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将钓鱼台三岛赐予盛宣怀之谜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ena_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和全国首富,盛宣怀拥有的资产不计其数,如现在的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留园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获得一份特殊的资产,即得到慈禧太后赏赐的沿海三个岛屿——钓鱼台岛、黄尾屿、赤屿。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日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使得慈禧赏赐盛宣怀钓鱼台三岛这段史实,成为我国专家和媒体追逐的焦点。
  当年,首先向媒体透露此段历史的是盛宣怀的孙女,但她也讲不清楚祖父得慈禧赏赐三岛之原委,据诏书上讲,三岛给盛家药局采药之用,但经考证,盛家从未上三岛上采过什么药,后经媒体追踪,盛家其他后辈对此事也讲不出个所以然。
  当年盛家虽为全国首富,但三岛对于盛家来讲,也算一笔不小的财富,盛宣怀为什么对后辈“保密”,难道有什么隐情么?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盛家秘而不宣的“不光彩”事,在另一家却被当做光耀家族的“得意”之作,口头传诵下来。
  常州是个出人才的地方,一府两县境内,大户做官的“墙门人家”很多,俗称“三吴,九刘,十三张”。光绪年间,常州化龙巷北玉带桥畔“庆延堂”张氏旧宅里,有个名叫张成昭的书生。张成昭中秀才不久,科举就废除了。张成昭既不会做工,又不能务农,“穷归穷,家里还有三担铜”,仗着“墙门人家”的家底,他“待岗”在家,到处讲讲“三海经”,但日子一长,难免坐吃山空。
  旧时讲究门当户对,“墙门人家”有互相联姻的习俗。大户异性子女之间通过婚姻这根纽带连接起来;同性别子女之间,通常让他们在一起玩耍,有感情之后,结拜为兄弟,讲究“有难同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家族“倒闭了”,但它的“足”(社会关系)还在,家族里的人利用它的“足”,还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张成昭也是如此。他有个舅舅叫刘坤,原在京城做官,告老还乡后经营着好几家连锁典当。他素知张成昭有些才学,就劝他弃儒经商。在封建的家长制社会,如果一个家族落魄,这个家族的家长就由母系人员(舅舅)代替父系人员来担任。按当地的话来讲,天上老鹰大,地上娘舅大;饭是舅家香。张成昭从小在外婆家长大,舅舅身上有父亲的严、母亲的爱,这样的靠山发了话,张成昭当然就答应了。
  在那个年代,穷秀才们如果做不了官,往往开个私塾将就度日,不肯去经商买卖。何况还要去给人家当伙计,更是低人一等。刘某自己也是科举出身,自然懂得这些,因此就对张成昭说:“你如不愿在常州经商,给我去管扬州的两家当铺吧!”
  扬州是座古老的名城,地处南北要冲,市面很繁华。张成昭来到这里,两家当铺的伙计听说是老板派了外甥管账来了,十分巴结,轮番请吃酒。还有的知道他是秀才经商,特地邀了些“名士”,去瘦西湖、平山堂等地游览小酌,吟咏一番。张成昭又免不得回礼应酬,日子倒也过得快活。然而好景不长,年底盘点结账时,他吓了一跳,原来买卖非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了许多。同行中消息灵通,与当铺里素有来往的字号也挨个儿来结账了。张成昭一看苗头不对,年关难过,心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先回常州避过年关再说,向当铺里几个大伙计说要回常州向老板报告经营情况,便悄悄溜回常州。
