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艾丽丝·门罗被称为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她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残酷而又无奈的一面。《乞丐新娘》以门罗的个人真实经历为原型,展现了门罗独有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奖学金女孩”露丝为出发点,讲述她在走出小镇接受教育后遇到的身份困境,尽管露丝身为知识女性,可是在男权社会下,依然不能获得女性自由。从露丝这类女性身上可以看出女性主义发展的举步维艰,女性想要“逃离”困境,不仅要反思自我行为,同时,传统社会思想的转变和两性矛盾的化解也至关重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门罗被称为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她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生活中残酷而又无奈的一面。《乞丐新娘》以门罗的个人真实经历为原型,展现了门罗独有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奖学金女孩”露丝为出发点,讲述她在走出小镇接受教育后遇到的身份困境,尽管露丝身为知识女性,可是在男权社会下,依然不能获得女性自由。从露丝这类女性身上可以看出女性主义发展的举步维艰,女性想要“逃离”困境,不仅要反思自我行为,同时,传统社会思想的转变和两性矛盾的化解也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爱国主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民族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目标是厚植“知”国之明、灌溉爱国之“情”、胸怀强国之“志”和实践报国之“行”。应遵循感性教育与理性精神并存原则、理论指导与实践教育并重原则以及自我教育与环境熏陶并行原则,通过挖掘感性素材,培育理性精神;丰富理论知识、开展社会实践以及引导自我教育、深化环境熏陶等方法,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效开展。
日常生活作为意识形态产生的基础场所,对于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意识形态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学术上看,我国对意识形态的研究长期以来大多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文本阐释上,其焦点驻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领域;西方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比较深入,但都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通过对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考察我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增强对该问题的认识,拓宽研究视野。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是促进我国阶层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群体,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作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省
“打工人”一词的高频出现,使得与其相关和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词语、歌曲、表情包、短视频等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打工人”及其外延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和自嘲性等特点。
立足青少年宪法教育的时代场域,社会、文化、媒介三个领域对青少年宪法教育产生着多重影响。青少年宪法教育应从权利与义务教育、文本到行为教育、知识向思辨教育三个维度进行突破,推动青少年宪法教育向“自为”“在为”和“省为”的模式转变。
我国法律体系中对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与使用问题的立法存在一定的缺失,目前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就具体参照适用物权法规则还是不可分割合作作品的规则也存在一定争议,这给实务审判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与使用应当类比我国有关不可分割合作作品的规则来处理,允许共同共有人可以不经他方同意自行利用该著作权,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获取利益。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范畴,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要是“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的模式,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这一双向改造的过程。这里的主体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客体是指客观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现实对象。马克思“实践”范畴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旧哲学的“实践”范畴,以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解决了西方哲学对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所带来的难题。
青年一代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生力军。聚焦海峡两岸青年群体,探寻双方思想文化、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契合,从同源文化、同辈群体、生命共同体等方面出发,准确认清构建群体认同的条件和基础,能够帮助海峡两岸青年加深对自我身份的认识,增强对同源文化的认可,促进对国家的认同。以群体认同为视角,探索深化海峡两岸青年交流的路径,应该依托同源文化,抓住青年需求,紧贴现实生活,把握发展机遇,切实提升交流合作的质量和成效。
中华文化涵养出中华民族宽容和平、诚实平正的民族心理,宏阔开放的文化气度,形成“协和万邦”“修文德以来之”的高明、高尚治理理念,避免了西式“意识形态恶斗”,引领中国成为文明昌盛的泱泱大国,并辐射周边。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偏狭、独断、排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打压中国、霸凌世界,给世界造成矛盾分裂、困扰困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以国家现代化的硬实力做后盾,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感召和引领作用,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化解西方的“意识形态恶斗”,走和平谐进的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问题实际是关于实践的问题,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前三条论述的是实践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马克思建立辩证认识论的基础。他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实践与人的关系认识上的错误,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使哲学回归于人本身,并明确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所创立的这种不同于以往经验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世界观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