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92年秋,我去浙江富阳拜谒郁达夫先生故居,在故居门外的书亭里购得一本精装版《郁达夫诗词全编》。之前只是零星读过几首郁达夫旧诗,感觉才情勃郁,隽美绝人,喜欢但又无处可寻善本,买到这本全编,简直如获至宝。
郁达夫的旧诗通篇用典,可谓无典不诗。但这本全编注释却极简,要想读通,非求援典籍不可,尤其是要了解写作背景及花絮的时候。倘若对这些一无所知,那怎么读都还在诗外。
直到2006年,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淘得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郁达夫诗词笺注》。我特意查看书的印数,只印了两千五百册,说明此书仅院校图书馆及郁诗研究者手中持有。而像我这样喜欢郁诗的人,可能太少些了吧。
我崇敬新文学时期的各路豪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他们的著作大多看了,旧诗也读了,像鲁迅、郭沫若的旧诗也都有相当高的水准。但我觉得,就旧诗的情怀和质地而言,在新文学时期之后,一直到当下,郁达夫的旧诗可能是写得最好的——哀婉浏亮,炉火纯青,词清句丽,用典自如,可以说,对整个秦汉唐史烂熟于心,李白、杜甫、杜牧、王昌龄、李商隐等大诗人的妙句信手拈来,且化其精魂入己韵,令人叫绝。
郁达夫的诗作,就其六百余首、洋洋十几万言的创作数量来看,也是新文学时期的作家们不可比拟的。正如郁达夫老友孙百刚先生所言:他将来流传下来的,一定是他的诗。
郁达夫虽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停留在小说散文层面,对他的旧诗介绍甚少。其实,郁达夫的旧诗涵盖了新文学时期的历史全景,信息量巨大,贯穿了1945年前的现代文坛,无论是在史料还是文学价值上都应享有重要地位。
或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嵯峨之上必守孤独。对于郁达夫诗作,时至今日,叫好声并不多闻。如此清冷情景不免令人戚戚然作叹。
郁达夫旧诗是以情韵为主的,这一点尤为让我喜欢。我甚至有些狭隘地认为:没有情韵的旧诗根本算不得是诗。常见许多古典诗词者,以律诗写政治,论时事,赞风景,实则大煞古韵之风景。我还有些固执地认为:旧诗之所以能存活至今,应当全然是情韵所致。没有情韵,旧诗的生命之水也就干涸了。
郁达夫旧诗写作分三个时期:一是日本留学时期,二是国内时期,三是流落南洋时期。郁达夫九岁即能诗,最早发表的诗作写于1911年,其时他还是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才气堪比王勃:
楚虽三户竟亡秦,万世雄图一夕湮。
聚富咸阳终下策,八千弟子半清贫。
大度高皇自有真,入关妇女几曾亲。
虞歌声里天亡楚,毕竟倾城是美人。
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赂毛延寿,那得诗人说到今?
(《咏史三首》)
其一咏项羽灭秦,其二咏刘邦亡楚,其三咏昭君和亲。皆为大汉典故,可见郁达夫读史娴熟,如数家珍。以三首七绝来浓缩一部汉史,没有超凡之胸怀是难以做到的。
通史通诗,并赋予情韵,郁达夫才情之高,于此可见。
二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曾拜访著名汉学家、精通中国古典诗词的学者服部担风先生,并与之有了一段诗情交往,为服部担风所激赏。
服部担风年长郁达夫二十九岁,但在古韵上二人却情投意合,珠联玉映,令人叹羡。
先看郁达夫赠给服部担风的五律:
门巷初三月,词坛第一人。
蓝亭来立雪,沧海又逢春。
小子文章贱,先生意气真。
明年谁健在,莫却酒千巡。
再读服部担风先生和诗:
海外得知己,同心有几人。
说将江汉胜,偕此草堂春。
才驾李昌谷,狂追贺季真。
檐梅香和酒,索笑与君巡。
服部担风在和诗中,把郁达夫比作李贺及贺知章,从铿锵的韵律里,我们似乎听得见他对青年郁达夫才华的啧啧称道。
在多首与服部担风的互诗中,郁达夫的确诗风直追李、贺。为服部先生所欣赏,也可谓当之无愧。
1915年春,郁达夫去日本东京附近的小金井川赏樱,时逢微雨,于半醉半醒中赋七律一首。后又去荒川堤游玩半日,并次前韵赋了第二首。日暮歸舟时,又再叠前韵赋出第三首。这三首七律都吟于酒酣兴起之际,纯属真性情之佳作,从中可见李白遗风。其潇洒豪放,其冲天之才,不胜尽收矣。
本来不愿再列原诗,恐有凑字之嫌。但不列出又无法佐证郁诗予我之大欢喜,还是列上吧。
寻春携酒过城西,二月垂杨叶未齐。
细雨成尘催小草,落花如雪锁长堤。
社前新酿家家熟,陌生重楼处处迷。
我亦随人难独醒,且傍锦瑟醉如泥。
行尽青溪更向西,新蒲细柳绿初齐。
风狂麦涌千层浪,路窄人争十里堤。
花到三分装半醉,津经重问看全迷。
春游欲作流传计,写得真容证雪泥。
归舟遥指石桥西,渔火空江一字齐。
末风寒多刺骨,林梢烟淡半笼堤。
玉楼歌舞人初醉,曲岸牛羊路欲迷。
向晚独寻孤店宿,青衫灯下涤春泥。
活脱是魏晋风骨,率真,爱酒,清俊,越俗。纵情山水,风华卓世。
三
1936年春,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郁达夫离杭赴闽。郁达夫的朋友,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乘虚而入,鸠占鹊巢。郁达夫之妻王映霞移情别恋,给郁达夫戴上了“绿帽子”。
