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12-01
信息技术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现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差异,如何实施教学并且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根据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学生差异开展教学活动的策略所进行的初步探讨。
1 学生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的。有的学生对文字处理、编辑排版类的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好并富有极大兴趣;有的学生对画图的形象性思维活动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设置、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偏爱;还有些学生受以往学习环境的限制,对计算机可能还知之甚少。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教学效果,也违背教学规律。教师应认识到这些差异,并正确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在教学中合理处理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要做到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或者利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不但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还可以利用这些差异达到双赢的目的。
有人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很欣赏这种观点,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以绝对性评价为主,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考试、完成作品等形式来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绩给予评定。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起点的不同,有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基础好,情况不同,所以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从信息技能、信息素养、学习精神等各方面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每次考试或完成作品后就对照看是否有进步,这样将相对性评价引入评价标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智能构成是不同的,我们也要相应的进行不同教学评价,一方面,对现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出清晰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情况,以此指导学生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本人的情况,如个性、心理素质等不同的特质,做出相应的或清晰或模糊的教学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智能。
在我们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我们练习考试题,有的学生能达到40多分,甚至满分50分,但是有的学生只能是10多分,这样的差异太大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存在着哪些差異性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
1.1 高中学生基本功的差异。由于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的应用,学业水平测试也是计算机应用。有些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甚至学习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切从零开始;有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只是会打游戏,就连键盘,也不熟悉,什么是操作系统都不知道;而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了,自己都会作系统,有一些常用的软件,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是陌生的了。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客观上的差异。
1.2 学习兴趣上也存在差异。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也不同。反映在课堂上,如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做作品创意不错、美工很好,但对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力不强。有的学生flash弄的特别的好,有的同学ps弄的好,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有的学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还有的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2 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提几点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所教班级的层次不同,从宏志班到自费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有所不同。
2.1 对一些家里没有计算机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的学生,要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和电脑、网络接触。这一小部分同学可能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当然上机操作做练习、作业时也相当吃力,比如在我教的班级里,就有学生按我的要求在IE地址栏里输入网址,但是却不知道按回车键就可以登录网站。进入网站后,鼠标变成小手还不知道是共享等。所以在给他们布置作业时,可以相對的降低难度,那怕只是打几个字、熟悉一下常用软件或是浏览一下网页。
还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高手”了,可以说对于我们高一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这本书中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大部分知识都已经掌握了,怎么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课获得提高呢?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①教师要对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情况做细致的统计和全面的分析,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的组长由这些“小专家”来担任,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这会让他们原本觉得索然无味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有成就感。 教师在信息技术差异教学中运用学生分组合作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②这部分学生计算机技术好但其中一部分通常也是电脑、网络的破坏“好”手,所以对他们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就把必修教材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详细讲述给学生。告诉学生要知道计算机网络上的侵犯同样也是犯罪。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泼而有序;以工具为载体,技术为主线,轻松而有效。师生在教学中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乐园。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12-01
信息技术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现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差异,如何实施教学并且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根据我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学生差异开展教学活动的策略所进行的初步探讨。
1 学生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的。有的学生对文字处理、编辑排版类的信息技术技能掌握的好并富有极大兴趣;有的学生对画图的形象性思维活动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设置、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偏爱;还有些学生受以往学习环境的限制,对计算机可能还知之甚少。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教学效果,也违背教学规律。教师应认识到这些差异,并正确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在教学中合理处理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要做到因人而异,以人为本。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或者利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不但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还可以利用这些差异达到双赢的目的。
有人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很欣赏这种观点,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以绝对性评价为主,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考试、完成作品等形式来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绩给予评定。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起点的不同,有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基础好,情况不同,所以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从信息技能、信息素养、学习精神等各方面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每次考试或完成作品后就对照看是否有进步,这样将相对性评价引入评价标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智能构成是不同的,我们也要相应的进行不同教学评价,一方面,对现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出清晰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情况,以此指导学生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本人的情况,如个性、心理素质等不同的特质,做出相应的或清晰或模糊的教学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智能。
在我们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我们练习考试题,有的学生能达到40多分,甚至满分50分,但是有的学生只能是10多分,这样的差异太大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存在着哪些差異性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
1.1 高中学生基本功的差异。由于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的应用,学业水平测试也是计算机应用。有些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甚至学习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切从零开始;有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只是会打游戏,就连键盘,也不熟悉,什么是操作系统都不知道;而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了,自己都会作系统,有一些常用的软件,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是陌生的了。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客观上的差异。
1.2 学习兴趣上也存在差异。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也不同。反映在课堂上,如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做作品创意不错、美工很好,但对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力不强。有的学生flash弄的特别的好,有的同学ps弄的好,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有的学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还有的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2 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提几点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所教班级的层次不同,从宏志班到自费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有所不同。
2.1 对一些家里没有计算机平时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的学生,要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和电脑、网络接触。这一小部分同学可能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当然上机操作做练习、作业时也相当吃力,比如在我教的班级里,就有学生按我的要求在IE地址栏里输入网址,但是却不知道按回车键就可以登录网站。进入网站后,鼠标变成小手还不知道是共享等。所以在给他们布置作业时,可以相對的降低难度,那怕只是打几个字、熟悉一下常用软件或是浏览一下网页。
还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高手”了,可以说对于我们高一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这本书中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大部分知识都已经掌握了,怎么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课获得提高呢?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①教师要对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情况做细致的统计和全面的分析,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的组长由这些“小专家”来担任,组员在做练习、作业时遇到困难可以找组长来帮忙解决,这会让他们原本觉得索然无味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有成就感。 教师在信息技术差异教学中运用学生分组合作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②这部分学生计算机技术好但其中一部分通常也是电脑、网络的破坏“好”手,所以对他们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就把必修教材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详细讲述给学生。告诉学生要知道计算机网络上的侵犯同样也是犯罪。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泼而有序;以工具为载体,技术为主线,轻松而有效。师生在教学中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