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多是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模式,学生则成了学习活动中的“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直接导致了这一板块长期处于“难教畏学”的不良态势,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本文认为,有效激发学生情趣并切实培养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实践性课题。
一、 传授翻译要素,激发学习信念
教会学生翻译并掌握基本要素,不仅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项应有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成功信念的必经之路。首先,要遵循翻译“信、达、雅”的基本准则,即“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优美”之意;其次,要充分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再次,教会学生相应的翻译能力与技巧。如对于人和物的名称、官职名、年号之类的,以及一些成语、习惯用语等要能“留”则“留”;根据实际需要,该“补”则“补”;把一些文言文直接“换”成现代汉语;把倒装句式(宾语前置以及状语、定语后置等)“调”整过来等。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并经常性运用,能够逐步熟能生巧,并提高学习效果。
二、 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文言文内容简短、言辞精炼,不仅充满睿智、精彩四溢,而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趣性和思辨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历史故事、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等,创设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情境,有效激发课堂学趣,从中赢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古诗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早已耳熟能详的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这种情景基础,学生们对该诗意境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再如《愚公移山》,可首先播放同名歌曲《愚公移山》,然后提出“愚公是谁?为什么要移山?结果如何?后来人为什么要赞叹?”等系列性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则能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
三、 加强诵读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凡是入编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名篇美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如《陋室铭》《岳阳楼记》《爱莲说》《醉翁亭记》等。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深悟,帮助学生在诵读感悟中不断地增进理解,从中获得丰富多元的美的享受。以《醉翁亭记》为例,通过反复诵读,若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中共有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有效地把握文本主旨,即较好地理解作者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复杂思想情感。不仅如此,文中不同的“也”字所表达的意思确实有深有浅、各不相同,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则既可学到知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而且赢得以悟促备的效果。
四、 通过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比较阅读法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常用之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和感悟,既可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又能使得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步汇聚成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不断地积聚实力性元素。比较阅读法主要有: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较阅读。如《小石潭记》,作者游踪——小石潭特点——景物描写——寓情于景的作者内心世界表露——文章宗旨,这与现代文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有“温故知新”之感。内容相同的文言文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同为游记,写法基本相同,作者的情感是否一样呢?课内外文言文之间比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
五、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古为今用
在民族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和快餐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重视并加强文言文的教学与改革,非常有利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志有气的现代公民。比如《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在求学、为人和立世等方面的许多道理:从孔子身上,要学习他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为名所累的精神。从两小儿身上,既要学习他们那善于观察、执着探究、大胆质疑、不畏权威的精神;又要以此为鉴,善于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而这些正是我们必须强化的营养性元素。
六、 有效归纳复习,促进学生的厚积薄发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习见效迟缓、难以察觉,语文能力的培养并非速成之功,而是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的厚积薄发过程。诸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言,都在强调语文学习活动具有实效性和实在性的特点。现代人学习现代文尚且如此,学习古文岂不更是如此吗?本文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归纳复习法不失为文言文学习的一种“妙药良方”。
总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塑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发展,努力把文言文教学打造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良好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226500)
一、 传授翻译要素,激发学习信念
教会学生翻译并掌握基本要素,不仅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项应有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成功信念的必经之路。首先,要遵循翻译“信、达、雅”的基本准则,即“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优美”之意;其次,要充分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再次,教会学生相应的翻译能力与技巧。如对于人和物的名称、官职名、年号之类的,以及一些成语、习惯用语等要能“留”则“留”;根据实际需要,该“补”则“补”;把一些文言文直接“换”成现代汉语;把倒装句式(宾语前置以及状语、定语后置等)“调”整过来等。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并经常性运用,能够逐步熟能生巧,并提高学习效果。
二、 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文言文内容简短、言辞精炼,不仅充满睿智、精彩四溢,而且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趣性和思辨性。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历史故事、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等,创设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情境,有效激发课堂学趣,从中赢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教学《迢迢牵牛星》古诗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早已耳熟能详的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这种情景基础,学生们对该诗意境的理解就容易多了。再如《愚公移山》,可首先播放同名歌曲《愚公移山》,然后提出“愚公是谁?为什么要移山?结果如何?后来人为什么要赞叹?”等系列性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则能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
三、 加强诵读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凡是入编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名篇美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如《陋室铭》《岳阳楼记》《爱莲说》《醉翁亭记》等。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深悟,帮助学生在诵读感悟中不断地增进理解,从中获得丰富多元的美的享受。以《醉翁亭记》为例,通过反复诵读,若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中共有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有效地把握文本主旨,即较好地理解作者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复杂思想情感。不仅如此,文中不同的“也”字所表达的意思确实有深有浅、各不相同,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则既可学到知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而且赢得以悟促备的效果。
四、 通过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比较阅读法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常用之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和感悟,既可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又能使得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步汇聚成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不断地积聚实力性元素。比较阅读法主要有: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较阅读。如《小石潭记》,作者游踪——小石潭特点——景物描写——寓情于景的作者内心世界表露——文章宗旨,这与现代文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有“温故知新”之感。内容相同的文言文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同为游记,写法基本相同,作者的情感是否一样呢?课内外文言文之间比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
五、 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古为今用
在民族文化深受西方文化和快餐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重视并加强文言文的教学与改革,非常有利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志有气的现代公民。比如《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在求学、为人和立世等方面的许多道理:从孔子身上,要学习他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为名所累的精神。从两小儿身上,既要学习他们那善于观察、执着探究、大胆质疑、不畏权威的精神;又要以此为鉴,善于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而这些正是我们必须强化的营养性元素。
六、 有效归纳复习,促进学生的厚积薄发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习见效迟缓、难以察觉,语文能力的培养并非速成之功,而是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的厚积薄发过程。诸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言,都在强调语文学习活动具有实效性和实在性的特点。现代人学习现代文尚且如此,学习古文岂不更是如此吗?本文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归纳复习法不失为文言文学习的一种“妙药良方”。
总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塑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发展,努力把文言文教学打造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良好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