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毋庸置疑,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正是源于想象力。
有人说:“拥有想象力才拥有未来。”可社会现实却是:我们的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想象力。越来越多的校外培训机构打着“情商教育”“思维开发”的旗号,正大张旗鼓地宣传如何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不禁想问:孩子的想象力难道不是天生就拥有的吗?与其后天寄希望于结果不明的各种培训班,为什么不在孩子依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宝宝时期,为他呵护好这一方天马行空的世界呢?
保护孩子想象力,我们的反思
很多家长对孩子想象力的丧失都感到很奇怪,明明一两年前,孩子还是那个古灵精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小淘气,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渐渐变成了一个老气横秋的小大人呢?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也许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No.1你是不是一位“好为人师”的家长呢?
在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游乐园等场所,我们常常会见到一本正经给孩子讲解知识的家长。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丰富认知,通常会提前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备,然后在相应的场合下认真严谨地讲给孩子听。比如,在画展上看到一幅画,就告诉孩子:画家是谁、为什么要画这幅画、这幅画的技巧在哪里……事实上,我们以为的有趣的画作、有意思的动植物,孩子未必感兴趣。他们可能更想知道,为什么这幅画的纸张看起来这么破旧?为什么一只老鼠可以画得比牛还大?为什么一朵花失去了颜色?……这些可能才是“留住”他们、让他们深入思考的切入口。尽可能让孩子成为发现问题的“主导者”,这样才能给他们发挥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加尽兴。
No.2你是不是总喜欢给孩子颁布“标准答案”呢?
有专家曾指出,想要保留孩子的想象力,家长要做的就是尽量少灌输“标准答案”。当然,这并不是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要掌握时机,要给孩子想象的时间。比如,看到一只昆虫,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哪里是翅膀,哪里是头,如何飞行,如何生存,幼儿就不会再去设想:这只昆虫要去哪里?是不是迷路了?是不是正在等着伙伴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多,孩子自然会知道昆虫的结构。在此过程中,想象力也会不断进阶,如果不被扼杀,想象力就会不断升级,直至孩子愿意为此付出行动,改变这个世界。
No.3你是不是常常会关闭孩子思考的“缺口”呢?
“爸爸,瞧,这是我画的金鱼!”
“哪有金鱼是绿色的呀!”
“妈妈,你快看,窗户在流泪!”
“哦,那是水蒸气啦!”
“孩子提问—家长解答”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解答模式。通常来说,不留“缺口”的回答方式基本都控制在“一个回合”之内。但是,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在中间加几个环节,孩子的想象力或许会被保留得更久更好,形成“孩子提问—家长引导—孩子思考/作答—家长解答”的模式。其实,简单来说,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先反问一句“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孩子会给出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反思,相信你已经找出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是的,大量的、被动的知识摄取,当然可以培养出一个对社会“驾轻就熟”的人,但却无力培养出一个改变社会的人。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就是他们思维的翅膀,我們理应全力呵护这双翅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世界里自由飞翔!
有人说:“拥有想象力才拥有未来。”可社会现实却是:我们的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想象力。越来越多的校外培训机构打着“情商教育”“思维开发”的旗号,正大张旗鼓地宣传如何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我们不禁想问:孩子的想象力难道不是天生就拥有的吗?与其后天寄希望于结果不明的各种培训班,为什么不在孩子依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宝宝时期,为他呵护好这一方天马行空的世界呢?
保护孩子想象力,我们的反思
很多家长对孩子想象力的丧失都感到很奇怪,明明一两年前,孩子还是那个古灵精怪、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小淘气,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渐渐变成了一个老气横秋的小大人呢?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也许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No.1你是不是一位“好为人师”的家长呢?
在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游乐园等场所,我们常常会见到一本正经给孩子讲解知识的家长。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丰富认知,通常会提前做好非常充足的准备,然后在相应的场合下认真严谨地讲给孩子听。比如,在画展上看到一幅画,就告诉孩子:画家是谁、为什么要画这幅画、这幅画的技巧在哪里……事实上,我们以为的有趣的画作、有意思的动植物,孩子未必感兴趣。他们可能更想知道,为什么这幅画的纸张看起来这么破旧?为什么一只老鼠可以画得比牛还大?为什么一朵花失去了颜色?……这些可能才是“留住”他们、让他们深入思考的切入口。尽可能让孩子成为发现问题的“主导者”,这样才能给他们发挥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加尽兴。
No.2你是不是总喜欢给孩子颁布“标准答案”呢?
有专家曾指出,想要保留孩子的想象力,家长要做的就是尽量少灌输“标准答案”。当然,这并不是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要掌握时机,要给孩子想象的时间。比如,看到一只昆虫,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哪里是翅膀,哪里是头,如何飞行,如何生存,幼儿就不会再去设想:这只昆虫要去哪里?是不是迷路了?是不是正在等着伙伴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多,孩子自然会知道昆虫的结构。在此过程中,想象力也会不断进阶,如果不被扼杀,想象力就会不断升级,直至孩子愿意为此付出行动,改变这个世界。
No.3你是不是常常会关闭孩子思考的“缺口”呢?
“爸爸,瞧,这是我画的金鱼!”
“哪有金鱼是绿色的呀!”
“妈妈,你快看,窗户在流泪!”
“哦,那是水蒸气啦!”
“孩子提问—家长解答”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解答模式。通常来说,不留“缺口”的回答方式基本都控制在“一个回合”之内。但是,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在中间加几个环节,孩子的想象力或许会被保留得更久更好,形成“孩子提问—家长引导—孩子思考/作答—家长解答”的模式。其实,简单来说,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先反问一句“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孩子会给出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反思,相信你已经找出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是的,大量的、被动的知识摄取,当然可以培养出一个对社会“驾轻就熟”的人,但却无力培养出一个改变社会的人。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就是他们思维的翅膀,我們理应全力呵护这双翅膀,让他们能够在未来世界里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