如此家丑,一般人皆捂之避之,唯恐为外人所知晓。可郁达夫竟以七首七绝、十二首七律、一阕词,统称《毁家诗纪》,详情记述与王映霞的婚变过程。情辞哀婉,凄恻动人,不仅直抒悒郁,还拿到香港《大风》旬刊上公开发表,尤胜今天的晒朋友圈,可见郁达夫多么放浪形骸,不管不顾。这超乎典型的文痴诗狂,无拘无惧得可怕而又可爱。 寒风阵阵雨潇潇,千里行人去路遥。
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
到了1938年,日寇侵华日甚,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姻也实在无以为继。愤怒中的郁达夫在《贺新郎》一阕词中竟然直呼: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尚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阅遍古今,以诗词斥妻为妓者,郁达夫宁非第一人欤?可见其性情之任诞,如洪水泻地,无可阻拦。
此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郁达夫出任政治部设计委员,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日宣传工作。对国仇家恨,郁达夫选择了“先驱寇,再驱雉”。
匈奴未灭家何恃?国为大,义为先,一己则次又次之。一代文豪之家国情怀,由此可见。
四
郁达夫旧诗功底深厚。出乎大汉,携乎盛唐,横担两宋,纵取明清。起承转合流畅顺遂,毫无阻滞。尤其尾联末句,常以口语博采,出人逆料,妙语连珠。
我烂熟于心的句子有:
却缘家有元方在,赢得人间说小苏。
看到白云归岫后,衡阳过雁两三声。
断案我从苏玉局,先生才地太聪明。
他年来领湖州牧,会向君王说小红。
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广平自赋梅花后,碧海青天夜夜心。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工整,深邃,悠远。读来朗朗爽口,引人发思古幽情。
对我触动最大的一首是《离乱杂诗之十一》:
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
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
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此时的郁达夫已流落到印尼苏门答腊的一个小岛上。身处逆境之中,却仍仗豪情表达一个爱国者的磊磊心志。
纵观郁达夫一生,其生命主题之一,便是爱国。
五
郁达夫一生飘零动荡。先是留学日本十年。在留学期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创建了文学社团“创造社”。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学府任教,但时间都不长。他一度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后加入“太阳社”,也是著名的“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与组织者之一。但时间皆短促,这可能与他放浪不羁的性情有关——纵情恣性,随心所欲。高兴就做,不高兴就走,就像是个近代版的李白。
1933年郁达夫参加中国民盟,先后担任浙江省、福建省参议。1937年8月,组织成立“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被推选为理事长。1938年,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又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亚公务,化名赵廉,经营一家“赵豫记”酒厂。
一日,郁达夫外出时遇见一车日本兵向当地人哇啦哇啦地连喊带比画,当地百姓吓得缩成一团。眼看气急败坏的日本兵举起了刺刀,郁达夫赶紧趋前救急。原来这一车日本兵迷了路,又急着追赶部队,正在向当地居民急切问路。郁达夫遂用日语以去。
日本军官怎么也想不到,在地处偏远的印尼丛林中,竟有一位操一口流利东京音的中国人。郁达夫的流利日语暴露了他的身份,被日本宪兵胁迫去当了七个月的翻译。其间,他暗中救助、保护了许多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以及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南洋的一個小镇上失踪。后经证实,得到天皇投降的消息后,日本宪兵为毁罪灭口,将了解他们机密的郁达夫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之中。
在短暂的一生中,郁达夫经历了太多的漂泊和离别,他似乎从未享有过平静安稳的生活,却在黑暗即将结束的前夜,作别了他深爱的家国,离开了他爱恨交织的世界。
郁达夫最后一首七绝作于1945年春,离他被害之日仅隔数月。
