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父母因离异或一方遭受不幸去世的孩子就成了单亲的孩子。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都将失去完整的爱。这种爱常常营养不良甚至畸形:或不闻不问放任自由,或集宠一身过度溺爱,或要求严厉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的心灵产生偏差。怎样管理好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严峻的教育课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本期的“单亲孩子管理”专题,也许会给你一些启迪。
之一
纠正错误的“爱”
文/范兆昌 谢珠妹
发现:近半年来,五年二班的小王,走路总是低着头;不喜欢与同学交往,从不与男生讲话;课堂提问,她极少回答问题;自习课时间她常常低头沉思,表情木讷;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她一点也不感兴趣。如果有同学说了一句:“我爸妈给我买衣服啦”“放假爸妈带我去旅游”之类的话,她就好多天不高兴,甚至会对说这些话的同学冷眼相对,心生仇恨。她的疑心比较重,如果老师在班级里说某一种不良的现象,即使她没有这种现象,也认为老师在批评她。于是闷闷不乐,甚至有抵触情绪。我们决定探个究竟。
探因:小王的父母半年前离异了,小王跟母亲过。原来小王的父亲是一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上颇有成就;母亲是一个初中毕业生,结婚前在小王父亲的车间当工人。后来,他们结婚了,再后来,小王的父亲步步高升,而母亲就一天到晚的担心小王的父亲在外面寻花问柳。于是疑神疑鬼,有严重的家庭危机感。他们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小王常常成了父母的出气筒,他们动辄骂小王,甚至大打出手。在父母吵架时,小王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里,哭求他们别再吵,别再打。最终小王的父母分手了。
离婚后的小王妈妈,不允许小王的父亲来看女儿。她对男人的评价是:男人全不是什么好东西。并时时刻刻提醒小王:不要与男同学交往;那些会打扮的女同学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要与她们在一起,小心学坏了。否则,就喋喋不休地骂。还给小王一个硬性的要求:努力学习,成绩要在班级前五名,否则,就不让她上学了。并常常强调: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就跟她一样,会被男人抛弃,就不会幸福。她认为:丈夫之所以与她离婚,是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小王谨记妈妈的教诲,封闭自己,不与同学交流,性格也越来越孤僻。
每次考试,妈妈总是要看小王的成绩。如果考得不太好,就无休止地责怪、谩骂,甚至用鸡毛掸打。这让小王对学习、对考试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越是恐惧越是考不好,越是考不好,越要承受妈妈精神与肉体的折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分析:小王的这种心理反应与行为在单亲孩子里是常见的。父母离异,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小王的妈妈把她对他人的错误认识强加给小王,并要求小王按她说的做。这造成了小王严重的自卑感和认知上的误差:成绩总是上不去,认为是自己真的不行了;男人不是好东西,越优秀的男生就越不是好东西。于是,渐渐地就封闭了自己的心扉,从不将自己的不快说出来。久而久之,变得寡言少语,与人相处冷漠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后来更是变得行为孤僻、心态闭锁,缺乏自信心,滋生恐惧的心理,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措施:首先,我们对她实施“情感补足”,当好良师益友这一角色。站在长辈的高度,以朋友的身份为她营造爱的环境;爱护、关心她,使她感受到温暖;适时开展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辅导,打开她封闭的心灵。比如,我发现她情绪低落了,就找她聊天,问她因为什么原因不开心并真诚地为她排除不快的情绪。让她感觉到:老师是关心她的,与她的心距离很近。
其次,争取家庭的配合。通过家访,让小王的妈妈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之处。不能因父母的离异而割断亲情,更不能无情剥夺孩子享受父爱的权利,应允许小王的爸爸常来看孩子。同时,要求小王的爸爸常常关心孩子,或见面交谈,或电话联系。让离异孩子也能得到父母的关爱。还时常与小王的妈妈分享成功家教的案例,让她不断地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再次,鼓励小王融入集体。通过与同学的交往,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快乐,也分担了她的忧愁。伴随着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了同学间的友情。同学的关心与爱护,班集体的温暖,使她增强了个人安全感。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也因此建立起来,再也不会在自闭中折磨自己了。同时,也提示同学们与小王友好相处,即便是小王有所不对的地方,也应该多给予理解、宽容。这样,小王感觉到了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自己也是家庭中幸福的一员。
