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前贤路已宽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92年秋,我去浙江富阳拜谒郁达夫先生故居,在故居门外的书亭里购得一本精装版《郁达夫诗词全编》。之前只是零星读过几首郁达夫旧诗,感觉才情勃郁,隽美绝人,喜欢但又无处可寻善本,买到这本全编,简直如获至宝。
  郁达夫的旧诗通篇用典,可谓无典不诗。但这本全编注释却极简,要想读通,非求援典籍不可,尤其是要了解写作背景及花絮的时候。倘若对这些一无所知,那怎么读都还在诗外。
  直到2006年,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淘得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郁达夫诗词笺注》。我特意查看书的印数,只印了两千五百册,说明此书仅院校图书馆及郁诗研究者手中持有。而像我这样喜欢郁诗的人,可能太少些了吧。
  我崇敬新文学时期的各路豪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他们的著作大多看了,旧诗也读了,像鲁迅、郭沫若的旧诗也都有相当高的水准。但我觉得,就旧诗的情怀和质地而言,在新文学时期之后,一直到当下,郁达夫的旧诗可能是写得最好的——哀婉浏亮,炉火纯青,词清句丽,用典自如,可以说,对整个秦汉唐史烂熟于心,李白、杜甫、杜牧、王昌龄、李商隐等大诗人的妙句信手拈来,且化其精魂入己韵,令人叫绝。
  郁达夫的诗作,就其六百余首、洋洋十几万言的创作数量来看,也是新文学时期的作家们不可比拟的。正如郁达夫老友孙百刚先生所言:他将来流传下来的,一定是他的诗。
  郁达夫虽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停留在小说散文层面,对他的旧诗介绍甚少。其实,郁达夫的旧诗涵盖了新文学时期的历史全景,信息量巨大,贯穿了1945年前的现代文坛,无论是在史料还是文学价值上都应享有重要地位。
  或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嵯峨之上必守孤独。对于郁达夫诗作,时至今日,叫好声并不多闻。如此清冷情景不免令人戚戚然作叹。
  郁达夫旧诗是以情韵为主的,这一点尤为让我喜欢。我甚至有些狭隘地认为:没有情韵的旧诗根本算不得是诗。常见许多古典诗词者,以律诗写政治,论时事,赞风景,实则大煞古韵之风景。我还有些固执地认为:旧诗之所以能存活至今,应当全然是情韵所致。没有情韵,旧诗的生命之水也就干涸了。
  郁达夫旧诗写作分三个时期:一是日本留学时期,二是国内时期,三是流落南洋时期。郁达夫九岁即能诗,最早发表的诗作写于1911年,其时他还是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才气堪比王勃:
  楚虽三户竟亡秦,万世雄图一夕湮。
  聚富咸阳终下策,八千弟子半清贫。
  大度高皇自有真,入关妇女几曾亲。
  虞歌声里天亡楚,毕竟倾城是美人。
  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赂毛延寿,那得诗人说到今?
