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韩优柳劣”说的演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韩柳对于道德的阐述不同,宋人有“韩优柳劣”之说。“扬韩抑柳”实为宋人基于儒学复兴的需要,而并非对于韩柳文学成就高下之评价。这一说法在宋代尽管有些变化,但宋人的主张基本一致。
  关键词:宋人 韩优柳劣 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在今人看来不相伯仲,不存在孰优孰劣之争,他们的差异仅表现在文学风格上。然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作家的评价会因为评论者的地位、角度不同而各异。宋代是“以儒立国”、 “重文轻武”的朝代,宋代儒者身怀治国平天下之抱负,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的儒家主体精神。基于韩柳对于道德的阐述不同,宋人有“韩优柳劣”之说。这一评价延及有宋一代,虽略微有变化,但宋人的主张基本一致。
  一 宋初儒学复兴与“韩优柳劣”
  宋代文学复古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与必然归宿,实际上也就是在文学上恢复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地位,排斥异端思想——佛老思想,并对旧儒学进行彻底的革新,借复兴儒学巩固中央政权。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宋朝建立,到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欧阳修等人登上文坛,前后70余年,宋初士人进行了复兴儒学的种种努力。
  柳开、石介等人以写作“古文”相号召,开启了排斥佛道运动。他们首先以韩愈作为旗帜,在文学上恢复儒家道统和文统。因为韩愈的明道活动较柳宗元开展得更早,道统观也更明确清晰。
  韩愈在贞元九年(803)所写的《争臣论》中说: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
  他在《原道》中坚定表示“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这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的古先圣人之道,“非向所谓佛与老之道也”。他不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道统”和“文统”问题,倡明儒道,反对佛老,并且在“古文”的创作实践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盛赞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因此,要在文学上恢复儒家道统和文统,宋初士人首选韩愈作为旗帜,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学维系社会伦理纲常的道德教化作用。
  在宋初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同为唐代才名卓著的古文大家柳宗元,也得到了宋人的关注。如柳开就是北宋初年第一个大力倡导学习柳宗元的人,他把柳和韩并提,认为韩柳“同时而出,同道而行”。穆修在《唐柳先生集后序》中也说:
  “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他既沉醉于柳宗元的文采,又肯定他对古道的继承,把柳宗元放到与韩愈并驾齐驱的地位,抬高了柳宗元的文学地位。
  尽管如此,在重建儒家道统和文统的过程中,韩愈的榜样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
  宋初的古文运动,往往要从柳开算起。他虽把柳和韩并提,但从他在《应责》中自称的“吾之道,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文”,亦可看出他对韩愈的推崇甚于柳宗元。
  石介以继承道统自任,自称“继唐之文章,绍吏部之志”,在《尊韩》中认为韩愈尊圣崇道之功超过孟轲,“孟轲氏,荀况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五贤人,吏部为贤人之至”。
  姚铉的《唐文粹序》可明确找到“韩优柳劣”说的缘起:
  “韩吏部超卓群流,独高遂古,以二帝三王为根本,以六经四教为宗师,凭陵轹,首唱古文,遏横流于昏垫,辟正道于夷坦。于是柳子厚、李元宾、李翱、皇甫又从而和之,则我先圣孔子之道,炳然悬诸日月,故论者以退之之文可继杨、孟,斯得之矣。”
  韩愈“首倡古文”,“以二帝三王为根本,以六经四教为宗师”,柳宗元等人只是在其后附和而已。这虽不能证明韩的文学才华高于柳宗元,但在倡古文的先后上,柳不及韩,“韩柳优劣”说由此可找到根源。亦可看出“韩优柳劣”与宋初复兴儒学有不可分的关系。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韩愈氏没后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将谁与也”。宋代士人,尤其是宋初士人心目中,儒家道统地位应属韩愈。