之二
别把单亲当隐私
文/白 冉
近些年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过去我一向比较注意尽量不去触动这根弦,有时讲课也有顾虑,总怕哪句话不小心会叫哪个孩子听了难过。我本来是个比较直爽的人,重重顾虑弄得我很不自在。如此回避问题根本就不是个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觉自己其实过于小心了。
有一天,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我这里玩。我意外地发现,当着孩子的面,她说起跟丈夫离异的事情毫不隐讳,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显然也并不在意这个话题。“你说他是单亲家庭,你不提他还是单亲家庭。是伤疤,露着是不好看,可你捂着人家也知道,它就好看了?走哪儿捂哪儿,人家不自在,自己也别扭。”朋友很豁达,“没爸爸又不是孩子的错,爸爸妈妈离婚也不一定就是谁不好,只要人家不侮辱咱,想咋说就咋说。”
是啊,为什么老怕把话说到明处呢?有人总以为遮着藏着就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尊重,于是就应该刻意回避以示不歧视,好像单亲真的很可怜很“值得同情”,是很令人害羞的事情。这与其是“单亲”隐私化,不如说就是认为单亲耻辱。这恰恰透露出某些人内心深处潜意识:单亲是不幸的,而且多少有点见不得人。害怕歧视别人则往往表明自己内心原本就认为别人“低人一头”,只是怕表现出来难免尴尬。反过来说,害怕别人歧视的本身就是“感到自己低人一头”,自我矮化。
单亲是事实,任你千方百计也无可回避,你越敏感,它就越是显眼。人们常常“为尊者讳”,似乎可以理解为“为尊重他人而避讳”了,这是不敢正视现实问题的虚伪作秀,有些矫情了。你不说,你还是知道他的家庭背景,而且你觉得那很不光彩。你的“同情”就很明白无误地证实,你绕不开。大家必须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个话题,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在开放而轻松的气氛中认识自我,单亲不是什么错误,更不是谁心头的耻辱伤疤或脸上的罪过烙印。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先逐个跟几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私下闲谈,有意引导他们谈家庭谈父母。我发现,这些孩子跟着父亲的就仇恨母亲,跟着母亲的则怨恨父亲,显然这是家长灌输的后果,恐怕也是怕别人提自己生活在单亲家庭,视单亲为“隐私”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我一向跟学生相处比较随和,学生一般在我面前也不拘束,什么话都会对我说,这样,我说什么话也就无须太多的顾忌。所以,我就会问这些孩子离开父亲或者母亲的感受,鼓励他们谈自己离开的一方有什么优点,不常见到的一方离开后有过怎样的联系或接触等等。通过多次的谈话,这些孩子对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敏感,也就逐渐走出了“单亲”阴影。有时我也会有意让这些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参与聊天,既可以使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大方地谈“单亲”问题,情绪更积极一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更乐观一点,同时又能够使其他学生头脑里也慢慢改变对单亲家庭同学的负面意识,把曾经沉重地压在很多孩子心头的“单亲”问题变得轻松一些。
我也跟同事谈过“单亲”问题,有人建议我组织班会讨论这个问题,但我觉得班会的场合与形式未免太隆重太严肃,不如通过个别交流气氛和谐自然。而且利用“小圈子”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逐步深入认识“单亲”问题,效果更好,因为这样的认识形成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与思维中,而不是说教灌输给他们的。
我想,大家应该考虑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会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单亲本身,“提醒”单亲孩子们:如果有人说你爸妈离异,并没有歧视羞辱不尊重之意,只是事实罢了。这样会减轻他们对“单亲”的恐惧和羞愧,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不再敏感,不再有心理负担。如果你把“单亲”看做他头上的阴影,你就永远无法帮他驱散这阴影。
