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在中国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相比西方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呼朋唤友围坐一桌,摆上好菜好酒,大家举筷分享美食、举杯畅饮美酒,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但实际上,在有史可查的5000年里,分餐制至少统领了中国3500多年。
  分餐制是本土文化
  东、西方在历史上都实行过相当长时间的分餐制,但相同的表象下,文化根基完全不同。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个体的独立,也出于饮食卫生的需求而设。从文艺复兴末期开始大规模推行分餐制算起,不过几百年的时间。而中国早在3000年前就有分餐的记载了。比起西方人分餐“分盘”,中国古代分餐“分桌”是阶级差异在分餐制中极致的体现。
  在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里,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氏族内食物是公有的,食物烹调好了以后,按人数平分,没有饭桌,各人拿到饭食后都是站着或坐着吃。饭菜的分配,先是男人,然后是妇女和儿童,多余的就存起来。这是氏族社会的分餐制,与后来等级制森严的文明社会的分餐制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渊源上考察,恐怕也很难将它们说成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
  这种原始的分餐制,随着餐具等器物的改进而升级。最初,先民们将有足的饮食器直接放到席上,后来每人面前放一个食案,各吃各的饭菜。据考古学研究,这种方式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出现。考古专家发掘到公元前2500年时的食案实物,虽然木质已经腐朽,但形迹相当清晰。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制度
  古代的分餐制在生产力的助推下,逐渐有了阶级之间的“礼”。《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是一种盛装食物的容器。当时,分餐制度中所用餐具的多少,需与身份、地位匹配,有钟鸣鼎食之家,亦有箪食瓢饮之户。
  进食者一般端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上身挺直、双膝着席、臀部挺立或压在双脚上。 主人与宾客通过方位、座次区分身份、地位,每个人面前擺着各自的食物,一人一份。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进食方式,非常符合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区分尊卑贵贱的需要,即儒家提倡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现在说的“宴席”是由“筵”“席”发展而来的。“筵”是类似于“席”的东西,不同的是,“筵”比席大,一般铺在“席”下。没有椅子,只能席地而坐;没有桌子,只能用低矮的小食案。在这样的情景下用餐,想多人围拢一起聚餐,并不方便。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分餐制依然继续,尊卑观念及进餐礼仪,依旧蕴含在宴席的程序里。《礼记》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教义,人们也一直在遵守。在许多关于那些历史时期的壁画上,都描绘着宾客“一人一案”的情景。
  从分餐向合餐的转变
  中国从分餐走向合餐的转变,始于隋唐的权贵士绅,直到明清时期,才在民间百姓中大规模流传开来。这样粗算下来,中国人“相濡以沫”的吃饭,也不过1000年左右的历史。
  促使这种转变发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认为是“胡床”“胡凳”等高脚家具引进所致。高脚家具带来的空间结构的变化,打破了固有的进食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合餐的契机。不过也有人质疑,这种说法就像“筷子的出现导致中国人开始吃米饭而不是面包”一样站不住脚。毕竟西方在实行分餐制之前,就有悠久的使用高脚家具的历史了。
  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还是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文化冲击。西晋时期,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迁徙中原,并建立政权。政权更迭的同时,也为农耕民族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游牧民族大多逐水草而居,烹饪和饮食器具尽量精简才好携带。众人围坐、共享酒肉的合餐制被奉为主流。
  同时,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新出现的高足坐具有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席不正不坐”的传统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现在很少有人不喜欢火锅,但这种共享模式在当时中原却被视为野蛮作风。而自殷周建立起来的中原文化,当然也没那么容易妥协。于是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出现了一种分餐与合餐的混合模式。这种模式有点像今天的自助餐,即众人围坐,从形式上奉行合餐制,但食物实则按份摆放,各取所需,互不影响。
  诞生于唐朝的合餐,至宋代才真正流行
  在晚唐五代之际,表面上场面热烈的合餐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还没有出现后来那样的津液交流的事实。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合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到了唐代,合餐制越来越受欢迎。随着社会趋向稳定繁荣,物资越来越丰富,不必再忧心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唐朝人开始关注生活质量。
  首先,要吃得开心。合餐制更有利于营造欢乐气氛,有利于人们的情感交流。对于许多饮宴活动,交际比享用美食更重要,合餐制无疑顺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其次,要吃得丰富。早前食物种类较少,分餐也分得容易。得益于经济和贸易的繁荣,食材和菜肴品种越来越多,如果仍采取分餐制,难以满足唐朝人的胃口。比如,10个人吃15道菜,合餐一张桌子摆出15个盘子,各自取用,就能保证每个人吃到相同品质的菜品;若还分餐就很难办到,要想享受同样种类的美食,至少得动用10倍以上数量的餐具,试想一下10个人被150只盘子包围的场面,这得需要多大面积!
