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2
摘 要 从新课程背景及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体育教育现实,探讨了人文体育观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内涵,解析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体育新课程中的体现,阐明了在新课改背景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顺应教学本质规律,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思路,提出了保证教学方法张力得以释放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体育 以人为本 新课改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一、让体育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教育系统开始了课程改革,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新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配套措施,是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工程。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而新课改是行动、是方法。“以人为本”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模式的制约,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解析
人绝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的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人的根本特征就是要实现和扩张人的可能性。在科学与人文日渐交融的时代,在新课改的驱动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具有新的内涵:第一、体育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基本权利。体育教育应满足所有体育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它不仅是全民的教育,而且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人的始终。第二、体育教育并非简单地外部的引导、塑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活动。体育教育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自觉、积极主动地体会体育的知识技能及内涵,鼓励和促进人创造性才能的生成和成熟。
(二)新课程素质教育目标解读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开启了我国建国以来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运动。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在过去七次课程改革,特别是在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与过去的体育课程改革相比具有历史性突破,尤其是体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健康,将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健康程度,并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新课程特别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培养理念;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提倡个性的发展。这四个基本理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兴趣,从而确保“健康第一”真正落到实处。
二、体育新课改视域下教学方法聚焦
前几次的体育课程改革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课程与教材的变革非常重视,但教法却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教法事实上是被作为教材的附庸而存在,甚至有忽略教法改革的嫌疑,或者使教法改革流于形式。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是现代意义的主体性教育,它涉及对生命创造体的主体地位的确认、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以及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等的变革。
(一)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界定
体育学者对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的解释,基本上是移植一般教学论中有关教法的概念,教育和体育学者们对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方法有着许多各不相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王策三教授认为“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学而开展活动方式谓之为教学方法。”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张学忠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师生相互作用的,共同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和运用场地、器材、手段的活动方式。它既包括了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内隐的思想、心理活动,又包括了器材的运用或演示和身体活动方式等。”上述对教学方法概念的认定,虽认识的角度、认识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教学方法是为呈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因此它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联。2.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因此任何教学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既有教师教的方面,也有学生学的方面。而且教和学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双边活动。3.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所组成,从大的方面来说有教师的教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凭借这些方式来完成教学的任务。
(二)新课改视域下教学方法聚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教学方法一般原理的研究,二是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三是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三者在教学实践中相互促进,推动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比如一个教师用分解教学法教授学生甲三步上篮技术很成功,他用同样的方法去教其他的学生就不一定能成功。另一个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学生甲效果不一定就好。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依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所谓量力而学,量力而教,对于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教法也不一样,对于不同民族和区域的学生,同样如此。而体育的教法与学法是互动统一的,教法和学法相互影响,动态生成:真正会教的老师必然有一群会学的学生,即授之于渔的真正作用之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为教师用高明的教法教会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的少教甚至不教奠定基础,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四大学会作为终身教育的理念支柱。同样,在高中新课改中,很多学校将自主学习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从某种程度而言,即在中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使学生养成或形成了一種在教师的教法影响下的因材而异的学法。 三、教學方法在新课程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张力:贵在得法
如今很多学校体育课实行了课改,但教师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示范→讲解→练习→纠错→再练习)目标和手段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学生不感兴趣,又缺乏主动性,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而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教学方法机械的运用到体育各个项目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注重自己组织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法,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人格等的全面培养。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教学方法的张力更好地得以释放,需要以下教学理念为教学方法保驾护航。
(一)正确理解教学关系,回归师生应有的本位。在现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教师一元化权威被打破,代之以多元化权威。加之知识观的变迁,建构主义知识观对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产生了很大冲击,教师从传授者转向了学生的对话者。体育教学是一个“双主协调”的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对话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执行者、体验者,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地位彻底地解放出来,给学生的自由插上翅膀。