  (《咏史三首》)
  其一咏项羽灭秦,其二咏刘邦亡楚,其三咏昭君和亲。皆为大汉典故,可见郁达夫读史娴熟,如数家珍。以三首七绝来浓缩一部汉史,没有超凡之胸怀是难以做到的。
  通史通诗,并赋予情韵,郁达夫才情之高,于此可见。
  二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曾拜访著名汉学家、精通中国古典诗词的学者服部担风先生,并与之有了一段诗情交往,为服部担风所激赏。
  服部担风年长郁达夫二十九岁,但在古韵上二人却情投意合,珠联玉映,令人叹羡。
  先看郁达夫赠给服部担风的五律:
  门巷初三月,词坛第一人。
  蓝亭来立雪,沧海又逢春。
  小子文章贱,先生意气真。
  明年谁健在,莫却酒千巡。
  再读服部担风先生和诗:
  海外得知己,同心有几人。
  说将江汉胜,偕此草堂春。
  才驾李昌谷,狂追贺季真。
  檐梅香和酒,索笑与君巡。
  服部担风在和诗中,把郁达夫比作李贺及贺知章,从铿锵的韵律里,我们似乎听得见他对青年郁达夫才华的啧啧称道。
  在多首与服部担风的互诗中,郁达夫的确诗风直追李、贺。为服部先生所欣赏,也可谓当之无愧。
  1915年春,郁达夫去日本东京附近的小金井川赏樱,时逢微雨,于半醉半醒中赋七律一首。后又去荒川堤游玩半日,并次前韵赋了第二首。日暮歸舟时,又再叠前韵赋出第三首。这三首七律都吟于酒酣兴起之际,纯属真性情之佳作,从中可见李白遗风。其潇洒豪放,其冲天之才,不胜尽收矣。
  本来不愿再列原诗,恐有凑字之嫌。但不列出又无法佐证郁诗予我之大欢喜,还是列上吧。
  寻春携酒过城西,二月垂杨叶未齐。
  细雨成尘催小草,落花如雪锁长堤。
  社前新酿家家熟,陌生重楼处处迷。
  我亦随人难独醒,且傍锦瑟醉如泥。
  行尽青溪更向西,新蒲细柳绿初齐。
  风狂麦涌千层浪,路窄人争十里堤。
  花到三分装半醉,津经重问看全迷。
  春游欲作流传计,写得真容证雪泥。
  归舟遥指石桥西,渔火空江一字齐。
  末风寒多刺骨,林梢烟淡半笼堤。
  玉楼歌舞人初醉,曲岸牛羊路欲迷。
  向晚独寻孤店宿,青衫灯下涤春泥。
  活脱是魏晋风骨,率真,爱酒,清俊,越俗。纵情山水,风华卓世。
  三
  1936年春,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郁达夫离杭赴闽。郁达夫的朋友,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乘虚而入,鸠占鹊巢。郁达夫之妻王映霞移情别恋,给郁达夫戴上了“绿帽子”。
  如此家丑,一般人皆捂之避之,唯恐为外人所知晓。可郁达夫竟以七首七绝、十二首七律、一阕词,统称《毁家诗纪》,详情记述与王映霞的婚变过程。情辞哀婉,凄恻动人,不仅直抒悒郁,还拿到香港《大风》旬刊上公开发表,尤胜今天的晒朋友圈,可见郁达夫多么放浪形骸,不管不顾。这超乎典型的文痴诗狂,无拘无惧得可怕而又可爱。   寒风阵阵雨潇潇,千里行人去路遥。
  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
  到了1938年,日寇侵华日甚,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姻也实在无以为继。愤怒中的郁达夫在《贺新郎》一阕词中竟然直呼: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尚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阅遍古今,以诗词斥妻为妓者,郁达夫宁非第一人欤?可见其性情之任诞,如洪水泻地,无可阻拦。
  此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郁达夫出任政治部设计委员,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日宣传工作。对国仇家恨,郁达夫选择了“先驱寇,再驱雉”。
  匈奴未灭家何恃?国为大,义为先,一己则次又次之。一代文豪之家国情怀,由此可见。
  四
  郁达夫旧诗功底深厚。出乎大汉,携乎盛唐,横担两宋,纵取明清。起承转合流畅顺遂,毫无阻滞。尤其尾联末句,常以口语博采,出人逆料,妙语连珠。
  我烂熟于心的句子有:
  却缘家有元方在,赢得人间说小苏。
  看到白云归岫后,衡阳过雁两三声。
  断案我从苏玉局,先生才地太聪明。
