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两不怕”是刀口向外,敢于战胜环境、冲破身体的极限 ;如今,“两不怕”
是刀口向内,敢于打碎旧我、突破思想的藩篱。请看陆军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副旅
长黎登贵的精彩逆袭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雪域高原,十八军的将士们挥着铁锤、抡着十字镐,在世界屋脊上高吼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付出了几乎每前进一公里就要躺下一名战士的代价,修筑了震撼世界的川藏公路。
60多年过去了,曾经激励一代代官兵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两不怕”口号,依然响彻在座座军营里。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军人出国参加维和、比武竞赛次数的增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也被许多外国军队所感知,成为他们对中国军人“谜一般的东方精神”的一种注解。
其中,一位板寸头、国字脸、个头不高、体格强健的中国特种兵,就曾多次把“两不怕”口号叫响在异国赛场。此外,他还与 30 多个国家的特种兵同场竞技,3次把中国军人的名字镌刻在外军的荣誉墙上 ;他还创下中国特种兵出国参赛次数最多、前后跨度时间最长的纪录。
他就是陆军第 77 集团军某特战旅副旅长黎登贵。
常年埋首砺剑,国际赛场扬威
2013 年,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草原。一场国际侦察兵比武的硝烟刚刚散尽,令人瞩目的颁奖仪式正拉开序幕。
颁奖台上,严肃的哈軍裁判长拉斐尔少校陪同哈军比然诺夫少将为获胜的队伍颁奖。当他走到黎登贵的面前时,见证了竞赛全程的拉斐尔少校紧紧握住黎登贵的手说 :“你们的表现令人难忘,中国队是我见过最棒的特种部队。”
是什么让外军裁判如此难忘?
黎登贵认为,征服他们的是中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参赛的 5 天 4 夜里,黎登贵带领中国小分队在长达 230 公里的征程上,出色地完成远程机降、长途奔袭、武装泅渡等 21 个实战科目竞赛,并且夺得 16 个科目第一、5个科目第二。而在这5天4夜里,他们也饱尝艰辛。
3 人组合射击,轮到中国队上场时,草原上突然狂风四起、大雨滂沱,队员们的视线一片模糊,步枪很难瞄准。按照竞赛规则,中国队可以等雨停后再进行比赛,可队长黎登贵并不这么想。“李俊辉、杨建松,你们两个跟我上!”看到中国军人冲进雨幕,在场的外军都有些质疑 :“天气如此糟糕,中国军人能行吗?”
大雨顷刻间将他们 3 人全身浇透,头盔四周垂下雨帘,防风镜上挂满水珠,步枪觇孔灌满雨水。黎登贵没有犹豫,向着两名队友大声呐喊:“听我说,跟我做!标尺调整到 3,擦掉风镜水雾,用力向觇孔吹气,利用瞬间通视瞄准,射击!”
“啪、啪、啪、啪”,黎登贵率先射击。当裁判报出黎登贵打出“4A”的成绩后,竞赛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惊呼,继之而来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国队夺得第一!但黎登贵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他深知战斗远未结束。
5 公里侦察兵小道本就艰难重重,在4 公里处,主办方又临时增设一个高难科目 :潜入足球场大小、未知深度的湖底,捞运 30 公斤重的弹药箱。
几名外军队员想硬拼,结果下水后很快体力不支,不得不被救生员拖上岸。一时间,其他几支参赛队伍竟无人敢试,有的参赛队伍干脆放弃,选择从岸边绕过。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声黎登贵喊过无数次的口号,又一次响起在战友的耳边,声音低沉而有力,让他们感受到一股坚实的力量。说罢,黎登贵就扑向湖心、潜入水底,3 名战友紧随其后。反复入水多次,黎登贵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双耳被压得发胀,窒息的感觉如催眠般冲击着大脑。40秒、50秒、60秒……终于,他和另一名战友同时抓到弹药箱,两人在水底相视点头、奋力蹬水、迅速上浮,“哗”一声破开水面,将沉重的箱体托起。
橡皮舟上的拉斐尔少校惊叹 :“真是不可思议的绝佳配合!”
庆功宴上,作为参赛队员的黎登贵,受邀坐上主宾席。席间,当得知黎登贵已经 36 岁时,赛会主席、哈军比然诺夫少将对黎登贵竖起了大拇指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兵!”