  张成昭回到家里,过了几天,心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扬州当铺蚀本的事,不向舅舅报告也不行,于是硬着头皮前往刘府。见了舅舅,张成昭不知说什么才好。刘坤见他涨红了脸皮,窘态毕露,叹了口气道:“商业场中大有学问。我总以为你有才学,作个现成经纪人总还是可以的。谁知你人虽不笨,但脱不了书呆子气,不会圆转变通。尽管人家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似乎怪我用错了人,可是我却不认为是这样。年轻人没有经验,但吃一堑要长一智。来年扬州不必去了,你就在城里南大街上我那家估衣店里当管事吧。这次要争口气,不要把舅舅的老脸也给丢了。”
  旧时的估衣店俗称衣庄店,出售的都是半新以上甚至全新的成衣。这些衣服的来源都是各处当铺里每年春秋两季“没当”后送到店里来出售的。刘家这家衣庄店有自己的几家连锁当铺做后盾,货源不绝,店址又在市面最好的南大街上,生意着实兴隆。不料,张成昭又整天捧着水烟袋,安闲地坐在衣店里同人谈古论今。这个样子不到半年,店里的风气就变了,伙计变成大爷,顾客买衣服挑几下、嫌几句,就给顾客脸色看。于是市面上流传着这家估衣店要改当铺的笑话,生意越来越清淡。
  到了年关,盘点下来,又是亏损不少。张成昭带着羞愧找“东家谢罪”,可是刘坤却依然和气地说:“小店里的事不必提了。一则舅舅流年不利,要破些财消消灾,二则也是近来市面不景气。你是有才学的人,埋没在店里有误前程。考虑再三,只有帮你另谋出路。这里有私函一封、龙洋百枚,可待来年开春后去上海拜谒宫保大人。”
  张成昭又羞愧又感激,拜谢了舅舅,揣上信和龙洋,告辞回家。
  张成昭对宫保盛宣怀并不陌生。盛宣怀年轻时曾和张成昭的堂兄一同在城里私塾读书,二人结拜为兄弟。张成昭比他们小好几岁,大家都当他小兄弟逗着玩儿。现在盛宣怀已是清廷中炙手可热的大臣,在上海、北京等地都有洋房别墅。
  张成昭想,既有了舅舅的推荐信,又有了盘费,还是去找找宫保看看。因此,一过了年,就到上海去投奔盛宣怀。
  盛宣怀看了刘坤的推荐信,和张成昭闲聊了几句,收留了他,可是,并没有给他安排什么具体的事情,张成昭便成为盛府的一位清客。几个月下来,张成昭忍耐不住,鼓起勇气又去找盛宣怀:“我投奔宫保大人,原是想干些事业的。如今整天闲着没事,实在无聊,能不能派点事情让我做呢?”
  盛宣怀说:“你老弟满腹经纶我是知道的,但我这里的招商、邮电、银行接触洋人多,一般职员都要开口‘洋泾浜’,提笔‘蟹行文’才能应付。要想吃那碗饭,光凭你现在肚皮里那点诗书琴棋是不够的,除非送你到我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去‘回炉’一下,学点西文、西艺、西政、西技才行呢!”
  张成昭心想,我如果听了你老兄的,到南洋公学去“回炉”一下,没有两、三年是“回炉”不出来的。再说,即使“回炉”出来,你又是南洋公学的督办(校长),我倒变成了你的学生,从平辈变成晚辈。你现在虽搞洋务运动,倡导西化,但盛氏家族这么大的业务,不可能全盘西化吧,总还要保留一点本土的东西吧!   张成昭知道,教“之乎者也”八股文在盛宣怀创办的“全盘西化”的南洋公学、北洋公学中是找不到岗位的,但你盛氏家族不是有医药局吗?医药局中不可能没有国粹中医吧!想到这里,张成昭开口道:“我想烦请宫保大人帮忙弄一张‘郎中照会’(即中医执照),好挂牌开业,自行谋生,不好意思一直在府上吃白食。”
  盛宣怀沉吟到:“老弟能下棋作诗我是知道的,现在知道你又会做生意,可是你哪一天学过当郎中?你可能读过一些《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吧,可以开两味‘草头’,背几个单方。要给你在上海弄个开业执照不是办不到,就怕你万一失手,开方吃坏了人。正好前两天我办的善堂里的管家来说,现在天气渐热,看舍诊的病人多,原来那位老先生照应不及,这样吧,你到那里去帮帮忙,跟着老医生也可学点临床经验。再说,那儿是舍诊,不收人家的钱,切脉开方出了差错也不要紧,别人也难于说话,也用不着去领执照。至于薪俸么,我会关照善堂里按成规发给你的。”
  张成昭就此将行李搬进善堂,终日在那里为人治病。因为这还是吃的盛家的饭,所以每月总还要到盛府去侍候一二次。
  一次,盛宣怀从京里回上海,张成昭听说他有些小恙,便借此前去探望,见面后问宫保是否要开个方子调理调理。盛宣怀说:“我也没什么病,这次去京里,为了洋务上的几件事情奔波了一番,动了肝火,只消抽几口芙蓉膏(鸦片)调养调养也就好了。但你来得正好,正有事与你商量呢!”
