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03-02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考而总结出来的。那么,初中物理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动作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好物理的内在动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提高学生素质,顺利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但多数学生只满足于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对动手做实验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说穿了就是好奇。实验之后过几天就忘的一干二净,有印象的也是模糊不清。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强实验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加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部分教学时,有下列问题: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这种情况多数学生都有亲身经历,但他们却回答不好。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观察了解,而是走马观花地看过,若较起真来,他们拿不准。这时,教师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去观察,并探究原因,等再回到课堂上来时,就会有准确的答案。又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时,让学生手拿两张白纸,让其平行自然下垂,向中间吹气,先让学生猜这两张纸是向中间靠拢还是分离,学生的答案同样不统一,这时再让学生去做实验,并去找原因。通过这样的强化,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实验,培养了动作思维能力。
二、利用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因果认识兴趣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生很喜欢上实验课,总是想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他们往往忽视对本质现象的认识,一旦操作的欲望得到满足,兴趣也就不浓了,甚至消失了。因此,教师要根据部分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并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并在探究中不断丰富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布置思考题:(1)做本实验时,如果电流表或电压表突然坏了其中的一块,而手边还有一个定值电阻,你还能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吗?如能,说说你的做法,画出实验电路图?学生当时可能回答不出来,课后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探究,就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按着自己的设计方案要求做实验。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操作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中也有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不仅要求观察物理实验现象,想看到结果,而且还想进一步追根求源,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要及时抓住这样的学生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解答,并适当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进行“惯性”概念教学时,教师通过身边实例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通过让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加深理解。教师再布置思考题:一瓶纯净水放倒在桌面上,上面有一气泡,现用手向前推瓶子,问瓶中的气泡是向前运动还是向后运动?并说明原因。又如: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时,调节物体和光屏的位置或只移动光屏的位置均不成像。通过这些实验结果,让学生寻找原因,从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验或实际应用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在寻找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强化归纳、判断和推理的训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喜欢用物理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较高的智能水平,他们课堂上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善于质疑。教师要对他们的质疑给予认真耐心的解答,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归纳、判断和推理方面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九年物理中: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过程中,将一小车沿同一斜面分别从毛中面、棉布面和玻璃板面滑下时,运动的路程一个比一个远,原因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但从这个结果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从而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四、通过一题多解或变题,培养发教思维能力。
发教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积极倡导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指热门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如:一个标有“6V 3W”字样的灯泡和一个R=6欧的电阻并联,灯泡恰好正常发光,通电10秒。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学过的物理量?请一一计算出来。这类问题伸缩性较强,不同的学生求出的物理量个数不同。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教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盡快改变“应试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物理规律联系实际并加以利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考而总结出来的。那么,初中物理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动作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好物理的内在动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提高学生素质,顺利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但多数学生只满足于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对动手做实验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说穿了就是好奇。实验之后过几天就忘的一干二净,有印象的也是模糊不清。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强实验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加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部分教学时,有下列问题: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这种情况多数学生都有亲身经历,但他们却回答不好。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观察了解,而是走马观花地看过,若较起真来,他们拿不准。这时,教师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去观察,并探究原因,等再回到课堂上来时,就会有准确的答案。又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时,让学生手拿两张白纸,让其平行自然下垂,向中间吹气,先让学生猜这两张纸是向中间靠拢还是分离,学生的答案同样不统一,这时再让学生去做实验,并去找原因。通过这样的强化,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实验,培养了动作思维能力。
二、利用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因果认识兴趣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生很喜欢上实验课,总是想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他们往往忽视对本质现象的认识,一旦操作的欲望得到满足,兴趣也就不浓了,甚至消失了。因此,教师要根据部分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并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并在探究中不断丰富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布置思考题:(1)做本实验时,如果电流表或电压表突然坏了其中的一块,而手边还有一个定值电阻,你还能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吗?如能,说说你的做法,画出实验电路图?学生当时可能回答不出来,课后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探究,就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按着自己的设计方案要求做实验。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操作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中也有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不仅要求观察物理实验现象,想看到结果,而且还想进一步追根求源,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要及时抓住这样的学生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解答,并适当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进行“惯性”概念教学时,教师通过身边实例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通过让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加深理解。教师再布置思考题:一瓶纯净水放倒在桌面上,上面有一气泡,现用手向前推瓶子,问瓶中的气泡是向前运动还是向后运动?并说明原因。又如: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时,调节物体和光屏的位置或只移动光屏的位置均不成像。通过这些实验结果,让学生寻找原因,从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验或实际应用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在寻找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强化归纳、判断和推理的训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喜欢用物理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较高的智能水平,他们课堂上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善于质疑。教师要对他们的质疑给予认真耐心的解答,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归纳、判断和推理方面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九年物理中: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过程中,将一小车沿同一斜面分别从毛中面、棉布面和玻璃板面滑下时,运动的路程一个比一个远,原因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但从这个结果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从而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四、通过一题多解或变题,培养发教思维能力。
发教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积极倡导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指热门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如:一个标有“6V 3W”字样的灯泡和一个R=6欧的电阻并联,灯泡恰好正常发光,通电10秒。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学过的物理量?请一一计算出来。这类问题伸缩性较强,不同的学生求出的物理量个数不同。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教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盡快改变“应试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物理规律联系实际并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