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需要引领与点拨,需要氛围与情境,需要聚焦与定格,需要潜心与顿悟。面对教材,在课堂上该如何引领学生去品味语文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新课改经验,从以下三点来阐述。
一、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品
品,需入情入境,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聪慧的教师总是善于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意境中去,走进语言文字,抵达人物内心。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故事扣人心弦,情节跌宕起伏。我们来看文中杰克与德军周旋的教学片段:
师:杰克用什么办法与德军周旋?
生:杰克借口天冷到柴房搬柴生火端走了烛台,被德军一把夺回,但他还是搬回柴生了火,默默地等待着。
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杰克会想些什么?
生:杰克会想,蜡烛越烧越短,再这么下去,蜡烛就要熄灭,秘密就要暴露了。怎么办呢?
生:杰克还会想,妈妈的行动失败了,我必须想个办法熄灭蜡烛。对了,天这么冷,我就说要去柴房搬柴生火,借口把蜡烛端走。
师:在接下来的周旋过程中,杰克表现得怎样?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
摇曳的烛焰,微弱的光芒,让我们的内心也不由地紧张、担心、害怕起来。像这样的侧面描写文中还有吗?
生:这段话中还有对伯诺德夫人的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我认为德军的眼睛并没有盯着蜡烛,但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心里十分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正是这种紧张的心理让她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生:我还从对德军的描写上读出了紧张与危险。“德军中尉快步上前”“厉声喝道”“一把夺回烛台”,都从侧面写出了杰克的紧张。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倾听到了人物怦怦的心跳,感受到了人物急促的呼吸,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同呼吸,共命运。最好的情境营造,不是图画,不是音乐,而是语言文字,是白纸黑字描摹的七彩世界。
二、左顾右盼,在比较中品
品,是玩味和鉴赏,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行之有效的品的策略,是让认识和感受获得升华的最佳路径。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是一袭破衫,而不是一件或是一套破衫?”教师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比较,品味“袭”字:“我们不妨把‘件’和‘套’放进句子里读读,再和原句比较比较,体会这一字之差里究竟有什么特别?”学生充分交流后认识到:一件破衫,或是一套破衫,只是让我们知道谈迁的贫寒和奔波,但语言硬邦邦的,没有情感。而一袭破衫读起来,这里面有对他的敬重。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问有什么发现,学生们思索后纷纷回答:“插图上的谈迁十分高大,与课文里身体瘦弱的外表完全不同。”“课文写谈迁着一袭破衫,而插图里的谈迁衣衫整齐。”教师继续追问,把教学引向深处:“这样描绘合理吗?”学生再读课文,有同学恍然大悟,说:“这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他给谈迁一个仰视的角度,把他刻画得很高大,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他身材并不高大,也十分贫穷,但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这种信念让他挺拔而伟岸。”
比较,让我们品出了语言中包藏的丰厚的深义,品出了文字中携带的浓浓的情感。
三、浮想联翩,在想象中品
想象,是品的境界,是品的升华。在想象中,品的角度多元了,品的空间辽远了,品的时间无限了。因而,人物有了呼吸,文字有了色彩,语言有了温度。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段话中的省略号非常值得细细品味,联系上下文的阅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这里的省略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可以从战士们、彭德怀等角度,尤其抓住彭德怀的动作、神态、心理来品味这个标点所包蕴的丰富情感空间。
生:我仿佛看到战士们纷纷背过脸去,他们不忍心看着大黑骡子倒在血泊之中,痛苦地抽搐和呻吟。
生:我想象到滚烫的泪珠从彭德怀的眼角流下来,他强忍住泪水。
生:当时,彭德怀一定是万箭穿心般痛苦万分,大黑骡子与他朝夕相处,已经成为了相濡以沫的战友,他觉得自己太对不住它了。
……
一个看似平常的省略号,在师生的发掘和研究中,竟生成了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精彩片段。教师的智慧开发了这个标点的教学价值,拓展了它的情感空间,点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也升华了自己。
(责编侯艳星)
一、身临其境,在情境中品
品,需入情入境,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聪慧的教师总是善于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意境中去,走进语言文字,抵达人物内心。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故事扣人心弦,情节跌宕起伏。我们来看文中杰克与德军周旋的教学片段:
师:杰克用什么办法与德军周旋?