  他年来领湖州牧,会向君王说小红。
  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广平自赋梅花后,碧海青天夜夜心。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工整,深邃,悠远。读来朗朗爽口,引人发思古幽情。
  对我触动最大的一首是《离乱杂诗之十一》:
  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
  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
  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此时的郁达夫已流落到印尼苏门答腊的一个小岛上。身处逆境之中,却仍仗豪情表达一个爱国者的磊磊心志。
  纵观郁达夫一生,其生命主题之一,便是爱国。
  五
  郁达夫一生飘零动荡。先是留学日本十年。在留学期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创建了文学社团“创造社”。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学府任教,但时间都不长。他一度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后加入“太阳社”,也是著名的“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与组织者之一。但时间皆短促,这可能与他放浪不羁的性情有关——纵情恣性,随心所欲。高兴就做,不高兴就走,就像是个近代版的李白。
  1933年郁达夫参加中国民盟,先后担任浙江省、福建省参议。1937年8月,组织成立“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被推选为理事长。1938年,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又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亚公务,化名赵廉,经营一家“赵豫记”酒厂。
  一日,郁达夫外出时遇见一车日本兵向当地人哇啦哇啦地连喊带比画,当地百姓吓得缩成一团。眼看气急败坏的日本兵举起了刺刀,郁达夫赶紧趋前救急。原来这一车日本兵迷了路,又急着追赶部队,正在向当地居民急切问路。郁达夫遂用日语以去。
  日本军官怎么也想不到,在地处偏远的印尼丛林中,竟有一位操一口流利东京音的中国人。郁达夫的流利日语暴露了他的身份,被日本宪兵胁迫去当了七个月的翻译。其间,他暗中救助、保护了许多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以及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南洋的一個小镇上失踪。后经证实,得到天皇投降的消息后,日本宪兵为毁罪灭口,将了解他们机密的郁达夫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之中。
  在短暂的一生中,郁达夫经历了太多的漂泊和离别,他似乎从未享有过平静安稳的生活,却在黑暗即将结束的前夜,作别了他深爱的家国,离开了他爱恨交织的世界。
  郁达夫最后一首七绝作于1945年春,离他被害之日仅隔数月。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一  夜深风寒,一城人静。写了“蒲宁寓”的灯柔和地亮在门外,等着深夜里前来叩门的人。  青石阶梯,古色木门,门上黄铜的门环,一一被灯光照着。头上是青瓦的门檐。踏进去,里面是一方小的天井,出天井往左,才真的进了院子。  下廊下火盆里的炭火已经烧得很旺。近前去,一团暖烘烘的热气扑来,扫去半身寒气。凳子是围着炭盆置好的,人这里才坐下去,那厢便有粑粑卷送上来,说,这夜深风寒的,怕是饿了,让在炭火上烤热了吃
期刊
一  强烈的阳光透过舷窗,打在翻开的《看不见的城市》一书内页上。阳光切出书页上的一块,照耀着其中文字:“旅途终于把你带到了塔马拉。你沿着两边墙上挂满招牌的街巷走进城市,眼见的不是物品,而是意味着其他事物的物品形象……”阅读使人困倦,机上的假寐又让我陷入杂乱无边的想象。我去往的是之前从未去过、从不知晓的一个县城。连续三个月因疫情对人员流动的严格限制刚被解除,六千米高空上飞机沉闷的肚腹内的乘客的脸庞全