责任编辑:田静
1992年秋,我去浙江富阳拜谒郁达夫先生故居,在故居门外的书亭里购得一本精装版《郁达夫诗词全编》。之前只是零星读过几首郁达夫旧诗,感觉才情勃郁,隽美绝人,喜欢但又无处可寻善本,买到这本全编,简直如获至宝。
郁达夫的旧诗通篇用典,可谓无典不诗。但这本全编注释却极简,要想读通,非求援典籍不可,尤其是要了解写作背景及花絮的时候。倘若对这些一无所知,那怎么读都还在诗外。
直到2006年,我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淘得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郁达夫诗词笺注》。我特意查看书的印数,只印了两千五百册,说明此书仅院校图书馆及郁诗研究者手中持有。而像我这样喜欢郁诗的人,可能太少些了吧。
我崇敬新文学时期的各路豪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他们的著作大多看了,旧诗也读了,像鲁迅、郭沫若的旧诗也都有相当高的水准。但我觉得,就旧诗的情怀和质地而言,在新文学时期之后,一直到当下,郁达夫的旧诗可能是写得最好的——哀婉浏亮,炉火纯青,词清句丽,用典自如,可以说,对整个秦汉唐史烂熟于心,李白、杜甫、杜牧、王昌龄、李商隐等大诗人的妙句信手拈来,且化其精魂入己韵,令人叫绝。
郁达夫的诗作,就其六百余首、洋洋十几万言的创作数量来看,也是新文学时期的作家们不可比拟的。正如郁达夫老友孙百刚先生所言:他将来流传下来的,一定是他的诗。
郁达夫虽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停留在小说散文层面,对他的旧诗介绍甚少。其实,郁达夫的旧诗涵盖了新文学时期的历史全景,信息量巨大,贯穿了1945年前的现代文坛,无论是在史料还是文学价值上都应享有重要地位。
或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嵯峨之上必守孤独。对于郁达夫诗作,时至今日,叫好声并不多闻。如此清冷情景不免令人戚戚然作叹。
郁达夫旧诗是以情韵为主的,这一点尤为让我喜欢。我甚至有些狭隘地认为:没有情韵的旧诗根本算不得是诗。常见许多古典诗词者,以律诗写政治,论时事,赞风景,实则大煞古韵之风景。我还有些固执地认为:旧诗之所以能存活至今,应当全然是情韵所致。没有情韵,旧诗的生命之水也就干涸了。
郁达夫旧诗写作分三个时期:一是日本留学时期,二是国内时期,三是流落南洋时期。郁达夫九岁即能诗,最早发表的诗作写于1911年,其时他还是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才气堪比王勃:
楚虽三户竟亡秦,万世雄图一夕湮。
聚富咸阳终下策,八千弟子半清贫。
大度高皇自有真,入关妇女几曾亲。
虞歌声里天亡楚,毕竟倾城是美人。
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当年若赂毛延寿,那得诗人说到今?
(《咏史三首》)
其一咏项羽灭秦,其二咏刘邦亡楚,其三咏昭君和亲。皆为大汉典故,可见郁达夫读史娴熟,如数家珍。以三首七绝来浓缩一部汉史,没有超凡之胸怀是难以做到的。
通史通诗,并赋予情韵,郁达夫才情之高,于此可见。
二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曾拜访著名汉学家、精通中国古典诗词的学者服部担风先生,并与之有了一段诗情交往,为服部担风所激赏。
服部担风年长郁达夫二十九岁,但在古韵上二人却情投意合,珠联玉映,令人叹羡。
先看郁达夫赠给服部担风的五律:
门巷初三月,词坛第一人。
蓝亭来立雪,沧海又逢春。
小子文章贱,先生意气真。
明年谁健在,莫却酒千巡。
再读服部担风先生和诗:
海外得知己,同心有几人。
说将江汉胜,偕此草堂春。
才驾李昌谷,狂追贺季真。
檐梅香和酒,索笑与君巡。
服部担风在和诗中,把郁达夫比作李贺及贺知章,从铿锵的韵律里,我们似乎听得见他对青年郁达夫才华的啧啧称道。
在多首与服部担风的互诗中,郁达夫的确诗风直追李、贺。为服部先生所欣赏,也可谓当之无愧。
1915年春,郁达夫去日本东京附近的小金井川赏樱,时逢微雨,于半醉半醒中赋七律一首。后又去荒川堤游玩半日,并次前韵赋了第二首。日暮歸舟时,又再叠前韵赋出第三首。这三首七律都吟于酒酣兴起之际,纯属真性情之佳作,从中可见李白遗风。其潇洒豪放,其冲天之才,不胜尽收矣。
本来不愿再列原诗,恐有凑字之嫌。但不列出又无法佐证郁诗予我之大欢喜,还是列上吧。
寻春携酒过城西,二月垂杨叶未齐。
细雨成尘催小草,落花如雪锁长堤。
社前新酿家家熟,陌生重楼处处迷。
我亦随人难独醒,且傍锦瑟醉如泥。
行尽青溪更向西,新蒲细柳绿初齐。
风狂麦涌千层浪,路窄人争十里堤。
花到三分装半醉,津经重问看全迷。
春游欲作流传计,写得真容证雪泥。
归舟遥指石桥西,渔火空江一字齐。
末风寒多刺骨,林梢烟淡半笼堤。
玉楼歌舞人初醉,曲岸牛羊路欲迷。
向晚独寻孤店宿,青衫灯下涤春泥。
活脱是魏晋风骨,率真,爱酒,清俊,越俗。纵情山水,风华卓世。
三
1936年春,应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郁达夫离杭赴闽。郁达夫的朋友,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乘虚而入,鸠占鹊巢。郁达夫之妻王映霞移情别恋,给郁达夫戴上了“绿帽子”。