父母因离异或一方遭受不幸去世的孩子就成了单亲的孩子。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都将失去完整的爱。这种爱常常营养不良甚至畸形:或不闻不问放任自由,或集宠一身过度溺爱,或要求严厉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的心灵产生偏差。怎样管理好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严峻的教育课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本期的“单亲孩子管理”专题,也许会给你一些启迪。
之一
纠正错误的“爱”
文/范兆昌 谢珠妹
发现:近半年来,五年二班的小王,走路总是低着头;不喜欢与同学交往,从不与男生讲话;课堂提问,她极少回答问题;自习课时间她常常低头沉思,表情木讷;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她一点也不感兴趣。如果有同学说了一句:“我爸妈给我买衣服啦”“放假爸妈带我去旅游”之类的话,她就好多天不高兴,甚至会对说这些话的同学冷眼相对,心生仇恨。她的疑心比较重,如果老师在班级里说某一种不良的现象,即使她没有这种现象,也认为老师在批评她。于是闷闷不乐,甚至有抵触情绪。我们决定探个究竟。
探因:小王的父母半年前离异了,小王跟母亲过。原来小王的父亲是一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上颇有成就;母亲是一个初中毕业生,结婚前在小王父亲的车间当工人。后来,他们结婚了,再后来,小王的父亲步步高升,而母亲就一天到晚的担心小王的父亲在外面寻花问柳。于是疑神疑鬼,有严重的家庭危机感。他们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小王常常成了父母的出气筒,他们动辄骂小王,甚至大打出手。在父母吵架时,小王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里,哭求他们别再吵,别再打。最终小王的父母分手了。
离婚后的小王妈妈,不允许小王的父亲来看女儿。她对男人的评价是:男人全不是什么好东西。并时时刻刻提醒小王:不要与男同学交往;那些会打扮的女同学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要与她们在一起,小心学坏了。否则,就喋喋不休地骂。还给小王一个硬性的要求:努力学习,成绩要在班级前五名,否则,就不让她上学了。并常常强调: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就跟她一样,会被男人抛弃,就不会幸福。她认为:丈夫之所以与她离婚,是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小王谨记妈妈的教诲,封闭自己,不与同学交流,性格也越来越孤僻。
每次考试,妈妈总是要看小王的成绩。如果考得不太好,就无休止地责怪、谩骂,甚至用鸡毛掸打。这让小王对学习、对考试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越是恐惧越是考不好,越是考不好,越要承受妈妈精神与肉体的折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分析:小王的这种心理反应与行为在单亲孩子里是常见的。父母离异,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小王的妈妈把她对他人的错误认识强加给小王,并要求小王按她说的做。这造成了小王严重的自卑感和认知上的误差:成绩总是上不去,认为是自己真的不行了;男人不是好东西,越优秀的男生就越不是好东西。于是,渐渐地就封闭了自己的心扉,从不将自己的不快说出来。久而久之,变得寡言少语,与人相处冷漠缺乏热情,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后来更是变得行为孤僻、心态闭锁,缺乏自信心,滋生恐惧的心理,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措施:首先,我们对她实施“情感补足”,当好良师益友这一角色。站在长辈的高度,以朋友的身份为她营造爱的环境;爱护、关心她,使她感受到温暖;适时开展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辅导,打开她封闭的心灵。比如,我发现她情绪低落了,就找她聊天,问她因为什么原因不开心并真诚地为她排除不快的情绪。让她感觉到:老师是关心她的,与她的心距离很近。
其次,争取家庭的配合。通过家访,让小王的妈妈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之处。不能因父母的离异而割断亲情,更不能无情剥夺孩子享受父爱的权利,应允许小王的爸爸常来看孩子。同时,要求小王的爸爸常常关心孩子,或见面交谈,或电话联系。让离异孩子也能得到父母的关爱。还时常与小王的妈妈分享成功家教的案例,让她不断地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再次,鼓励小王融入集体。通过与同学的交往,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快乐,也分担了她的忧愁。伴随着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了同学间的友情。同学的关心与爱护,班集体的温暖,使她增强了个人安全感。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也因此建立起来,再也不会在自闭中折磨自己了。同时,也提示同学们与小王友好相处,即便是小王有所不对的地方,也应该多给予理解、宽容。这样,小王感觉到了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自己也是家庭中幸福的一员。