(二)回归教育本真——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以人为本”成为统领《纲要》总体战略的灵魂,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法变革也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育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落后,而非选拔淘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习得方法,形成良好的态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判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这样的体育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法得当,学生酣畅淋漓,主体地位尽现,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内涵,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摘 要 从新课程背景及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体育教育现实,探讨了人文体育观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内涵,解析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体育新课程中的体现,阐明了在新课改背景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顺应教学本质规律,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思路,提出了保证教学方法张力得以释放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体育 以人为本 新课改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一、让体育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教育系统开始了课程改革,并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新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配套措施,是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工程。素质教育是导向、是目标,而新课改是行动、是方法。“以人为本”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模式的制约,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解析
人绝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的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人的根本特征就是要实现和扩张人的可能性。在科学与人文日渐交融的时代,在新课改的驱动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具有新的内涵:第一、体育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基本权利。体育教育应满足所有体育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它不仅是全民的教育,而且是终身教育,它贯穿人的始终。第二、体育教育并非简单地外部的引导、塑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活动。体育教育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自觉、积极主动地体会体育的知识技能及内涵,鼓励和促进人创造性才能的生成和成熟。
(二)新课程素质教育目标解读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开启了我国建国以来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运动。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在过去七次课程改革,特别是在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与过去的体育课程改革相比具有历史性突破,尤其是体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健康,将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健康程度,并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新课程特别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培养理念;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人,提倡个性的发展。这四个基本理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兴趣,从而确保“健康第一”真正落到实处。
二、体育新课改视域下教学方法聚焦
前几次的体育课程改革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课程与教材的变革非常重视,但教法却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教法事实上是被作为教材的附庸而存在,甚至有忽略教法改革的嫌疑,或者使教法改革流于形式。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是现代意义的主体性教育,它涉及对生命创造体的主体地位的确认、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以及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等的变革。
(一)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界定
体育学者对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的解释,基本上是移植一般教学论中有关教法的概念,教育和体育学者们对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方法有着许多各不相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王策三教授认为“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学而开展活动方式谓之为教学方法。”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张学忠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师生相互作用的,共同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和运用场地、器材、手段的活动方式。它既包括了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内隐的思想、心理活动,又包括了器材的运用或演示和身体活动方式等。”上述对教学方法概念的认定,虽认识的角度、认识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教学方法是为呈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因此它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联。2.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因此任何教学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既有教师教的方面,也有学生学的方面。而且教和学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双边活动。3.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所组成,从大的方面来说有教师的教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凭借这些方式来完成教学的任务。
(二)新课改视域下教学方法聚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教学方法一般原理的研究,二是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三是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三者在教学实践中相互促进,推动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比如一个教师用分解教学法教授学生甲三步上篮技术很成功,他用同样的方法去教其他的学生就不一定能成功。另一个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学生甲效果不一定就好。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依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所谓量力而学,量力而教,对于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教法也不一样,对于不同民族和区域的学生,同样如此。而体育的教法与学法是互动统一的,教法和学法相互影响,动态生成:真正会教的老师必然有一群会学的学生,即授之于渔的真正作用之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为教师用高明的教法教会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的少教甚至不教奠定基础,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四大学会作为终身教育的理念支柱。同样,在高中新课改中,很多学校将自主学习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从某种程度而言,即在中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使学生养成或形成了一種在教师的教法影响下的因材而异的学法。 三、教學方法在新课程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张力:贵在得法
如今很多学校体育课实行了课改,但教师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示范→讲解→练习→纠错→再练习)目标和手段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学生不感兴趣,又缺乏主动性,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而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教学方法机械的运用到体育各个项目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注重自己组织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法,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人格等的全面培养。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教学方法的张力更好地得以释放,需要以下教学理念为教学方法保驾护航。
(一)正确理解教学关系,回归师生应有的本位。在现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教师一元化权威被打破,代之以多元化权威。加之知识观的变迁,建构主义知识观对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产生了很大冲击,教师从传授者转向了学生的对话者。体育教学是一个“双主协调”的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对话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执行者、体验者,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地位彻底地解放出来,给学生的自由插上翅膀。
(二)回归教育本真——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以人为本”成为统领《纲要》总体战略的灵魂,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法变革也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育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落后,而非选拔淘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体验成功,获得自信,习得方法,形成良好的态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会判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这样的体育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法得当,学生酣畅淋漓,主体地位尽现,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内涵,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