一般来说,30 岁就已经过了特种兵的黄金年龄。可黎登贵却在 36 岁“高龄”选择征战国际侦察兵比武赛场,图啥?
追根溯源,黎登贵征战国际赛场之路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那时,还是学员的黎登贵,就以预备队员的身份站在了“爱尔纳·突击”的战场上。两年后,为了赢得第2次参加“爱尔纳·突击”的资格,黎登贵和队友在海南热带丛林里接受魔鬼般的比武集训。最终,黎登贵以正式队员的身份,来到了让他魂牵梦萦、位于爱沙尼亚的“爱尔纳·突击”赛场。在与来自德、英、法等13个国家的31支代表队的激烈角逐中,黎登贵的队伍最终夺得外国组第二名的傲人战绩。
这个战绩虽足够优秀,却让黎登贵深感遗憾 :战场无亚军。为了能够重返国际赛场,黎登贵始终保持备战的状态训练着,这一练又是 10 年。而今,他终于创造了特种兵的“不老传奇”。
不惜命的代职报告,成为“干部必
读教材”
2009 年,黎登贵赴西藏边防某部代职。在一些人把代职仅仅当成一种体验时,他却将其作为检验自己思战谋战理念的一次难得的契机。短短半年时间,他爬雪山、 冰河,采集了翔实的兵要地志和高寒山地训练验证数据。
在一次勘察地形时,他发现在驻地西侧海拔5000多米的雪峰山坳里有一处湖泊。高寒山地能否进行两栖作战?犯了“痴劲”的黎登贵天天琢磨、四处打听,可一来二去,笔记本上仍是空白。思来想去,黎登贵向领导提出下水泅渡、采集数据的请求。领导当即拒绝 :“你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可他早有对策,不断展开游说 :“仗可能在哪儿打,就要搞清哪儿的情况。如果将来打仗,需要在此泅渡而心里没数,那玩命的人就多了。与其如此,不如让我先冒险一试……”
在部队官兵的协助下,黎登贵在海拔 5000多米的 2个湖泊、2条河流中试游,记录了上百组数据,填补了多项研究空白。营部医生说 :“在如此高的海拔、如此冰冷的水中,待如此长的时间,黎登贵真是不怕死!”
代职归来,一份2万余字的报告交到旅领导案头,几十条精辟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旅党委随即将其确定为“干部必读教材”。
昔日担当“孤胆英雄”,今朝铸就联合铁拳
从征战爱沙尼亚的特战排长,到分管训练的副旅长,岗位之变呼唤的是思维转变。刚刚担任副旅长的黎登贵说 :“咱不怕苦、不怕死,就怕跟不上‘强军转型’的脚步。”
不久之前,黎登贵的岗位是抓装备的总工程师,履新不到半个月,他就领命出征,带队赴西北大漠参加集训。面对难度更高、要求更细的联合作战科目,部分官兵一度跟不上训练进度。埋头苦练容易,抬头指路却难。习惯了当“孤狼”的黎登貴,心中涌动着强烈的紧迫感。
过去遂行作战任务时,往往是特战小分队深入敌后、自主行动、自我保障,依靠的是“孤胆英雄”;如今,“联合作战、体系支撑”成为战场主课题。亲历了多次联合实兵演习、战术集训观摩、跨区基地化对抗等大项军事任务的黎登贵反思 :“当兵多年,自己也曾在排、连、营各级指挥岗位取得不少成绩。但如今自己作为副旅长,对联合作战指挥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凝视着案头的一大摞学习资料,黎登贵对“两不怕”有了新的认识:曾经,“两不怕”是刀口向外,敢于战胜环境、冲破身体的极限 ;现如今,“两不怕”是刀口向内,敢于打碎旧我、突破思想的藩篱。
为推动训练转型,在上级指导下,黎登贵带着机关人员按照“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理念要求,把战斗力标准细化为组织指挥、快速反应、信息对抗、野战生存、协同作战、综合保障等百余项具体指标,让全旅官兵对照训练标准,量化自身训练差距,科学提升训练水平。
目前,他对部队列装的数十种信息化装备驾轻就熟,还能够熟练运用一体化平台学谋略、练指挥。在西部战区联合基础训练观摩活动期间,面对400多位将校军官,黎登贵主动请缨担负装备解说任务,对所有特种侦察、特种打击装备的技战术参数如数家珍,对实战中如何运用了如指掌,赢得了大家的点赞。
是刀口向内,敢于打碎旧我、突破思想的藩篱。请看陆军第77集团军某特战旅副旅
长黎登贵的精彩逆袭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雪域高原,十八军的将士们挥着铁锤、抡着十字镐,在世界屋脊上高吼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付出了几乎每前进一公里就要躺下一名战士的代价,修筑了震撼世界的川藏公路。