  原来这次盛宣怀进京,慈禧太后特地单独召见了他,除了对盛宣怀办的洋务表示关切外,又谈及近来身体不太健朗。因为常州孟河名医马培芝曾进京为慈禧治好过病,这时马培芝已去世,所以慈禧就问盛宣怀是否还能在常州地区请个医生来京诊治,或者配制一些丸药服用。
  盛宣怀回到上海,立即派人到常州孟河镇去找马培芝的子孙及其他名医,可是这些医生们都知道当年马培芝为慈禧看病的苦衷,没人愿意出头。那一次马培芝进京,虽然侥幸将太后的病治好,名声大震,回家后还特地写了一本《承恩记》印发,可是马老先生进京前后,着实下了辛苦——逐道打通关节,弄清慈禧真实病情,又呈送各位太医前评定药方,而在配药时又是如何另换上几味药,才使太后的“奇怪”病症霍然而愈。太后要他留京当御医时,马老先生又绞尽脑汁,运动各种关系代为说项,才得以“告病”还乡。临行时虽然获得一纸荣褒,然而就是这样的顺利差使,也使马老先生倒贴了不少银子。这种伴君如伴虎的情形,谁还敢再去尝试呢!
  这倒真使宫保大人为难了。如何回复太后呢?总不能回答太后此事办不成吧!正好这时张成昭来了,盛宣怀灵机一动——能否叫张成昭“捣一下糨糊”开个方,把这事敷衍过去再说,于是就问张成昭是否能配制些成药进贡。书生气十足的张成昭过去虽也听说过马培芝进京为太后治病的故事,可是他根本未去考虑其中的利害关系,很爽快地应允了下来。他想,连几个丸药的方子都开不出,哪还像个郎中!我倒要显点本事给宫保看看。盛宣怀不放心,再三叮嘱他:“用药要以调理为主。宁可服用后效用不著,也不能使太后感到有丝毫不舒服,以免责怪下来,担当不起。”
  张成昭回到善堂,心想慈禧毕竟上了年纪,不至荒唐,无非是养气健脾,滋补调理而已,就参照一些成方,配制了“回春万寿丸”,配上腊丸、锦盒,由盛宣怀进贡上去。
  慈禧太后拿到盛宣怀呈送上来的“回春万寿丸”,一见药名,先有了三分欢喜,再看到呈上的服用说明上注明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起居珍摄等事项,就按方服用了。也许是药还不差,也许是这几日心里高兴,慈禧服药后觉得精神比过去好了不少。她很高兴,便宣召盛宣怀,询问这丸药是常州哪一位名医的配方,又是用什么名贵的药材配制,并准备召见这位名医。
  这一下把盛宣怀吓慌了,他想,要是真让张成昭见太后,准得漏底——原来开方的并非什么世代名医,而是一个秀才出身的“三脚猫”郎中,此等“捣糨糊”之事定会惹得太后震怒,自己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吗?
