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

来源 :诗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就诗的结果而言,也许可以分出两种:一是应用式的写作,一是发明式的写作.两种类型下,具体的诗作也许又都勉强可作所谓好坏之分,但事实上不管好坏,只有发明式的写作才令写作者着迷.这“发明”,既包含语言之刷新创造,也包含妙义之发掘显明,二者难分因果,闪烁迷人有如双星缠绕.rn但有时不免感叹,新诗也是老得使人失望.老的词语、老的句法、老的滑溜无着的隐喻、老的不明所以的象征,关键是老的情调、老的郁结、老的受难、老的高地.这并非某种进化史观的偏见.在由本土文本、翻译文本和外语文本构成的蔚为大观的诗歌资源中,可吸纳者固然
期刊
期刊
在通向诗的途中,刘年以行走和观察作为起点,而落笔之时总免不了叩问自然、天地与众生,那种深深的悲剧感源于诗人的悲悯情怀.他虽置身于芜杂的全球化时代,但在对日常经验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又会不自觉地靠近自己的地域美学,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资源.无论是针对自我的感知与疑惑,还是就诗的形式而言,其行吟的生命体验已经决定了他的“在地性”审美趣味.就像他在书写爱的同时,也会带着审视眼光和批判意识,这是一种认知上的精神自觉.
期刊
一 rn在文学史分期的意义上,我们通常会将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段:一是1950-1970年代;二是19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时代.第一个阶段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人们往往用“一体化”来概括.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以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则有着明显的“个体化”色彩.
期刊
一直想知道诗的对面是什么?比如谈论诗学主张,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诗,而是八大山人朱耷.他是明末清初大画家,是一代宗师、一位孤独者,他用极尽透脱的笔法呈现微小生命的尊严.读八大山人书画,读他的孤危、孤苦、孤愤,读“上下浑然与天地同流”.相比于西方画学关注的生命、意识、死亡显出的凝重和抽象,八大山人关注的生命、意识和死亡,带有更多中国传统的韵味、空灵和安宁.这是一种物我相连,是隐而不见的心灵介入.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