60多年过去了,曾经激励一代代官兵压倒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两不怕”口号,依然响彻在座座军营里。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军人出国参加维和、比武竞赛次数的增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也被许多外国军队所感知,成为他们对中国军人“谜一般的东方精神”的一种注解。
其中,一位板寸头、国字脸、个头不高、体格强健的中国特种兵,就曾多次把“两不怕”口号叫响在异国赛场。此外,他还与 30 多个国家的特种兵同场竞技,3次把中国军人的名字镌刻在外军的荣誉墙上 ;他还创下中国特种兵出国参赛次数最多、前后跨度时间最长的纪录。
他就是陆军第 77 集团军某特战旅副旅长黎登贵。
常年埋首砺剑,国际赛场扬威
2013 年,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草原。一场国际侦察兵比武的硝烟刚刚散尽,令人瞩目的颁奖仪式正拉开序幕。
颁奖台上,严肃的哈軍裁判长拉斐尔少校陪同哈军比然诺夫少将为获胜的队伍颁奖。当他走到黎登贵的面前时,见证了竞赛全程的拉斐尔少校紧紧握住黎登贵的手说 :“你们的表现令人难忘,中国队是我见过最棒的特种部队。”
是什么让外军裁判如此难忘?
黎登贵认为,征服他们的是中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参赛的 5 天 4 夜里,黎登贵带领中国小分队在长达 230 公里的征程上,出色地完成远程机降、长途奔袭、武装泅渡等 21 个实战科目竞赛,并且夺得 16 个科目第一、5个科目第二。而在这5天4夜里,他们也饱尝艰辛。
3 人组合射击,轮到中国队上场时,草原上突然狂风四起、大雨滂沱,队员们的视线一片模糊,步枪很难瞄准。按照竞赛规则,中国队可以等雨停后再进行比赛,可队长黎登贵并不这么想。“李俊辉、杨建松,你们两个跟我上!”看到中国军人冲进雨幕,在场的外军都有些质疑 :“天气如此糟糕,中国军人能行吗?”
大雨顷刻间将他们 3 人全身浇透,头盔四周垂下雨帘,防风镜上挂满水珠,步枪觇孔灌满雨水。黎登贵没有犹豫,向着两名队友大声呐喊:“听我说,跟我做!标尺调整到 3,擦掉风镜水雾,用力向觇孔吹气,利用瞬间通视瞄准,射击!”
“啪、啪、啪、啪”,黎登贵率先射击。当裁判报出黎登贵打出“4A”的成绩后,竞赛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惊呼,继之而来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国队夺得第一!但黎登贵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他深知战斗远未结束。
5 公里侦察兵小道本就艰难重重,在4 公里处,主办方又临时增设一个高难科目 :潜入足球场大小、未知深度的湖底,捞运 30 公斤重的弹药箱。
几名外军队员想硬拼,结果下水后很快体力不支,不得不被救生员拖上岸。一时间,其他几支参赛队伍竟无人敢试,有的参赛队伍干脆放弃,选择从岸边绕过。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声黎登贵喊过无数次的口号,又一次响起在战友的耳边,声音低沉而有力,让他们感受到一股坚实的力量。说罢,黎登贵就扑向湖心、潜入水底,3 名战友紧随其后。反复入水多次,黎登贵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双耳被压得发胀,窒息的感觉如催眠般冲击着大脑。40秒、50秒、60秒……终于,他和另一名战友同时抓到弹药箱,两人在水底相视点头、奋力蹬水、迅速上浮,“哗”一声破开水面,将沉重的箱体托起。
橡皮舟上的拉斐尔少校惊叹 :“真是不可思议的绝佳配合!”
庆功宴上,作为参赛队员的黎登贵,受邀坐上主宾席。席间,当得知黎登贵已经 36 岁时,赛会主席、哈军比然诺夫少将对黎登贵竖起了大拇指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兵!”