  二 诗文革新的兴起与“韩优柳劣”
  随着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晚唐五代以来的柔弱绮艳文风得到了扫荡,诗文革新运动继续沿着韩愈一路,与儒学复兴结成联盟。柳宗元尽管在政治品格上得到了改革派范仲淹和王安石的肯定,文学地位仍不如韩愈。欧阳修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杰出领袖,他的崇韩抑柳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成书于1160年,由欧阳修、宋祁编修的《新唐书》卷176《韩愈传》对韩愈的评价承袭了姚铉之说:
  “自晋讫隋,老佛显形,圣道不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议,助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而复奋,始弱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士人学者尊仰韩愈“如泰山北斗”,其原因是韩愈在“老佛显形”,圣道不常之时,“喟然引圣”,继承了孔孟之道,从而使得圣人之道重显于时。其开创之功不可没。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又代表朝廷主修《新唐书》,他的观点无疑影响深远。在《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中他批评柳宗元:
  “其为道不同,犹夷夏也。然退之于文章,每极称子厚者,岂以其名并显于世,不欲有所贬毁,以避争名之嫌;而其为道不同,虽不言,顾后世当自知欤?不然,退之以力排释老为己任,于子厚不得无言也。”
  在欧阳修看来,韩愈无论是人品还是对道德的理解都远远高于柳宗元。而这还不足以表明他对韩愈的景仰,在《唐南岳弥和尚碑》中,他更是毫不客气下结论:
  “自唐以来,言文章者惟韩、柳,柳岂韩之徒哉?真韩门之罪人也。盖世俗不知其所学之非,第以当时辈流言之尔。”
  这一评价既出,柳宗元的地位在北宋中叶无论如何是不能与韩愈比肩的。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面对“千年佛老贼中国”的局面,欧阳修认为,能战胜佛教的有力武器就是复兴儒学,以孔孟儒家的礼乐刑政、仁义教化来抵制佛教之祸。他认为佛教破坏了中国的伦理纲常,较之道教更容易蛊惑人心。韩愈在中唐时期佛教势力膨胀之时,排斥佛老,使圣人之道明于唐,文章中不多扬墨佛老虚无报应之事,正是得圣人之道,堪称儒家之道的传人。
  而柳宗元在对“道”的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取的是“统合儒释”的立场,不如韩愈严于儒释之辨。欧阳修尊韩不尊柳,亦即诗文革新运动的需要。
  司马光在《答陈充秘校书》中也有类似的看法:
  “足下书所称引古今传道者,自孔子及孟、荀、杨、王、韩、孙、柳、张、贾才十人耳。若语其文,则荀、杨以上不专为文;若语其道,则恐王、韩以下未能与孔子并称‘也’……然则孔子之道,非取诸己也,盖述三皇、五帝、三王之道也。三皇、五帝、三王;亦非取诸己也,钩探天地之道,以教人也……足下必欲求道之真,则莫若以孔子为的而已。”
  司马光虽不是诗文革新运动的作家,但在他眼里,正统的道,仍是孔子与继承了孔子之道的韩愈之道。柳宗元的道德说则远不能算是正统之道,不能与孔子并称。在道的正统上,韩愈优于柳宗元。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他以儒家的伦理标准大谈名分纲纪的史论,其实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评价,重建现实政治的秩序。
  韩愈旗帜鲜明的纯道统说正与宋代儒者的政治取向相合,其精神亦为宋代儒者所景仰。
  三 南宋“韩优柳劣”的最终确定
  对韩愈的推崇延续到了南宋,宋人对于韩愈的称扬与对柳宗元的批评最终确定。原因仍大体集中于两人对于“道”的阐述上。
  王十朋在《和永贞行》序中坦言:
  “予自少喜读柳文,而不忍观其传,惜其名齐韩愈而党陷叔文也。”
  他虽然喜欢读柳宗元的文章,但对于他“党陷叔文”一事,却不认可。另外,在《策问》一则中,他明确表明了对韩柳二人的态度:
  “韩愈、柳宗元俱以文鸣于唐世,目曰韩、柳。二人更相推逊,虽议者莫得而雌雄之。然其好恶议论之际,顾多不同者。韩排释氏甚严,其《送浮屠序》责子厚不以圣人之道告之;柳谓释氏之说与《易》、《论语》合,且讥退之知石而不知韫玉。韩谓世无孔子则己不在弟子之列,作《师说》以号召后学;柳则好以为师为患……然韩每及柳则字而称之,柳语及韩则斥而名之尔,抑又何耶?今二文并行于世,学者之所取法,真文章宗匠也。然读其文,切疑二人阳若更誉而阴相矛盾者,不可以不辨。”
  王十朋认为韩、柳虽都以文章闻于唐,两人表面上相互推逊,似高下莫辨。实际上韩愈人品修养高于柳,如韩以字称柳,柳则以名斥韩;韩为人师号召后学,而柳则以为人师为患。最重要的是,韩排佛老思想,柳则“统合儒释”。两人表面相合实则充满矛盾。
  陈善在《文章必有宗主》中,更把韩愈放在一代文章之宗主的地位:
  “一代文章必有一代宗主,然非一代英豪不足当此责也。韩退之抗颜为师,虽子厚犹有所忌,况他人乎?”
