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奇的员工管理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尔奇在GE的员工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具有浓郁韦氏风格的管理办法。就其实质而言,同其他企业和其他经理没有什么两样。比如,他以严格的考评,把员工分为优秀的20%,普遍的70%,不胜任的10%,不客气地打发不胜任者。从内涵上看,这就是按照帕累托分布的ABC管理法。这些道理人人都懂,问题在于如何操作。韦尔奇的特点是,管理体系简单明快,执行方式斩钉截铁,操作过程直接了当。他对竞争的推崇,到了近乎迷信的地步,所以,他的员工管理,最引人注目并最有非议的,就是他的裁员。
  韦尔奇自己的理由是,含含糊糊的温吞水管理,最终吃亏的是员工。包容不胜任者,最后实在不行了才请他走人,实际上是对员工不负责任,浪费了员工太多的时间和机会。“此时他的工作选择机会已经很有限了,而且还要供养孩子上学,还要支付大额的住房按揭贷款,这才是真正的残酷。”趁早让不合格者离开,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让员工找准自己的定位。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不过,被裁掉的员工,不见得都认可韦尔奇的这种做法。
  不管对韦尔奇怎么评价,他在裁员中提出的注意事项,值得其他经理重视。韦尔奇认为,裁员也应当区别对待。对于违背了诚实正直品行要求的员工,不能有半点犹豫,必须果断处理,迅速解雇。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应该让公司上下都明确知道发生这种不幸的原因,让每个人都清楚破坏规矩可能带来的结局。”对于经济低迷而导致的裁员,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这就需要坦诚相待,取得员工的理解和体谅。对于业绩不佳而辞退者,要说明公司的要求和本人的差距,让其走得心服口服。无论哪种裁员,有一个共同准则,就是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暗箱操作,这是保证裁员公正性的关键。不坦诚相待,拖延推诿,是裁员中容易犯的严重错误。韦尔奇还提醒经理们,在员工离开公司时,务必遵守两个原则:不要让人感到惊讶,尽量减少员工的羞辱感。
  韦尔奇在主政GE以后,裁员规模是空前的。这种裁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战略目标的业务调整造成的,但更多地是冲着不胜任而去的。裁撤的业绩不佳部门,往往同不胜任有连带关系。这在当时引起了美国媒体的轩然大波。但韦尔奇不为媒体的责难所动,我行我素,在5年时间里,大约有四分之一员工离开了GE,总数达11.8万人(包括所出售企业的3.7万人)。
  韦尔奇解释说,那些企图包容表现不佳者的经理,实际是在“好心办坏事”。表现不佳者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绩效。在最后的成果分享中,他的行为会拖累其他员工,把别人分到的馅饼也变小了,这对优秀员工来讲是一种不公平,最终会破坏组织内部信任和坦诚。而表现不佳者本人,也会被其他员工“另眼相看”。更麻烦的是,每次考评,这些表现不佳者很难听到真正的声音,在含糊的“不错”声中,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一旦经济形势恶化,他们面临非走人不可的局面,往往大吃一惊。因为此前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说过真实的评价,没有指出他们的不足,毫无思想准备被公司辞退,他们会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即便对公司来说,带着不满和抵触心理离开的员工,远非公司的福音。所以,不包容,不庇护,对员工本人和公司经营都是好事。
  员工管理离不开人力资源官员,韦尔奇认为,有两种人力资源官员是最可恶的。一种是“特务型”,另一种是“警察型”。所谓“特务型”,就是利用官僚机构的特性,把人事管理变成宫廷权谋;所谓“警察型”,就是死守清规戒律,把人事管理变成制度迷宫。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韦尔奇的铁腕,着眼点不是强化控制,而在激发活力。
  韦尔奇认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官员应该是那种既像牧师又像父母的人。他扮演着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牧师,他能倾听你的忏悔和抱怨,丝毫不加以反驳;另一种角色是父母,给你关爱和教育,在你脱离轨道的时候迅速提供援助。”在这一基础上,韦尔奇除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外,还大大强化了培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对克罗顿管理学院(GE Crotonville)的重视。这所50年代就建立的培训机构,到他手里放出了异彩,成为企业办大学的样板。在克罗顿村,韦尔奇不仅是这里的老师,而且也是这个中心的支持者。从师资队伍到课程设置,韦尔奇倾注了很多精力。正是在这种努力下,克罗顿成为赫赫有名的“经理人摇篮”,并被外界称为是“商界的西点军校”、“公司哈佛”,不仅为GE也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CEO,出自GE而跻身《财富》500强的CEO多达137位。2002年,克罗顿村正式更名为韦尔奇领导力培训中心(John F.Welc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enter),可见韦尔奇在此的影响。
其他文献