一般来说,30 岁就已经过了特种兵的黄金年龄。可黎登贵却在 36 岁“高龄”选择征战国际侦察兵比武赛场,图啥?
追根溯源,黎登贵征战国际赛场之路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那时,还是学员的黎登贵,就以预备队员的身份站在了“爱尔纳·突击”的战场上。两年后,为了赢得第2次参加“爱尔纳·突击”的资格,黎登贵和队友在海南热带丛林里接受魔鬼般的比武集训。最终,黎登贵以正式队员的身份,来到了让他魂牵梦萦、位于爱沙尼亚的“爱尔纳·突击”赛场。在与来自德、英、法等13个国家的31支代表队的激烈角逐中,黎登贵的队伍最终夺得外国组第二名的傲人战绩。
这个战绩虽足够优秀,却让黎登贵深感遗憾 :战场无亚军。为了能够重返国际赛场,黎登贵始终保持备战的状态训练着,这一练又是 10 年。而今,他终于创造了特种兵的“不老传奇”。
不惜命的代职报告,成为“干部必
读教材”
2009 年,黎登贵赴西藏边防某部代职。在一些人把代职仅仅当成一种体验时,他却将其作为检验自己思战谋战理念的一次难得的契机。短短半年时间,他爬雪山、 冰河,采集了翔实的兵要地志和高寒山地训练验证数据。
在一次勘察地形时,他发现在驻地西侧海拔5000多米的雪峰山坳里有一处湖泊。高寒山地能否进行两栖作战?犯了“痴劲”的黎登贵天天琢磨、四处打听,可一来二去,笔记本上仍是空白。思来想去,黎登贵向领导提出下水泅渡、采集数据的请求。领导当即拒绝 :“你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可他早有对策,不断展开游说 :“仗可能在哪儿打,就要搞清哪儿的情况。如果将来打仗,需要在此泅渡而心里没数,那玩命的人就多了。与其如此,不如让我先冒险一试……”
在部队官兵的协助下,黎登贵在海拔 5000多米的 2个湖泊、2条河流中试游,记录了上百组数据,填补了多项研究空白。营部医生说 :“在如此高的海拔、如此冰冷的水中,待如此长的时间,黎登贵真是不怕死!”
代职归来,一份2万余字的报告交到旅领导案头,几十条精辟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旅党委随即将其确定为“干部必读教材”。
昔日担当“孤胆英雄”,今朝铸就联合铁拳
从征战爱沙尼亚的特战排长,到分管训练的副旅长,岗位之变呼唤的是思维转变。刚刚担任副旅长的黎登贵说 :“咱不怕苦、不怕死,就怕跟不上‘强军转型’的脚步。”
不久之前,黎登贵的岗位是抓装备的总工程师,履新不到半个月,他就领命出征,带队赴西北大漠参加集训。面对难度更高、要求更细的联合作战科目,部分官兵一度跟不上训练进度。埋头苦练容易,抬头指路却难。习惯了当“孤狼”的黎登貴,心中涌动着强烈的紧迫感。
过去遂行作战任务时,往往是特战小分队深入敌后、自主行动、自我保障,依靠的是“孤胆英雄”;如今,“联合作战、体系支撑”成为战场主课题。亲历了多次联合实兵演习、战术集训观摩、跨区基地化对抗等大项军事任务的黎登贵反思 :“当兵多年,自己也曾在排、连、营各级指挥岗位取得不少成绩。但如今自己作为副旅长,对联合作战指挥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凝视着案头的一大摞学习资料,黎登贵对“两不怕”有了新的认识:曾经,“两不怕”是刀口向外,敢于战胜环境、冲破身体的极限 ;现如今,“两不怕”是刀口向内,敢于打碎旧我、突破思想的藩篱。
为推动训练转型,在上级指导下,黎登贵带着机关人员按照“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理念要求,把战斗力标准细化为组织指挥、快速反应、信息对抗、野战生存、协同作战、综合保障等百余项具体指标,让全旅官兵对照训练标准,量化自身训练差距,科学提升训练水平。
目前,他对部队列装的数十种信息化装备驾轻就熟,还能够熟练运用一体化平台学谋略、练指挥。在西部战区联合基础训练观摩活动期间,面对400多位将校军官,黎登贵主动请缨担负装备解说任务,对所有特种侦察、特种打击装备的技战术参数如数家珍,对实战中如何运用了如指掌,赢得了大家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