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对接旨在根据学生的特点、学识与技能水平,研究适合中职学生的一种课程模式,包括开发相关教材及其教材的使用、课程安排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对应相应工种学习并掌握技能,毕业后能直接上岗。
【关键词】服装 课程 对接
近年来,我校强化了“职业中专服装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中期建设的力度,增强了企业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发言权,学生在校掌握的技能与企业用工所需技能逐渐实现无缝对接。
一、专业调研,寻找突破口
在前期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装专业专业建设方案》。课题组专门成立了由服装设计与工艺领域专家、企业现场专家、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专业建设及校本课程开发展开市场调研与探讨,先后修订了服装专业建设方案和专业教学大纲。
课题组相关人员分别下到企业、行业进行市场调研,与常德圣德西、祥生制衣等企业深度合作,就毕业生适应企业岗位、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当前,一方面很多服装企业都存在用工匮乏的窘况,急需招人;另一方面,部分服装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或者因为适应不了工作而纷纷转行。之所以形成这个矛盾“怪圈”,是因为中职所培养的“学校人”无法直接成为行业所需要的“企业人”。学校所传授的专业知识更多侧重的是理论,学非所用,而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的员工”,两者之间差距甚大。课题组对市场做了全面的问卷调查,为下一步的研究寻找突破口。
二、规范文件,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摸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自身发展的实习实训文件,对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为服装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提供理论支撑,对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初,课题组赶赴湘潭二职中、隆回职业中专进行了观摩与考察。同时,结合我校服装专业的实际情况,修订了《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标准》《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指导书》《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档案》等实训工作规范。根据教学和实训需要,专业组还健全了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管理制度,为确保实验实训工作有序进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规划建设,优化师资团队
经课题组论证、规划,按照“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举、技能水平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原则,加快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使专业教师稳定在15人,现场兼职教师稳定在5人左右,力争双师型教师达85%,专业内教师高级职称达20%,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课题组先后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上职业院校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另一部分教师下到了服装企业轮训。年初,课题组集中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媒体工具操作技能,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8月,专业教师完成了职教新干线的空间建设;9月,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比武。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服装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提供了可靠的师资保障。
四、探索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和岗位需求,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以“校企一体化”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课题组一是探索“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扩大了校办服装厂的规模,与常德圣德西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增建一条服装生产线,加强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做工环境,满足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训和教师教学、科研需要。二是加大“订单式”的培养力度。与制衣企业合作,到2012年,力争“订单式”培养比率达90%以上。
五、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对接
目前,课题组已完成校本教材《服装CAD应用教程》的编写。专业组以服装企业大生产流程职业岗位需求为指向,与用人企业合作,坚持“教、学、做”合一,引入服装设计与制作的项目或案例,以服装设计、制板、制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就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服装设计、制板、制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解构、重构课程,形成适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
课题组一是由课程专家、企业现场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使教材编制更具针对性。二是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动态地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三是变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开发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四是组织骨干教师完成电子教材中实际案例的开发,补充教学素材,使教学资源更丰富,更好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五是边编写边在专业内试点使用,通过师生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教材,使之更加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适合教与学。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研究工作主要将完成以下几项工作:①继续加强对课题组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责任心,提高教育科研水平。②根据前一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原定研究计划的部分研究内容。③增加实验班级的个数,全面深入研究课题。④加快校本教材开发进度,并进行试点,全面推广。
【关键词】服装 课程 对接
近年来,我校强化了“职业中专服装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中期建设的力度,增强了企业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发言权,学生在校掌握的技能与企业用工所需技能逐渐实现无缝对接。
一、专业调研,寻找突破口
在前期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服装专业专业建设方案》。课题组专门成立了由服装设计与工艺领域专家、企业现场专家、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专业建设及校本课程开发展开市场调研与探讨,先后修订了服装专业建设方案和专业教学大纲。
课题组相关人员分别下到企业、行业进行市场调研,与常德圣德西、祥生制衣等企业深度合作,就毕业生适应企业岗位、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当前,一方面很多服装企业都存在用工匮乏的窘况,急需招人;另一方面,部分服装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或者因为适应不了工作而纷纷转行。之所以形成这个矛盾“怪圈”,是因为中职所培养的“学校人”无法直接成为行业所需要的“企业人”。学校所传授的专业知识更多侧重的是理论,学非所用,而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的员工”,两者之间差距甚大。课题组对市场做了全面的问卷调查,为下一步的研究寻找突破口。
二、规范文件,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摸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自身发展的实习实训文件,对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为服装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提供理论支撑,对中职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初,课题组赶赴湘潭二职中、隆回职业中专进行了观摩与考察。同时,结合我校服装专业的实际情况,修订了《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标准》《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指导书》《服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档案》等实训工作规范。根据教学和实训需要,专业组还健全了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管理制度,为确保实验实训工作有序进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规划建设,优化师资团队
经课题组论证、规划,按照“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举、技能水平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原则,加快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使专业教师稳定在15人,现场兼职教师稳定在5人左右,力争双师型教师达85%,专业内教师高级职称达20%,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课题组先后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上职业院校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另一部分教师下到了服装企业轮训。年初,课题组集中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媒体工具操作技能,提高教师课件制作能力。8月,专业教师完成了职教新干线的空间建设;9月,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比武。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服装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提供了可靠的师资保障。
四、探索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和岗位需求,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以“校企一体化”为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课题组一是探索“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扩大了校办服装厂的规模,与常德圣德西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增建一条服装生产线,加强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做工环境,满足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训和教师教学、科研需要。二是加大“订单式”的培养力度。与制衣企业合作,到2012年,力争“订单式”培养比率达90%以上。
五、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对接
目前,课题组已完成校本教材《服装CAD应用教程》的编写。专业组以服装企业大生产流程职业岗位需求为指向,与用人企业合作,坚持“教、学、做”合一,引入服装设计与制作的项目或案例,以服装设计、制板、制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就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服装设计、制板、制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解构、重构课程,形成适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就业需求有效对接。
课题组一是由课程专家、企业现场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使教材编制更具针对性。二是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动态地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三是变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开发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四是组织骨干教师完成电子教材中实际案例的开发,补充教学素材,使教学资源更丰富,更好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五是边编写边在专业内试点使用,通过师生信息反馈,进一步调整与优化教材,使之更加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适合教与学。
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研究工作主要将完成以下几项工作:①继续加强对课题组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责任心,提高教育科研水平。②根据前一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原定研究计划的部分研究内容。③增加实验班级的个数,全面深入研究课题。④加快校本教材开发进度,并进行试点,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