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为所有成员认同并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那么,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传统在新时代怎样传承,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期我们特邀几位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家风也可以称为家庭文化,它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跟家庭、家族的贫穷与富有、社会地位高低没有关系。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其言行举止必定要带有这个家庭家风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朝着家庭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
当今是开放的社会,孩子生存环境中变数越来越多,而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是给孩子“打底色”,至关重要。底色打得正,以后遇到不良的影响也不会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后想再更改是很难的。
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随心所欲的管理、培养、教育、塑造,而是在跟家长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成长发展的。完全依靠家长的权威、权势,对孩子实施单向的、强制性的教育是不成的,必须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保证家长和孩子的互动顺利进行。
培养有时代特点的积极的家风,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树立家风,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成员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父母还要提高分辨、识别、筛选能力,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教育观念有所选择、取舍。要时时刻刻坚持主流的价值取向,不能笼统地把社会上宣扬的东西都搬到家风中来。
家风传承要看父母是否能以身作则、落到实处
吴洪芹 福建省妇联主席
家风是一个家庭里面的风气、风格和风尚,也是一个家庭长期形成的文化和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家庭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中华民族有重家教、守家训、振家风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教、家风和美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精神标识。现代人也都该从中吸取精髓。
今年春节期间媒体热播的“潘氏义诊58年”故事,讲的是福州治疗癌症的潘明继老人,在2012年去世之前曾坚持54年,春节时候都带着家人回到老家泉州南安县的乡亲们进行义诊,每年春节给乡亲们义诊成了他给家乡的一个新年礼物。老人过世后,他的子孙依然坚持每年春节都会到乡村里义诊。
潘家义诊的家风就是现代最美家风的一种传承,我们今年将通过第二轮寻找“最美家庭”,把家教、家风、家训送到千家万户,让家风的好声音和正能量不间断传递,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传承
武黎嵩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
中国古代社会,最根本的结构以“亲缘伦理”为基础。一些名门望族非常注重庭训家教,他们致力于锤炼家庭成员的精神与品德,以求后代不辱祖先、光耀门楣,很多家风与教子故事广为流传,被民众津津乐道,这也成为培养个人道德的原发性起点。
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化为三口之家,甚至夫妻“小两口”,早已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空洞的说教很难让人有直观的感受。如果提到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伟人、多少名人,大家感觉离自己还是有点远,但是老百姓对于本家族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一般都有高度认可。
比如“杨”姓,大家都很认可汉代的一位宰相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故事就是由他而来。杨姓后人建“四知堂”作为“廉洁奉公”的标志。所以对于杨姓人而言,干巴巴地讲“礼义廉耻”,他们或许不太认可,但讲“四知堂”,讲杨家的事情,他们会特别认可。再拿我自己来说,我姓武,我的曾祖父是革命烈士,1939年抗战的时候牺牲的。因为我的曾祖父是为国捐躯的,谈到爱国,我就会很有感触。
所以,通过本家族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可以激发现代人的对某种荣誉的认可,从而培养出个人道德的原发性,这是现代家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父以学为教,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余世存 著名文化学者,诗人
现在的家风,应该是上一代人或者一个家族成员互动所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传统所谓的老祖宗给了几条要我们集体遵守的训示。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变化。
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人的家风、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这种家庭的传统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社会立身处世的状态。
今天,很多家庭都说让孩子平平安安过普通日子就好。但像民国时代宋氏家族,宋耀如觉得以中国的状态,孩子成才就不能给他们一个普通标准,而是要成为一个杰出人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所以他培养的三个女儿、三个儿子都非常的出名,比如说宋蔼龄、宋美龄、宋庆龄三姐妹都是史上知名人物,三个儿子也都了不起。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家教。
今年春节,我在大理一个客栈里偶遇梁漱溟先生的儿子梁培恕一家,感觉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身上就有一种气质,让我觉得在他身上能看到他们家族的那种血脉,当时在客栈的很多年轻朋友都感叹地说,在梁家人身上能感觉到那种很正直的东西,还有很清贵的东西,这跟一般世俗中人是判然有别的。
那么,这种传统的家风、家教有什么值得今天人学习的?我想,应该叫“父以学为教”。具体是说,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榜样,或者让孩子享受到什么好的教育,我们自身也要在人生社会当中要不断地去学习,或者给他提供一个最好的环境。
好的家风、家教能够传承下去,首先在于家长们自身。一个对自己的身心面貌负责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是有信心的,一定会给孩子一个良性的教育;而听任自己的孩子受社会的污染或者学校的影响,这样的家长,生命能量很低,在孩子面前是起不了很大作用的。