  在这种情况下,合餐越来越普及。当然,变化不是瞬间完成的,唐和五代时期,分餐制并未完全消失。
  在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和其他4名官员一边听琵琶曲一边宴饮,其中有一大一小2个食桌,韩熙载和3名官员围坐在大桌旁,另一名官员则独自坐在小桌旁,分中有聚、聚中有分,体现出用餐方式正处于变化和过渡当中。
  宋朝以后,合餐制逐渐定型。
  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东京开封府餐馆里摆放的大桌、高椅,人们围桌进食,这时,经济又舒适的合餐制已经在民间普及。在家中用餐,人们也习惯了合餐的形式。   到宋代时,具有现代意义的合餐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说北方民间有红白喜事会餐时,有专人掌筵席礼仪,谓之“白席”。白席人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明清时期,合餐制一直是主流用餐方式。清代出现的“满汉全席”将聚餐的内容与形式推向了高潮。明清时期,合餐制日渐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主流。《红楼梦》里贾府众人团聚、共同举箸的盛大场面,无论是形式还是气氛,均与今日极为接近。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引申下去,又有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以和为贵,和以筵为尊”,将人的社會关系和人情礼仪都与集体用餐环环相连。
  中国家庭做饭以“户”开火,一家人不会“另分炉灶”,“共食”的家宴象征团圆美满;留客人吃饭时的劝说词也是“多添一副碗筷的事”,深层次流动的是“以衣衣人,以食食人”推心置腹的待客之诚;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生日节庆等宴席上,让座、上茶、敬酒、布菜,吃得热热闹闹,人们已经习惯通过“共食”的仪式加深感情。
  但人们习惯的“共食”与分餐制并不绝对矛盾。我们可以用“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的方式来“共食”,是值得推广的家庭餐方式。
  现代社会如何实现分餐制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认为,“合餐制既然已经进入到文化层面,要改变它,就不是太容易,需要在更深的问题上去进行思考。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他提出,要采取不同的细化方案,以令分餐制在更大范围有可行性,并具体推荐了三种方式:
  第一种,围桌分餐制。由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家不坐在一起,情感的交流、家族的交流都受影响。因此,我们还是可以围着圆桌坐下去,但是坐下后采取分餐。实际上,我们现在接待重要的外宾,大部分都是采取这种分餐制。
  第二种,非纯粹的分餐制——公筷制。公筷制虽然没有这么纯粹,但是中国的烹饪审美得以保留的程度比较高。为防止桌子上放两双筷子容易搞混,公筷可以设计特别一点,容易辨认。
  第三种,自助餐式分餐制。这个可作为一种特殊场合的方式,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的客人、不同的活动要求等,采取不同的方式。
  孟建相信,分餐制作为科学的饮食方式,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和努力,可以得到良好的践行。
其他文献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是中国目前办会历史时间最长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对促进中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冲破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增加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史料可查,周恩来到广交会有9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种极左思潮影响下,广交会仍然保持了一年两次正常进行,这和周恩来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与1966年至
期刊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首《中国历史朝代歌》,大概是一些读者对中国历史朝代最朴素的记忆。国号的演变中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国号?  那些随心所欲的国号起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在牧野和商朝军队展开决战,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建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分封诸侯。诸侯中
