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揭示了化学学科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并具体地论述了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本文结合实例从多方面探讨。本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进行一些新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化学教学,人文教育
《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新的课改形势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1.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发展。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它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反对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在新课改形势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
初中化学新课标强调了化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1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2 发挥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2.2.1 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
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2.2.2 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
(2)通过化学家的往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
榜样是行为的目标,无声的命令,前进的路标。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介绍候德榜制碱法的历史背景,以及他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艰苦创业,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制碱工业的垄断,充分体现了候德榜的拳拳爱国之心。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一,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目前这些化石燃料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量的增长,这些能源将日趋枯竭,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就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提高节约能源的意识。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已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温室效应的危害,臭氧层不断被破坏的危害的控制,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破坏的危害的控制,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3 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陶冶学生的性情。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或分组合作动手实践以及在与社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方法,陶冶性情,达到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树立起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要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国利.《中学化学人文精神渗透意义与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8.6.
[2] 文海峰.《当代中学化学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9.
【关键词】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化学教学,人文教育
《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新的课改形势下,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中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1.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发展。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它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反对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在新课改形势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
初中化学新课标强调了化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1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2 发挥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2.2.1 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
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2.2.2 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
(2)通过化学家的往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
榜样是行为的目标,无声的命令,前进的路标。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介绍候德榜制碱法的历史背景,以及他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艰苦创业,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制碱工业的垄断,充分体现了候德榜的拳拳爱国之心。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一,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目前这些化石燃料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量的增长,这些能源将日趋枯竭,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就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提高节约能源的意识。
第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已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温室效应的危害,臭氧层不断被破坏的危害的控制,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破坏的危害的控制,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3 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陶冶学生的性情。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或分组合作动手实践以及在与社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方法,陶冶性情,达到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树立起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要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国利.《中学化学人文精神渗透意义与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8.6.
[2] 文海峰.《当代中学化学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