生:杰克借口天冷到柴房搬柴生火端走了烛台,被德军一把夺回,但他还是搬回柴生了火,默默地等待着。
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杰克会想些什么?
生:杰克会想,蜡烛越烧越短,再这么下去,蜡烛就要熄灭,秘密就要暴露了。怎么办呢?
生:杰克还会想,妈妈的行动失败了,我必须想个办法熄灭蜡烛。对了,天这么冷,我就说要去柴房搬柴生火,借口把蜡烛端走。
师:在接下来的周旋过程中,杰克表现得怎样?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
摇曳的烛焰,微弱的光芒,让我们的内心也不由地紧张、担心、害怕起来。像这样的侧面描写文中还有吗?
生:这段话中还有对伯诺德夫人的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我认为德军的眼睛并没有盯着蜡烛,但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心里十分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正是这种紧张的心理让她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生:我还从对德军的描写上读出了紧张与危险。“德军中尉快步上前”“厉声喝道”“一把夺回烛台”,都从侧面写出了杰克的紧张。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倾听到了人物怦怦的心跳,感受到了人物急促的呼吸,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同呼吸,共命运。最好的情境营造,不是图画,不是音乐,而是语言文字,是白纸黑字描摹的七彩世界。
二、左顾右盼,在比较中品
品,是玩味和鉴赏,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行之有效的品的策略,是让认识和感受获得升华的最佳路径。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是一袭破衫,而不是一件或是一套破衫?”教师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比较,品味“袭”字:“我们不妨把‘件’和‘套’放进句子里读读,再和原句比较比较,体会这一字之差里究竟有什么特别?”学生充分交流后认识到:一件破衫,或是一套破衫,只是让我们知道谈迁的贫寒和奔波,但语言硬邦邦的,没有情感。而一袭破衫读起来,这里面有对他的敬重。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问有什么发现,学生们思索后纷纷回答:“插图上的谈迁十分高大,与课文里身体瘦弱的外表完全不同。”“课文写谈迁着一袭破衫,而插图里的谈迁衣衫整齐。”教师继续追问,把教学引向深处:“这样描绘合理吗?”学生再读课文,有同学恍然大悟,说:“这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他给谈迁一个仰视的角度,把他刻画得很高大,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他身材并不高大,也十分贫穷,但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这种信念让他挺拔而伟岸。”
比较,让我们品出了语言中包藏的丰厚的深义,品出了文字中携带的浓浓的情感。
三、浮想联翩,在想象中品
想象,是品的境界,是品的升华。在想象中,品的角度多元了,品的空间辽远了,品的时间无限了。因而,人物有了呼吸,文字有了色彩,语言有了温度。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21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段话中的省略号非常值得细细品味,联系上下文的阅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这里的省略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可以从战士们、彭德怀等角度,尤其抓住彭德怀的动作、神态、心理来品味这个标点所包蕴的丰富情感空间。
生:我仿佛看到战士们纷纷背过脸去,他们不忍心看着大黑骡子倒在血泊之中,痛苦地抽搐和呻吟。
生:我想象到滚烫的泪珠从彭德怀的眼角流下来,他强忍住泪水。
生:当时,彭德怀一定是万箭穿心般痛苦万分,大黑骡子与他朝夕相处,已经成为了相濡以沫的战友,他觉得自己太对不住它了。
……
一个看似平常的省略号,在师生的发掘和研究中,竟生成了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精彩片段。教师的智慧开发了这个标点的教学价值,拓展了它的情感空间,点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也升华了自己。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