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国内主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常常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反复提及绿色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彰显了党中央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绿色发展、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彰显了党中央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了绿色不停顿,发展不止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指明了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道路。
经济新常态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大逻辑。如今,我国资源环境趋紧的事态已经由隐性上升为显性,长期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使资源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則更难以持久。”在经济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大特点更趋明显。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消费超投资、三产超二产”的特征突出;促投资扩消费产生的内需拉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迅速集聚产生的新动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可以说,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挡”,经济转型“升了一级”,动能转换“进了一步”,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轨迹,打破了固有的发展惯性,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认识的新阶段,以新理念破除新障碍,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当其时,绿色发展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抓手。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绿色发展成为通篇的主色调,是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重要抓手。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这充分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和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关键节点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导向。
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支撑,发展与保护是协同共进的关系,经济实力上不去,美丽中国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坚决摒弃“有毒GDP”“黑色GD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重新整合资源,着力推动经济效率低、污染排放多、资源消耗大的工业体系向低能低耗、集约高效利用转型,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美丽中国的基础才会坚实。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持源头减量、资源节约、循环回收的原则,在衣、食、住、行、游等各个领域向绿色化转变。同时,促进绿色消费,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方面可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引导绿色生产、绿色制造,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可以凝聚共识,汇聚全社会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将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才能确保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实现既看速度、也看增量、更看质量的发展。要用绿色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共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华民族心中的梦想和力量之源。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正式写入了中央文件,成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十三五”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从建设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指导理念,这一系列论述,从绿色发展的角度辩证回答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这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是对中共十八大及中央全会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落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相继落地、有序推进。按照五中全会部署,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花大气力、下真功夫狠抓落实,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行垂直管理的严格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需要一任任、一代代人传棒接力,切不可半途而废。绿色发展要算长远账,要求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真正向前看,始终瞄准我们党制定的宏伟目标。每一任领导干部都应负起历史之责,确保自己这一棒跑出好成绩。我们的各项工作都须着眼于打基础、谋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不在我事在我”的担当,一点点积累、一棒棒衔接、一个个加力,立长效机制、收长效之功。反之,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来一任就另起炉灶、重新开张,走一任就撂下“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这种折腾、耽误,万不可取;那种把环境保护当成一场类似攻山头的战役,以为攻上了山头便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幼稚的。
生态环境保护类似治病与养生,既有面对病症发作的急迫性,也有固本培元的长期性;既需要大刀阔斧地下猛药,也需要小火慢工地细调理。绿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绿色发展要久久为功。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有这样多的人民,有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让中国社会更加健康、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块短板。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绿色发展理念洞悉发展规律、深察民生福祉、彰显执政担当,是全体人民在发展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之一。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要清醒认识环保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能使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城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居环境,使生活其中的人們更加珍爱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
坚持绿色发展,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庄严承诺。一直以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主张各国既加强对话与磋商,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又积极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实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生态安全双赢,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广泛赞誉。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5年,中国先后签订中美、中英、中法之间的双边气候变化协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上,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态度;中国联合各国建设“一带一路”,用绿色发展可以消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将非绿色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的种种担忧。可以看到,中国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崛起中大国的绿色责任,在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起到引导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说:“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我国的绿色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风险,如果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部署的绿色发展措施,就要大胆试、大胆闯,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但绿色发展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充满惊涛骇浪的远航,必须小心谨慎、稳步推进,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既要有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又要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毅力和韧劲,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认识,绿色发展见证着中国的行动力,为中国将来发展蓄势。强调绿色不停顿、发展不止步,就是要看到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不盲目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又能够“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最后行稳才能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指明了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道路。
经济新常态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大逻辑。如今,我国资源环境趋紧的事态已经由隐性上升为显性,长期高消耗、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使资源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則更难以持久。”在经济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大特点更趋明显。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都在不断优化,“消费超投资、三产超二产”的特征突出;促投资扩消费产生的内需拉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增长迅速集聚产生的新动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的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都在不断增强。可以说,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换了一挡”,经济转型“升了一级”,动能转换“进了一步”,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轨迹,打破了固有的发展惯性,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认识的新阶段,以新理念破除新障碍,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当其时,绿色发展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抓手。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绿色发展成为通篇的主色调,是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重要抓手。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这充分表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阶段和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关键节点上,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导向。
绿色化的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支撑,发展与保护是协同共进的关系,经济实力上不去,美丽中国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坚决摒弃“有毒GDP”“黑色GDP”,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重新整合资源,着力推动经济效率低、污染排放多、资源消耗大的工业体系向低能低耗、集约高效利用转型,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美丽中国的基础才会坚实。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持源头减量、资源节约、循环回收的原则,在衣、食、住、行、游等各个领域向绿色化转变。同时,促进绿色消费,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方面可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引导绿色生产、绿色制造,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可以凝聚共识,汇聚全社会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将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才能确保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实现既看速度、也看增量、更看质量的发展。要用绿色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共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华民族心中的梦想和力量之源。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正式写入了中央文件,成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十三五”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从建设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指导理念,这一系列论述,从绿色发展的角度辩证回答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这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是对中共十八大及中央全会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落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相继落地、有序推进。按照五中全会部署,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花大气力、下真功夫狠抓落实,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行垂直管理的严格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需要一任任、一代代人传棒接力,切不可半途而废。绿色发展要算长远账,要求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真正向前看,始终瞄准我们党制定的宏伟目标。每一任领导干部都应负起历史之责,确保自己这一棒跑出好成绩。我们的各项工作都须着眼于打基础、谋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不在我事在我”的担当,一点点积累、一棒棒衔接、一个个加力,立长效机制、收长效之功。反之,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来一任就另起炉灶、重新开张,走一任就撂下“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这种折腾、耽误,万不可取;那种把环境保护当成一场类似攻山头的战役,以为攻上了山头便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幼稚的。
生态环境保护类似治病与养生,既有面对病症发作的急迫性,也有固本培元的长期性;既需要大刀阔斧地下猛药,也需要小火慢工地细调理。绿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绿色发展要久久为功。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有这样多的人民,有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让中国社会更加健康、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必先惠民。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块短板。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绿色发展理念洞悉发展规律、深察民生福祉、彰显执政担当,是全体人民在发展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之一。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要清醒认识环保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能使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形成“城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最佳人居环境,使生活其中的人們更加珍爱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
坚持绿色发展,是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庄严承诺。一直以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大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主张各国既加强对话与磋商,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又积极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实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生态安全双赢,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广泛赞誉。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5年,中国先后签订中美、中英、中法之间的双边气候变化协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上,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态度;中国联合各国建设“一带一路”,用绿色发展可以消解周边国家对中国将非绿色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的种种担忧。可以看到,中国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崛起中大国的绿色责任,在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起到引导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说:“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我国的绿色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风险,如果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部署的绿色发展措施,就要大胆试、大胆闯,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但绿色发展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充满惊涛骇浪的远航,必须小心谨慎、稳步推进,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既要有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又要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毅力和韧劲,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认识,绿色发展见证着中国的行动力,为中国将来发展蓄势。强调绿色不停顿、发展不止步,就是要看到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不盲目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又能够“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最后行稳才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