期刊
一  1944年7月,“二战”的战火正在欧洲冲天燃烧着。身负从匈牙利抢救犹太人使命的瓦伦贝格,以瑞典驻匈牙利公使馆二等秘书的身份,孤身来到布达佩斯。  瓦伦贝格首先在夜总会约见他的头号对手——德国党卫军中校艾希曼,以摸清对方的底。然后,他以瑞典领事馆的名义,迅速租下三十几幢楼房建造“瑞典之家”,悬挂醒目的瑞典国旗,宣布这是瑞典领地,为大量犹太人提供了避难所。  瓦伦贝格与其他瑞典外交官一起签发了大
期刊
1584年,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去世,因为沙皇生前失手将自己的继承人杀死了,大家只能让他另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儿子费奥尔多一世继位。治国的任务落在了大臣戈东诺夫手上。  14年后,费奥多尔一世去世,因为无子嗣,群臣便想让皇后成为新沙皇,但皇后去当了一名修女。这时候有人提议戈东诺夫当沙皇。戈东诺夫一边义正词严地拒绝,一边自导自演某人在路边哭天抢地希望他做沙皇的戏码。“万般推辞”之下,戈东诺夫于
期刊
“夜间经济”兴起,生活服务保障有了更高需求;城市机器的運转,同样需要有人在夜间奋力坚守。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岗位的夜间工作者各司其责、恪尽职守,我们的城市才会在昼夜流转中闪耀出斑斓色彩。他们是城市夜晚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披星戴月,在夜晚成就着不一样的精彩。  “作为代驾司机,就要把客人安全送到”  “干代驾,那太有意思哩!”  为啥有意思?“一是啥车都能开,啥车都得会;二是啥人都能见着,啥事都能
期刊
战疫时刻,吃瓜群众宅在家里一边密切注视疫情起伏,一边想法子填满无比空虚的心灵和胃袋,饭店当然不能去,而且有一度小菜场也不敢涉足,至暗时刻,生煎馒头站上了第一线,成为外卖首选。有一天我在小区门口看到快递小哥在分发五六个泡沫餐盒,领到餐盒的朋友几乎悲喜交加:总算还能吃到生煎馒头!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魔都的风味小吃多了去,但群众对生煎馒头的感情可用“海枯石烂”来形容。生煎当然以堂食为好,配一碗咖喱牛肉
期刊
得益于“CS”这款第一人稱视角射击游戏的火爆,狙击手这一兵种近年来可谓红得发紫。而在以冷兵器作战的古代,照样有这种依靠远程狙击射杀目标的兵种,他们就是弓箭手,其中之佼佼者,其技艺之高超更是超乎想象。  百步穿杨,便是对此等高手的一个技术性描述,意为能一箭射中百步距离外柳树的叶子,而且还是从叶子正中央穿过。此成语的相关人物,便是中国古代第一狙击手——养由基。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
期刊
早年间做销售工作时,我常问自己:客户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北新买东西?北新凭什么能让大家过目不忘?产品和服务应该是什么样?如果能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销售就成功了。  做厂长后,我提出做企业要“质量一贯的好、服务一贯的好”,还提出“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像办商场一样办工厂”,意思是说,工厂气氛要像学校那样充满朝气,员工要像商店售货员那样热情招待客户。  北新有个和石膏板配套的产品叫轻钢龙骨,这个产品的销量和
期刊
文字是人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明。它既是人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产生飞跃的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跃升。它对人类告别愚昧和肤浅、逐步走向文明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人类可考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源自文字传承。人类早期的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苏美尔人经过上千年的使用和改进,逐渐把象形文字改造成了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在法律制度、宗教、文学、数学、天文学、建筑等诸多方面的成就,以及该文化对其他
期刊
那个下午,西风猛烈,我和他在风中奔跑着,追逐一张忽高忽低的纸片,终于在身上出了汗的时候,我们才把那张纸片捕捉住。  之前,就在旁边噪音盈耳的工地上,我找到他,别人托我转交给他一本书,那是一本诗集。闲聊,知道他家在乡下,进城打工,非常喜欢诗歌,不管干活多累,都要抽空看会儿书,只是书太少,又舍不得买。手头的几本书,他几乎都能背下来。说着,他竟真的给我背了一首席慕容的《山月》。  我问:“你也写诗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