期刊
三张床整齐地摆开。  住进去才知道,这本是两张床的空间。天花板上悬垂下来的两个离地不高的蓝色布帘子严重错位,暴露了这一切。床多了,帘子没有多,隐私只能遮挡得影影绰绰、犬牙交错。  最里边靠窗户,躺着一个瘦削老人,床头挂着吊瓶。老头八十一岁,来之前还和小他一岁的老伴种地。老伴十多年前患上了帕金森,偶尔会糊涂。这老两口的经历,给我一个错觉,那就是在土里刨食的人身體皮实,性命结实。老头的胆出了问题,被孩
期刊
儿子念中学时,他的同学家里面养了好多猫,其中有波斯猫。听说波斯猫的两只眼睛是两种颜色,是不是这个样子的猫就叫波斯猫,到现在我也弄不清楚,因为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送到我们家的小猫确实一只眼睛是蓝色的,另外一只眼睛是琥珀色的,非常漂亮,一身白毛没有杂色,真正地被当成宠物养了。当时家里的房子已经换了,非常暖和还向阳,小猫来了之后还算享受,但却有点享受过分了。由于家里生活条件改善了,它来的时候很小,就喂
期刊
白沟,在我老家东北方,距离百十多里,是一处以批卖箱包并各种小商品闻名的商镇。这地方,我去过两次,距今快三十年了。去之前对这地方了解甚少。集市上,有推着小车卖泥人的。老年人说,白沟河那边,出捏泥人的手艺人。我准备写武侠,零零碎碎读明代史,朱棣的燕军与朱允炆的中央军,曾在白沟河恶战。集市上卖衣裳的,大都去白沟进货。村里一位暴发户醉酒后,掏出手枪,冲天鸣放。据说,他的手枪,也是从白沟买回来的。  199
期刊
秋蝉  读唐代张乔的《蝉》:“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蝉声一悲,翅膀一抖,凉风别离,仿佛目睹了一幕人世间的悲凉。  其实,蝉鸣声一缕最好,孤,独,细,欲断将断,欲断未断,像藕之丝连,像国画或者书法里的飞白,韵味十足。  蝉声多的时候,显得喧嚣,显得浊、硬、乱。像一团乱麻,你不知如何解开。又像工厂车间车床上做零配件时,旋转飞溅
期刊
和煦  上级通知,说户外可以不戴口罩。我现在出门还是在兜里揣着口罩。都戴你不戴,不好;都不戴就你戴,也不好。  我随大溜。  今天大连街上,还都戴着口罩。网上说大连又增加了一个,是一个在美国读书回来的十五岁少年。  到星海湾海边,感觉有所不同。冬泳的海友们,都摘下了口罩。也有些把口罩拉到下巴颏,远看着就像鹈鹕的嗉子。前些日子打招呼都是风中挥挥手,今天能走近一些,但也都在三米开外,说简单的话。  有
期刊
一  我所租住的公寓,在一条长满槐树的街上,这一带的人就叫它槐树街。实际上它也有个方正的学名:五四路。  槐树街的房屋,一栋挨着一栋,没有隔开适当的距离,而是杂乱地寸土必争地挤在一起。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这一片没有被漂亮的小区同化,而是颇不协调地插在新建的高档小区之间。  住在这里的,多半是城市扩张前就在此地的城郊居民,还有领少量薪水的底层打工族,以及像我这样穷酸的自由职业者。  租屋多是早已搬走的
期刊
南湖  岳阳也有一个南湖,南湖这名字的重叠性大,就像我们今日每个人几乎无法独立拥有一个名字,只要把你的名字交给百度,它便能搜索出一串和你高矮胖瘦、年龄、性别都不一样的同名同姓者。  岳阳南湖古称湖。这倒是一个岳阳独立拥有的名字。汉语词典对“”字的释义只有一条,湖南岳阳的古湖名。可见湖这名字的唯一性,仿佛这“”字就是为岳阳这古代的湖而造的。  从湖到南湖,我想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我的肉眼看不到这湖的
期刊
活色生香  深秋晴午,我又一次站在这块空地上。它位于一座村庄内部,被巷子夹着,前后左右是屋宇,旧出一种颓废中的静谧与放达。人烟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没得比,但依然有在门口剔牙的男人、背孩子的村妇、几只没有好奇心的黄毛狗、西风扫下的黄叶、枯草摇曳的墙头,脚下的沙土,夹着碎瓦片和烟头。空地还是空地,这些年,拆迁,改造,建新房,靠近城镇的村庄经受激烈的变动,但时间流经这里,平缓得难以辨认流速。  我关心的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