如此家丑,一般人皆捂之避之,唯恐为外人所知晓。可郁达夫竟以七首七绝、十二首七律、一阕词,统称《毁家诗纪》,详情记述与王映霞的婚变过程。情辞哀婉,凄恻动人,不仅直抒悒郁,还拿到香港《大风》旬刊上公开发表,尤胜今天的晒朋友圈,可见郁达夫多么放浪形骸,不管不顾。这超乎典型的文痴诗狂,无拘无惧得可怕而又可爱。 寒风阵阵雨潇潇,千里行人去路遥。
不是有家归未得,鸣鸠已占凤凰巢。
到了1938年,日寇侵华日甚,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姻也实在无以为继。愤怒中的郁达夫在《贺新郎》一阕词中竟然直呼: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尚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再驱雉!
阅遍古今,以诗词斥妻为妓者,郁达夫宁非第一人欤?可见其性情之任诞,如洪水泻地,无可阻拦。
此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郁达夫出任政治部设计委员,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日宣传工作。对国仇家恨,郁达夫选择了“先驱寇,再驱雉”。
匈奴未灭家何恃?国为大,义为先,一己则次又次之。一代文豪之家国情怀,由此可见。
四
郁达夫旧诗功底深厚。出乎大汉,携乎盛唐,横担两宋,纵取明清。起承转合流畅顺遂,毫无阻滞。尤其尾联末句,常以口语博采,出人逆料,妙语连珠。
我烂熟于心的句子有:
却缘家有元方在,赢得人间说小苏。
看到白云归岫后,衡阳过雁两三声。
断案我从苏玉局,先生才地太聪明。
他年来领湖州牧,会向君王说小红。
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广平自赋梅花后,碧海青天夜夜心。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工整,深邃,悠远。读来朗朗爽口,引人发思古幽情。
对我触动最大的一首是《离乱杂诗之十一》:
草木风声势未安,孤舟惶恐再经滩。
地名末旦埋踪易,楫指中流转道难。
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此时的郁达夫已流落到印尼苏门答腊的一个小岛上。身处逆境之中,却仍仗豪情表达一个爱国者的磊磊心志。
纵观郁达夫一生,其生命主题之一,便是爱国。
五
郁达夫一生飘零动荡。先是留学日本十年。在留学期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创建了文学社团“创造社”。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学府任教,但时间都不长。他一度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后加入“太阳社”,也是著名的“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与组织者之一。但时间皆短促,这可能与他放浪不羁的性情有关——纵情恣性,随心所欲。高兴就做,不高兴就走,就像是个近代版的李白。
1933年郁达夫参加中国民盟,先后担任浙江省、福建省参议。1937年8月,组织成立“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被推选为理事长。1938年,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郁达夫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又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亚公务,化名赵廉,经营一家“赵豫记”酒厂。
一日,郁达夫外出时遇见一车日本兵向当地人哇啦哇啦地连喊带比画,当地百姓吓得缩成一团。眼看气急败坏的日本兵举起了刺刀,郁达夫赶紧趋前救急。原来这一车日本兵迷了路,又急着追赶部队,正在向当地居民急切问路。郁达夫遂用日语以去。
日本军官怎么也想不到,在地处偏远的印尼丛林中,竟有一位操一口流利东京音的中国人。郁达夫的流利日语暴露了他的身份,被日本宪兵胁迫去当了七个月的翻译。其间,他暗中救助、保护了许多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以及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在南洋的一個小镇上失踪。后经证实,得到天皇投降的消息后,日本宪兵为毁罪灭口,将了解他们机密的郁达夫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之中。
在短暂的一生中,郁达夫经历了太多的漂泊和离别,他似乎从未享有过平静安稳的生活,却在黑暗即将结束的前夜,作别了他深爱的家国,离开了他爱恨交织的世界。
郁达夫最后一首七绝作于1945年春,离他被害之日仅隔数月。
责任编辑: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