学业、事业能够如鱼得水、一帆风顺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然而在变革加剧的今天,人们的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自信是需要经受得住激烈竞争的考验。成功的机会很多,失败的机会更是难得!  从王昆职场经历几个阶段看,现在,初入职场如王昆者大多自命不凡,过分自信,当挫折来临时被风浪打的不知所措,故提升AQ(Ady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逆商)亦成了现代人的一大课题。当一切资源具备,
期刊
当下,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势头强劲。不管是从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还是从交易量、网民数等诸多方面看,都不可同日而语。狂热追求新技术和上市速度的第一代电子商务也已成为历史,回归商业基本原则的第二代电子商务正在兴起。然而,电子商务毕竟时间不长,许多问题需要在推行电子商务过程中力II以注意和克服。大体而言,有九类关键问题(分别用A,B,C,D,E,F,G,H,I表示)值得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
期刊
1996年,韦尔奇开始在GE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尽管GE不是这种管理方法的创始者,但它却将这种方法推向鼎盛。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市场遭受到来自日本的前所未有的威胁,摩托罗拉公司首当其冲。先是收音机和电视机,后是BP机和半导体产业,摩托罗拉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日本企业。造成摩托罗拉败北的原因很简单——日本企业的同类产品在质量上明显胜过自己。日本靠戴明和朱兰推行的质量管理,一举击败了美国
期刊
作为一名有着辉煌成就的经理人,韦尔奇有太多可供别人学习的东西,也有太多别人学不到的东西。现实中的经理人,究竟应该向韦尔奇学习什么?  韦尔奇是高傲的,有时甚至是疯狂的。有人把他和通用汽车的斯隆相比,把二人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理人”。他直接来了一句:“我不认识艾尔弗雷德·斯隆。”如果你只是拼命去学他的傲和狂,对不起,十有八九你会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相信,像韦尔奇这样的人,只有在GE才能获得成
期刊
阅读完这篇案例,让我心生感慨,为什么当年自己在大学毕业之际,就未能碰到实行管理培训生制度的企业。本篇案例正是关于管理培训生的培养方式、情绪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有关管理培训生的思想导师制及如何辅导他们的心理困惑。  该案例中,没有提到银信集团是否为管理培训生王昆已经配备了思想导师。但从一般性的管理培训生制度的设计层面来看,基本上都会配置思想导师。所以,尽管案例中没有交代此
期刊
关于战略,韦尔奇似乎对那些“战略大师”不屑一顾。他说:“这些专家谈论战略的方式令我深感失望,在他们那里,战略仿佛是高深莫测的科学方法。而我认为,战略不过是鲜活的、有呼吸的、完全动态的游戏而已。”  当然,韦尔奇并没有把战略大师一棍子打死,他表达的战略理念,仔细推敲起来,同波特、明茨伯格这些人差不多。不过,韦尔奇没有学究气,表述更简洁更明快更口语化。他认为,战略的实质就是确定企业在哪个领域竞争,如何
期刊
领导者的特征    韦尔奇认为,领导者有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特征。一个人在成为领导者前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在成为领导者之前,成功的全部内涵就是提升自己,要考虑的是个人成就。在成为领导者之后,成功的内涵是提升别人,要考虑的是如何让下属更机敏、更成熟、更大胆、更有效。“作为领导,他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每天在做什么,而在于团队的出色表现‘反射’给他的荣耀。他不能在总想着‘我怎样才能与众不同’,而应想
期刊
对于中国的零售业,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是:决战在前台,决胜于后台。与别的行业相比较,中国的零售业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商家到处铺店奋力扩张,各卖场都在使尽招数拼命促销——返券、买几送几、多倍积分、赠品、抽奖……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如果把各商家都放在一个大卖场,将会是一个何等壮观的吆喝叫卖场面。但是,不要看你在前台做得多么热闹,决定零售商最终胜出的是看你的后台管理,即你的物流、供应商和货架管理以及信息化支持
期刊
“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那么多的自行车,没有见过那么多人穿一样的衣服。”哈佛大学商学院原高级副院长沃伦,麦克法兰(F.WarrenMcFarlan)回忆起他1979年第一次来中国。  30年后,已经来了中国不知多少次的麦克法兰在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找”到了一份工作,担当其中国工商案例研究中心的联执主任(Co-Director)。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麦克法兰将为清华经管学院设计一套完整的、以案例
期刊
崇尚竞争与自我表现的王昆成为今天职场上“80后”的典型代表。他们自信、独立、个性张扬、自尊心强,与之对应的就是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被人称之为“草莓派”——外表光鲜,但稍有压力,就不能支撑。汪总、吴总过去行之有效的“惯性管理理论”在“80后”身上总是无法产生“火花”,如何管理“80后”成为企业管理的新命题。    “80后”的管理困境    高度的优越感和自我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