  而南宋最有影响的理学家朱熹,甚至经常把柳宗元与韩愈直接对比。他肯定了韩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开创之功:
  “汉末以后,只做属对文字,直至后来只管弱,如苏著力要变变不得。直至韩文公出来,尽扫去了,方做成古文。”
  此外,从文章笔法上,他认为韩愈更为醇正,而柳宗元,则不够明净晓畅,尚有许多不足:
  “陈仲蔚……又问韩、柳二家文体孰正?曰:柳文亦自高古,但不甚醇正。柳文局促。
  夫所贵乎文之足以传远,以其议论明白,血脉指意,晓然可知耳。文之最难晓者,无如柳子厚。”
  “问要看文以资笔势言语须要助发义理。曰:可看孟子、韩文。韩不用科段,直便说起去至终篇,自然纯粹成体,无破绽。……又云:方之文有涩处,因言陈阜卿教人看柳文了,却看韩文,不知看了柳文,变自坏了,如何更看韩文。”
  作为儒学大家,朱熹对道与文的理解是: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
  在朱熹以道德为本体的文学思想里,主张文源于道。他认为,韩愈的道德观纯正:“韩文公于仁义道德上看得分明,其纲领已正。”在唐代作家中,虽然柳宗元也和韩愈一道,经常被朱熹提到,被他视为“文章正统。”但综合起来,仍可明显看出他对于韩愈更为尊崇。
  由于朱熹在南宋文坛的地位,他“韩优柳劣”的评价在宋代影响巨大。
  周必大在《跋此庵记》中,谈到韩柳两人在对待佛氏上的差异:
  “韩退之力排佛氏,欲火其书。柳子厚乃推尊之,谓与《易》《论语》合。……若子厚者,风斯在下矣。”
  他认为柳宗元推尊佛氏,不如韩愈排佛老之力。
  黄震《黄氏日钞》卷60说:
  “柳以文与韩并称,然韩文论事说理,一一明白透彻,无可指择者,所谓贯道之器,非欤?柳之达于上听者皆腴辞;致于公卿大臣者,皆罪谪后羞缩无聊之语……凡皆不根于道故也。……故愚于韩文无择,于柳不能无择焉。”
  黄震认为韩愈之文是宣扬圣人之道的无可挑剔之作。而柳宗元之文或是献媚,或是无聊,或是有悖圣人经旨义理之作,原因是“不根于道故”。他从儒家道统出发批评了柳文。
  总之,北宋至南宋,在柳宗元不排佛氏这一点上,宋人是不宽容的。“韩优柳劣”之争并非两人文学成就高下之争,而是宋人基于儒学复兴的需要,对于韩柳在道德的阐述差异上所作出的评价。韩愈在有宋一代的道与文的正统地位已确立。这一说法虽有些许变化,但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 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2]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七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宋)欧阳修,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全六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
   [4]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5] (宋)陈善撰:《扪虱新话卷五》,涵芬楼旧版影印,上海书店,1990年版。
   [6]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8] 王锡九:《宋人对柳宗元的评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莫军苗,女,1975—,广西鹿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女性文学的确证,如果在世界文学史的长河上溯百年,简·爱和郝思嘉均为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先驱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身世和生活履历迥异,但她们坚强的性格,对爱的执着和与生活不断抗争的勇气,她们各自的多元选择与确证的人生,她们共有的几近相同的个性特征和相似的爱情观,都是女性文学和比较女性文学的史诗和里程碑。  关键词:简·爱 郝思嘉 女性形象 先驱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呼啸山庄》与《红字》是两部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杰作。两部作品都描写了爱情、仇恨与死亡。而希斯克利夫和齐灵渥斯这两个形象极为鲜明、生动的复仇者则分别为《呼啸山庄》与《红字》的男主角。本文拟从两者的丑陋外貌、情感变迁、疯狂复仇、悲剧根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他们的复仇都源于爱人的背叛和人格、尊严的被践踏,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牺牲品。  关键词:希斯克利夫 齐灵渥斯 复仇 情爱 仇恨 
期刊