  他只得胡诌说,开方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医生,派人去请他开方时,已因年老多病,卧床不起了,幸赖太后洪福,才得开出这张药方。如要他进京,谅已没有这种福分了。至于要他呈出这配料的药方,看来是能办到的。
  盛宣怀一边搪塞慈禧太后,一边匆匆回上海找张成昭商量。张成昭听到这个出人意料的消息,真是又喜又惊。他想,如老老实实将原方送去,上面不过是几味滋补调理的常药,即使有些名贵的药材,但从宫廷看来也极平常,反而会引起太后怀疑,看来还得弄些玄虚才好呢!事情到这个地步,看来不能不再骗一次。他又想,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陆地上找得到的药材,你慈禧是不会希罕的!于是他就遍翻历代药典,找出几味陆上罕见、产于偏荒海岛的药材,作为该药丸配制中的主药,同时找来世界地图,在地图上很偏僻的三个海岛上画了一个圈——圈中三个海岛分别是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岛——把这三个海岛作为该方主药材的原产地,再加上一个奇怪的煎制方法——必须每天在子时生炉,午时熄火,使用文武火夹攻,阴阳木焚烧,无根水煎熬。
  盛宣怀把这份“深加工”过的中药方呈送到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大为吃惊,暗自赞叹这位名医学识渊博——今天这张药方还真让她开了眼界,配制过程如此特殊,罕见的药材闻所未闻,就连药材的原产地地名也没听说过,也不知道是在天南海北,还是在国内国外?她马上找来宫中几位大学士把方子里的地名、药名研究了一下,地名是搞清楚了,它们是在台湾岛附近海上的三个荒岛——钓鱼台、黄尾屿、赤屿,属大清境内,但药名仍未搞清楚,因为翻遍医书,都没有发现有人上这三个荒岛采药的记载。这更让慈禧吃惊。她一面责怪宫中这几位大学士无能,一面感叹道:“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再次宣盛宣怀进宫。
  慈禧对盛宣怀说道:“看来我大清天下,藏龙卧虎啊!只可惜见不到这位能人异士了。不管怎么说,也算你盛宣怀会办事,就给你记一大功吧!赏赐金银财宝给你,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意义,这样吧,就把方子上你们采药的三个海岛赏赐于你,希望你们盛氏药局能够用这三个海岛上采的药,救治天下贫病百姓。”
  不久,“圣谕”下来了:“皇太后慈谕,太常寺正卿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该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小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其深体皇太后又皇上仁德普被之至意。钦此,光绪十九年十月。”
  诏谕用棕红色布料,长59公分,宽31公分;上方正中盖有“慈禧皇太后之宝”御玺一方。朱文正方形,每边为11公分。在诏谕首行“慈谕太常”四字上,盖有一方周围盘有龙凤图案的腰园形朱文“御赏”二字的印章。该章高7.3公分,中部宽4.8公分。
  盛宣怀靠了张成昭的一张“药方”,获得了慈禧太后赏赐的钓鱼台三岛,这真是份意外的资产。可是,回到上海,盛宣怀左想右想,觉得这事还不太平,万一张成昭这讲“三海经”的嘴把这事捅了出去,这种糊弄太后的事,可是杀头之罪啊!盛宣怀坐立不安,站起身来去找张成昭。
  张成昭见宫保大人主动来看望自己,当然喜出望外,一番寒暄之后,共同商议了“攻守同盟”:一、盛宣怀支付张成昭一笔不菲的“封口费”。二、任命张成昭为盛氏集团“终身员工”,如不高兴上班,亦可提前退休,提前退休阶段工资不打折,每月到盛府领取津贴银元100枚,进出时增添了一辆人力黄包车接送。三、今后帮助张成昭的子女在盛氏家族所开的银行系统中安排工作。
  在盛宣怀的妥善处理下,这段隐情,真的给“保密”住了。
  盛宣怀没有食言,后来果真把张成昭的孙子张学宽(笔者的祖父)安排在上海交通银行做会计。在过去,祖辈就讲银行里的工作岗位是“金饭碗”,讲起这个“金饭碗”的来历,也就牵出了以上这段历史。
其他文献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政治参与时,存在着不少的制约性因素。  一、目前我国存在着一亿人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  据2011年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存在着2.3亿的农民工总量,1.5亿为外出农民工,其中,61.6%的年龄在16岁-30岁左右。  由此计算可知,2011年有8900万的新生代农民工。 
期刊
六、老鸦嘴阵地防守的经验,为兄弟部队提供了借鉴  例1.一号碉阵地  就在我们争夺老鸦嘴阵地的同时,4月21日,我四十四团攻占了一号碉阵地。虽也做了打退敌人反扑的防守准备,却没有像我们一样做地下防守的准备。然而,准备和准备不一样,有没有有效的防守办法也大不一样。由于阵地处在敌人城上的炮火之下,一日之内,阵地三失三得,仗打得很艰苦,战士们前仆后继,一个连队守碉,全员仅剩3人,付出了很大牺牲才将敌人击
期刊
