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03-02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考而总结出来的。那么,初中物理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动作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好物理的内在动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提高学生素质,顺利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但多数学生只满足于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对动手做实验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说穿了就是好奇。实验之后过几天就忘的一干二净,有印象的也是模糊不清。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强实验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加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之旅”部分教学时,有下列问题: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这种情况多数学生都有亲身经历,但他们却回答不好。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观察了解,而是走马观花地看过,若较起真来,他们拿不准。这时,教师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去观察,并探究原因,等再回到课堂上来时,就会有准确的答案。又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时,让学生手拿两张白纸,让其平行自然下垂,向中间吹气,先让学生猜这两张纸是向中间靠拢还是分离,学生的答案同样不统一,这时再让学生去做实验,并去找原因。通过这样的强化,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实验,培养了动作思维能力。
  二、利用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因果认识兴趣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生很喜欢上实验课,总是想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他们往往忽视对本质现象的认识,一旦操作的欲望得到满足,兴趣也就不浓了,甚至消失了。因此,教师要根据部分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并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并在探究中不断丰富内涵,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学会了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后,教师还可布置思考题:(1)做本实验时,如果电流表或电压表突然坏了其中的一块,而手边还有一个定值电阻,你还能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吗?如能,说说你的做法,画出实验电路图?学生当时可能回答不出来,课后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探究,就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按着自己的设计方案要求做实验。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操作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中也有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不仅要求观察物理实验现象,想看到结果,而且还想进一步追根求源,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要及时抓住这样的学生心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解答,并适当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进行“惯性”概念教学时,教师通过身边实例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通过让学生解答实际问题加深理解。教师再布置思考题:一瓶纯净水放倒在桌面上,上面有一气泡,现用手向前推瓶子,问瓶中的气泡是向前运动还是向后运动?并说明原因。又如: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时,调节物体和光屏的位置或只移动光屏的位置均不成像。通过这些实验结果,让学生寻找原因,从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验或实际应用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在寻找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强化归纳、判断和推理的训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喜欢用物理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较高的智能水平,他们课堂上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善于质疑。教师要对他们的质疑给予认真耐心的解答,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归纳、判断和推理方面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九年物理中:探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过程中,将一小车沿同一斜面分别从毛中面、棉布面和玻璃板面滑下时,运动的路程一个比一个远,原因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但从这个结果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从而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四、通过一题多解或变题,培养发教思维能力。
  发教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积极倡导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指热门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如:一个标有“6V 3W”字样的灯泡和一个R=6欧的电阻并联,灯泡恰好正常发光,通电10秒。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哪些学过的物理量?请一一计算出来。这类问题伸缩性较强,不同的学生求出的物理量个数不同。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教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盡快改变“应试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物理规律联系实际并加以利用。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不仅需要社会上的全能型人才,更需要的是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从以前的单一学习模式变为现在的复合型模式,软件工程专业和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也因此而生。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是以软件工程学习为基础,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分析,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不一样,其教学内容更加的多样化。本文从高校校园网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教学特点展开分析,并对高校校园网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工
期刊
【摘要】会计课程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经管类专业中的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的相关教学。随着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会计课程的教学应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与研究,旨在培养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会计课程实践
期刊
【摘要】从我国广告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看,近几年各高校都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也获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媒体不断涌现,广告业高速发展的现实相比,广告学专业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我们较为边远的广西,创办广告学专业较晚,起步较低,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和数字化时代的步伐,要给地区乃至全国广告业提供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毕业生,广西高校课
期刊
【摘要】随着通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MOOC逐步走进课堂,衍生出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模式,微课堂,私课堂等。本文指出传统教育困境,并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构建“MOOC+传统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并应用与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MOOC平台 混合模式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49-02  一、引言  1.
期刊
【摘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已经超越教师个人层面,是推进教育整体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师院校,其课堂效果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师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教育模式较为传统,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师思维守旧及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由问题出发,在宏观上简要给出几点提高高师院校课堂效能的几点建议,即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努力探索有效教
期刊
【摘要】微积分是大学数学的核心课程,如何改革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应用型本学院校学生的特点,阐述了微积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从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微积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56-02  一、引言  2015年11月1
期刊
【摘要】文章从目前池州学院对口招生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困难原因着手分析, 从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三方面给出相应的措施与方法,旨在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教学支持。  【关键词】对口招生 高等数学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040-02  一
期刊
【摘要】教育教学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积极的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更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学科的特点,并在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实现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将学科的专业性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价值巨大。语文是现阶段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其文化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自然的
期刊
【摘要】本文指出了我国高校MOOC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建议从政府、高校、社会三方面出发,做好MOOC统筹发展规划,出台相关制度,开展课程评估,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促进MOOC创新应用,加强校企合作,推进MOOC市场化运作。  【关键词】MOOC 高校 制度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
期刊
【中圖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00-02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is multi-dimensional and variable, as divers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ories have proved. The chapter Shakespeare with C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