摘要《Sonnet 18》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经典之作。诗歌结构、韵律优美,不仅描写了诗人“爱友”无与伦比的美貌,而且表达了诗人乃至整个人类希望真美永存的愿望。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赞美了人类的尊严、价值和创造力。  关键词:《Sonnet 18》 莎士比亚 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一生共写
期刊
摘要关于日本文化和文学中的“物哀”,在中国国内有许多权威的解释。其实,川端康成的生存与写作正是对“物哀”最为准确而富于个性的解释:川端的个人生活经验使他认同和接受了日本的物哀文化;川端的写作则表达了他对物哀的个性化理解。  关键词:物哀 川端康成 写作 生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明确提出了“物哀”的文学理念。而对于日本文化和文学中的“物哀”,在
期刊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名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小说中出现的“紧箍咒”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揭示了文化在“人”的生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在《西游记》中,“紧箍咒”意象是对孙悟空性格整合重塑的形象化呈现;是对孙悟空社会文化反叛精神降服的寓言式体现;是对孙悟空“心性”、“无意识”整合完成的标志。  关键词:《西游记》 “紧箍咒” 意象解读  中
期刊
摘要在《三侠五义》的研究中,大多偏重于主要人物,而对其中的小人物——“义仆”形象,则较少关注。而实际上,这些人物在该小说侠义精神的构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谓“侠义”的行径,并非全部出自武功高强之人,在维持正义、促成好事诸方面,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有他的侠肝义胆。《三侠五义》在这些方面,扩大了“侠”的范围,赋予了“侠”深厚的伦理内涵,展示了侠义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向度。  关键词:《三侠五义》 义
期刊
摘要在中国,关于孟姜女的故事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哭夫、崩城的动人故事,重在表彰贞烈。唐代以来,孟姜女传说更趋于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人,情节更加丰富,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古代社会和历史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传递着百姓朴实、善良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广大人民向往
期刊
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艾米莉展现了她独特的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前瞻性。作品中的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是自然与文明两大阵营对立斗争的场所和背景。本文试用生态批评的方法解读《呼啸山庄》,分析小说中两个家族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与环境意象,揭示自然与文明两种力量之间的对立与融合。  关键词:《呼啸山庄》 生态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 和谐生态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欧游心影录》郁结了欧战后梁启超进行民族反省和传播欧洲文明的主观意图,提供了与五四知识分子思考西方与中国文化的不同版本。由于对章节《中国人之自觉》的过分解读,认为梁启超由此走向落后和保守的传统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欧游心影录》时期的梁启超,仍旧是一个西化的知识分子,代表了新文化时期思想解放的重要向度。  关键词:《欧游心影录》 梁启超 民族反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艳情小说”作为明清一类小说的类型名称,早已诞生并有流行的趋势。对“艳情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界定,至今尚未见到。将其称为“猥亵小说”似更加合理:其中的性爱描写,既不具备文学的个体价值,也不具备文学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艳情小说 命名 性爱描写 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叙述小说类型的演进,来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