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有一个历经三百余年而兴盛不衰,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御封为“江南第一家”的家族,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义门郑氏。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也有这么一个家族。明正德年间,“河东三凤”之一——王云凤把这个家族与义门郑氏相媲美,并亲自撰写了“三晋第一家”的匾额赠予他们。这个家族,就是鲜为人知的义门仇氏。  “上党仇氏,以孝义礼让闻于三晋。大司成虎谷王先生应韶笃论君子也。尝以比浦江郑氏,手书‘三
期刊
谷雨的前一天,乌云四合,冷风飕飕,全然不像“时值春末,初夏将至,杜鹃夜啼,谷得雨而生。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度的气候”。晋城市阳城县岩山村,是此行目的地。一  灰砖城垛,阔道蜿蜒。進村的乡间公路,像连接岩山村与外面世界的纽带,将古村落的人文历史和珍视它的人们连接在一起。  北齐年间,征南辅国大将军上官显愿的后裔上官现,携家族由异地迁徙此地。他们稼穑农事,勤力耕作,李、燕、王等姓氏的人口亦先后在这里
期刊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儒家倡导的和谐思想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方法论上看,儒家试图通过调和的方式,最终达到一种和谐。  从价值取向上看,儒家的全部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追求最终的和谐。  儒家“和”文化讲究“和心”,“和心”在处理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表现出了我们至今仍需学习并加以倡导的各种素质;讲究“和而不同”,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容纳力;讲究“天人合一”,集中说明了人
期刊
现年54岁的美国知名的环保工程师侯承舜,1964年生于台湾台北。他的祖籍在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崇宁堡,是地地道道的三晋儿女。    从崇宁堡走出去的侯氏家族人才辈出,涵盖科技、教育、商业、军事等诸多领域,均声名显赫,嘉评如潮。据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的《静升侯氏春秋》披露,侯承舜的祖父侯秀麟,生前曾任北京元顺木材厂经理,1929年返乡探亲不幸病逝,享年53岁。大伯父侯桢祥,1925年由于
期刊
汾阳为古汾州所在地,明初为省直隶州,辖汾(阳)平(遥)介(休)孝(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州为府,辖晋中二府九县。汾阳历为三晋望县。由于明初设庆成王府与永和王府于此,所以民俗受其影响较深,加之汾商自古为晋商一支劲旅。商家走南闯北,驼道贯通东西,与各地交流颇盛。饮食业因此领先州府各县,俗言吃在汾阳,而今更成为山西省注册的美食之乡。其中,糕点业一行即在历史上留下馨香的一页。  据文献记载,
期刊
“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是我童年时代里最幸福的时光。在家里,我是父母最疼爱的小女儿;在学校,我是老师最喜欢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食物丰富,一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景象。  那一年的国庆,我被百里挑一地选中参加少先队的游行。参加游行的少先队员一般都是初中学生,而我那时还是个小学生,是专门被选出来站在少先队游行队伍中的三辆火炬彩车上的。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期刊
1968年秋,我从省商业干部学校分配到介休食品公司,公司领导又安排我到公司下属的义棠镇食品购销站当会计。上任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从公司借了一辆破旧的公用自行车,捆绑上自己的行李和日用品,就独自一人到那个陌生的地方去上班。公司在常乐村,从村口往北走五六里地就是县城南门口。从南门口前的一条土道一直朝西走,大约十多里地后,道路变窄了。路南是起伏不平的土丘陵,路北是宽阔的汾河。从高大的铁路大桥下穿过去就
期刊
1952年4月26日,银行“打虎队”在“三反运动”结束时合影留念。流星岁月,60年一晃而逝,每当我翻看这张发了黄的照片,就想起当时惊心动魄、震憾心灵的一幕。  那年元旦刚过,便接到县委办公室的通知:全体人员务必在下午二时,到中学礼堂听三反运动动员报告。进了会场,武警戒备,气氛森严,大家心里顿时一震。会上没有人做动员,我也没有听报告,只是从头到尾看了县直机关经营商店的会计因贪污公款被逮捕法办的全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