之二
别把单亲当隐私
文/白 冉
近些年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过去我一向比较注意尽量不去触动这根弦,有时讲课也有顾虑,总怕哪句话不小心会叫哪个孩子听了难过。我本来是个比较直爽的人,重重顾虑弄得我很不自在。如此回避问题根本就不是个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觉自己其实过于小心了。
有一天,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我这里玩。我意外地发现,当着孩子的面,她说起跟丈夫离异的事情毫不隐讳,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显然也并不在意这个话题。“你说他是单亲家庭,你不提他还是单亲家庭。是伤疤,露着是不好看,可你捂着人家也知道,它就好看了?走哪儿捂哪儿,人家不自在,自己也别扭。”朋友很豁达,“没爸爸又不是孩子的错,爸爸妈妈离婚也不一定就是谁不好,只要人家不侮辱咱,想咋说就咋说。”
是啊,为什么老怕把话说到明处呢?有人总以为遮着藏着就是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尊重,于是就应该刻意回避以示不歧视,好像单亲真的很可怜很“值得同情”,是很令人害羞的事情。这与其是“单亲”隐私化,不如说就是认为单亲耻辱。这恰恰透露出某些人内心深处潜意识:单亲是不幸的,而且多少有点见不得人。害怕歧视别人则往往表明自己内心原本就认为别人“低人一头”,只是怕表现出来难免尴尬。反过来说,害怕别人歧视的本身就是“感到自己低人一头”,自我矮化。
单亲是事实,任你千方百计也无可回避,你越敏感,它就越是显眼。人们常常“为尊者讳”,似乎可以理解为“为尊重他人而避讳”了,这是不敢正视现实问题的虚伪作秀,有些矫情了。你不说,你还是知道他的家庭背景,而且你觉得那很不光彩。你的“同情”就很明白无误地证实,你绕不开。大家必须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个话题,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在开放而轻松的气氛中认识自我,单亲不是什么错误,更不是谁心头的耻辱伤疤或脸上的罪过烙印。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先逐个跟几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私下闲谈,有意引导他们谈家庭谈父母。我发现,这些孩子跟着父亲的就仇恨母亲,跟着母亲的则怨恨父亲,显然这是家长灌输的后果,恐怕也是怕别人提自己生活在单亲家庭,视单亲为“隐私”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我一向跟学生相处比较随和,学生一般在我面前也不拘束,什么话都会对我说,这样,我说什么话也就无须太多的顾忌。所以,我就会问这些孩子离开父亲或者母亲的感受,鼓励他们谈自己离开的一方有什么优点,不常见到的一方离开后有过怎样的联系或接触等等。通过多次的谈话,这些孩子对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敏感,也就逐渐走出了“单亲”阴影。有时我也会有意让这些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参与聊天,既可以使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大方地谈“单亲”问题,情绪更积极一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更乐观一点,同时又能够使其他学生头脑里也慢慢改变对单亲家庭同学的负面意识,把曾经沉重地压在很多孩子心头的“单亲”问题变得轻松一些。
我也跟同事谈过“单亲”问题,有人建议我组织班会讨论这个问题,但我觉得班会的场合与形式未免太隆重太严肃,不如通过个别交流气氛和谐自然。而且利用“小圈子”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逐步深入认识“单亲”问题,效果更好,因为这样的认识形成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与思维中,而不是说教灌输给他们的。
我想,大家应该考虑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会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单亲本身,“提醒”单亲孩子们:如果有人说你爸妈离异,并没有歧视羞辱不尊重之意,只是事实罢了。这样会减轻他们对“单亲”的恐惧和羞愧,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不再敏感,不再有心理负担。如果你把“单亲”看做他头上的阴影,你就永远无法帮他驱散这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