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情况下,神在人的心目中无所不能。但这只能在有神论者的心目中成立,对于那些真正的无神论者,有关神的任何传说都只能是传说。信神的人心必善,如果信得深到一定程度,对神的祈求反倒减少。这是一个心灵的净化过程,信得深了就通“神道”了,祈求得太多会成为罪过。
白族人信奉本主,每个村镇都建有本主庙,而且还有属于本主的节日。在此之前白族人并不把本主称作本主,都称某某老爷,称为本主的历史不会超过100年。本主们管着全村的吉凶祸福,对于百姓的大事小情都要指点迷津,称呼老爷也是极有道理的。老爷一词缩短了人和神的距离,就好像人神之间朝夕相处,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一下。既然如此就不必太过拘谨了,在流传于白族地区的民间故事里,还真是有人和本主幽过一默。
相传有个村子的本主很灵验,因此就常有村民来到庙中进行祈求。有一天庙里来了四个村民,叩拜之后献上供品,然后提出了各自的愿望。第一个说:“本主啊,我要到下关去赶集,可是路途过于遥远,请你吹些南风让我轻松些吧。”第二个说:“本主啊,我要到上关去赏花,可是太阳过于毒辣,请你吹些北风让我凉爽些吧。”第三个说:“本主啊,我要到稻田里去栽秧,可是稻田过于干旱,请你下些雨水让我栽秧吧。”第四个说:“本主啊,我要到麦地里去割麦,可是地里过于多水,请你放出晴日让我割麦吧。”
这位本主听到四个村民向他祈求风雨阴晴,而且风要朝不同的方向吹,雨水和晴日还要同时出现,一时间他感到着实地为难。他默默地想了一阵,然后提笔写道:“早吹南,晚吹北,晚上下雨好栽秧,白天天晴好割麦。”写完之后这位本主如释重负,照常收下了四人的供品,然后转身离去。这四个村民本来想为难一下他们的本主,如果本主不能解决他们的难题,他们就会要收回自己的供品。不想这位本主却极其认真,竟然想出办法解决了他们的难题,献上的供品自然是要不回来的。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则人与神的幽默,说明了人与神的和谐。用一句现代的话说,这位本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他始终没有忘记“有求必应”的承诺。那四个村民也得到了一次验证,他们的本主是最具智慧的本主,他们有理由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本主而感到自豪。人和神如此相融相通,这是人的一大幸事,也是神的价值体现。且不论这个传说的趣味,单就那位本主的认真态度,就足以使村民感到鼓舞的了。
白族人一向豁达,一旦选定了自己的本主,就从不要求本主完美无暇。大理以北的一个白族居住地,有个本主庙里的本主塑像十分有趣。这位本主手持法器坐于台中,一脸的凛然正气,脚上却穿了一只女人的绣花鞋。据说这是一位风流本主,白天他坐在堂上为村民排忧解难,晚上却偷偷跑去和相好的女人会面。有一天他在相好的女人那里过夜,忽然有一路神仙下界巡察,吓得他慌忙跑回庙里。等他在自己的本主庙里坐定,才忽然发现,他竟然把那相好女人的鞋子穿到自己的脚上了。神仙们说不定何时就会来到庙前,再去换回已经来不及,他只好就这么一样一只地穿着。
和前面那位本主相比,这位风流本主显然不够敬业,起码已经擅离职守。然而这个传说给本主注入了人的真实情感,这就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神有时也是会犯错误的。可这又能怎样呢?神的一切都是人给予的,人都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凭什么就硬要要求神完美无暇呢?大概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白族人从不因为自己的本主有了一点小错就减少对他的崇敬,也从不因为本主和人有了相同的秉性就怀疑他为民办事的能力。
另一个传说故事更为有趣,说的是人在如何地帮助神。故事中的两个村子相距很近,不仅是两村的村民互有往来,两村的本主也时常接触。本来这不会成为什么问题,问题是其中一个村子的本主是位女本主,时间一久就产生了男女之情。两个本主只能在暗中来往,想走正门又怕村民看见,于是就老是翻越一个墙头。后来村民们知道了他们的秘密,觉得他们老是翻墙很不方便,就决定重新修缮那面墙壁。修缮墙壁时村民们故意降低了墙的高度,虽然并不说明其中的原因,但那两个本主肯定领会了村民的善意。
作为黎民百姓,他们天生就具备了一种素质,那就是对人对事的宽容。白族人供奉本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求得本主的护佑,太阳落山时能够无牵无挂地睡去,太阳升起时能够身心轻松地醒来。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既然他们不是王也不是臣,对生活的要求就只能平平淡淡。说得再直接一些,即使本主犯一点错误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作为本主你得为百姓排忧解难。或许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有的本主并不承诺“有求必应”,而只是承诺“善求必应”。如此就得反过来说了,老百姓祈求于本主,那肯定就是遇到了难事,不善的又有多少呢?