那么,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传统在新时代怎样传承,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期我们特邀几位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赵忠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家风也可以称为家庭文化,它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跟家庭、家族的贫穷与富有、社会地位高低没有关系。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其言行举止必定要带有这个家庭家风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朝着家庭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
当今是开放的社会,孩子生存环境中变数越来越多,而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是给孩子“打底色”,至关重要。底色打得正,以后遇到不良的影响也不会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后想再更改是很难的。
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随心所欲的管理、培养、教育、塑造,而是在跟家长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成长发展的。完全依靠家长的权威、权势,对孩子实施单向的、强制性的教育是不成的,必须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保证家长和孩子的互动顺利进行。
培养有时代特点的积极的家风,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树立家风,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成员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父母还要提高分辨、识别、筛选能力,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教育观念有所选择、取舍。要时时刻刻坚持主流的价值取向,不能笼统地把社会上宣扬的东西都搬到家风中来。
家风传承要看父母是否能以身作则、落到实处
吴洪芹 福建省妇联主席
家风是一个家庭里面的风气、风格和风尚,也是一个家庭长期形成的文化和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家庭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中华民族有重家教、守家训、振家风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教、家风和美德,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精神标识。现代人也都该从中吸取精髓。
今年春节期间媒体热播的“潘氏义诊58年”故事,讲的是福州治疗癌症的潘明继老人,在2012年去世之前曾坚持54年,春节时候都带着家人回到老家泉州南安县的乡亲们进行义诊,每年春节给乡亲们义诊成了他给家乡的一个新年礼物。老人过世后,他的子孙依然坚持每年春节都会到乡村里义诊。
潘家义诊的家风就是现代最美家风的一种传承,我们今年将通过第二轮寻找“最美家庭”,把家教、家风、家训送到千家万户,让家风的好声音和正能量不间断传递,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传承
武黎嵩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
中国古代社会,最根本的结构以“亲缘伦理”为基础。一些名门望族非常注重庭训家教,他们致力于锤炼家庭成员的精神与品德,以求后代不辱祖先、光耀门楣,很多家风与教子故事广为流传,被民众津津乐道,这也成为培养个人道德的原发性起点。
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化为三口之家,甚至夫妻“小两口”,早已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空洞的说教很难让人有直观的感受。如果提到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伟人、多少名人,大家感觉离自己还是有点远,但是老百姓对于本家族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一般都有高度认可。
比如“杨”姓,大家都很认可汉代的一位宰相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故事就是由他而来。杨姓后人建“四知堂”作为“廉洁奉公”的标志。所以对于杨姓人而言,干巴巴地讲“礼义廉耻”,他们或许不太认可,但讲“四知堂”,讲杨家的事情,他们会特别认可。再拿我自己来说,我姓武,我的曾祖父是革命烈士,1939年抗战的时候牺牲的。因为我的曾祖父是为国捐躯的,谈到爱国,我就会很有感触。
所以,通过本家族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可以激发现代人的对某种荣誉的认可,从而培养出个人道德的原发性,这是现代家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父以学为教,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余世存 著名文化学者,诗人
现在的家风,应该是上一代人或者一个家族成员互动所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传统所谓的老祖宗给了几条要我们集体遵守的训示。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变化。
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人的家风、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这种家庭的传统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社会立身处世的状态。
今天,很多家庭都说让孩子平平安安过普通日子就好。但像民国时代宋氏家族,宋耀如觉得以中国的状态,孩子成才就不能给他们一个普通标准,而是要成为一个杰出人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所以他培养的三个女儿、三个儿子都非常的出名,比如说宋蔼龄、宋美龄、宋庆龄三姐妹都是史上知名人物,三个儿子也都了不起。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家教。
今年春节,我在大理一个客栈里偶遇梁漱溟先生的儿子梁培恕一家,感觉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身上就有一种气质,让我觉得在他身上能看到他们家族的那种血脉,当时在客栈的很多年轻朋友都感叹地说,在梁家人身上能感觉到那种很正直的东西,还有很清贵的东西,这跟一般世俗中人是判然有别的。
那么,这种传统的家风、家教有什么值得今天人学习的?我想,应该叫“父以学为教”。具体是说,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榜样,或者让孩子享受到什么好的教育,我们自身也要在人生社会当中要不断地去学习,或者给他提供一个最好的环境。
好的家风、家教能够传承下去,首先在于家长们自身。一个对自己的身心面貌负责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是有信心的,一定会给孩子一个良性的教育;而听任自己的孩子受社会的污染或者学校的影响,这样的家长,生命能量很低,在孩子面前是起不了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