责任编辑 左家琦
白族人信奉本主,每个村镇都建有本主庙,而且还有属于本主的节日。在此之前白族人并不把本主称作本主,都称某某老爷,称为本主的历史不会超过100年。本主们管着全村的吉凶祸福,对于百姓的大事小情都要指点迷津,称呼老爷也是极有道理的。老爷一词缩短了人和神的距离,就好像人神之间朝夕相处,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一下。既然如此就不必太过拘谨了,在流传于白族地区的民间故事里,还真是有人和本主幽过一默。
相传有个村子的本主很灵验,因此就常有村民来到庙中进行祈求。有一天庙里来了四个村民,叩拜之后献上供品,然后提出了各自的愿望。第一个说:“本主啊,我要到下关去赶集,可是路途过于遥远,请你吹些南风让我轻松些吧。”第二个说:“本主啊,我要到上关去赏花,可是太阳过于毒辣,请你吹些北风让我凉爽些吧。”第三个说:“本主啊,我要到稻田里去栽秧,可是稻田过于干旱,请你下些雨水让我栽秧吧。”第四个说:“本主啊,我要到麦地里去割麦,可是地里过于多水,请你放出晴日让我割麦吧。”
这位本主听到四个村民向他祈求风雨阴晴,而且风要朝不同的方向吹,雨水和晴日还要同时出现,一时间他感到着实地为难。他默默地想了一阵,然后提笔写道:“早吹南,晚吹北,晚上下雨好栽秧,白天天晴好割麦。”写完之后这位本主如释重负,照常收下了四人的供品,然后转身离去。这四个村民本来想为难一下他们的本主,如果本主不能解决他们的难题,他们就会要收回自己的供品。不想这位本主却极其认真,竟然想出办法解决了他们的难题,献上的供品自然是要不回来的。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则人与神的幽默,说明了人与神的和谐。用一句现代的话说,这位本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他始终没有忘记“有求必应”的承诺。那四个村民也得到了一次验证,他们的本主是最具智慧的本主,他们有理由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本主而感到自豪。人和神如此相融相通,这是人的一大幸事,也是神的价值体现。且不论这个传说的趣味,单就那位本主的认真态度,就足以使村民感到鼓舞的了。
白族人一向豁达,一旦选定了自己的本主,就从不要求本主完美无暇。大理以北的一个白族居住地,有个本主庙里的本主塑像十分有趣。这位本主手持法器坐于台中,一脸的凛然正气,脚上却穿了一只女人的绣花鞋。据说这是一位风流本主,白天他坐在堂上为村民排忧解难,晚上却偷偷跑去和相好的女人会面。有一天他在相好的女人那里过夜,忽然有一路神仙下界巡察,吓得他慌忙跑回庙里。等他在自己的本主庙里坐定,才忽然发现,他竟然把那相好女人的鞋子穿到自己的脚上了。神仙们说不定何时就会来到庙前,再去换回已经来不及,他只好就这么一样一只地穿着。
和前面那位本主相比,这位风流本主显然不够敬业,起码已经擅离职守。然而这个传说给本主注入了人的真实情感,这就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神有时也是会犯错误的。可这又能怎样呢?神的一切都是人给予的,人都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凭什么就硬要要求神完美无暇呢?大概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白族人从不因为自己的本主有了一点小错就减少对他的崇敬,也从不因为本主和人有了相同的秉性就怀疑他为民办事的能力。
另一个传说故事更为有趣,说的是人在如何地帮助神。故事中的两个村子相距很近,不仅是两村的村民互有往来,两村的本主也时常接触。本来这不会成为什么问题,问题是其中一个村子的本主是位女本主,时间一久就产生了男女之情。两个本主只能在暗中来往,想走正门又怕村民看见,于是就老是翻越一个墙头。后来村民们知道了他们的秘密,觉得他们老是翻墙很不方便,就决定重新修缮那面墙壁。修缮墙壁时村民们故意降低了墙的高度,虽然并不说明其中的原因,但那两个本主肯定领会了村民的善意。
作为黎民百姓,他们天生就具备了一种素质,那就是对人对事的宽容。白族人供奉本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求得本主的护佑,太阳落山时能够无牵无挂地睡去,太阳升起时能够身心轻松地醒来。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既然他们不是王也不是臣,对生活的要求就只能平平淡淡。说得再直接一些,即使本主犯一点错误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作为本主你得为百姓排忧解难。或许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有的本主并不承诺“有求必应”,而只是承诺“善求必应”。如此就得反过来说了,老百姓祈求于本主,那肯定就是遇到了难事,不善的又有多少呢?
责任编辑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