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状况的不断改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不断为孩子的发展添筹加码,从幼儿园开始,不管是否是孩子的特长,是否是孩子的爱好,家长都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不怕牺牲休息时间,要求,甚至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报了两、三种兴趣班,总觉得孩子学得越多越好。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下午放学后还要参加两种以上的培训,回到家已经是六点到七点了,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连望子成龙的家长都感到疲倦,更何况是孩子自己呢?家长之所以如此奉献,为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孩子还未完成国内学业,家长就让其出国深造。
就现阶段我国的大众家庭来看,会有多少家庭能有这样的能力呢?前不久,邻居送自家小孩到英国留学,预计费用为60万元人民币。无法想象,这些孩子将来对社会做出哪般贡献,如果确实能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强大、国民的富裕做贡献,那不用讲,我代表祖国母亲向这些伟大的家庭和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表示感谢。但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毕竟不占多数,我们的教育要立足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
我国政府把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从政策上、经济上加大了重视力度,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让大部分孩子有学上,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第一步,也是英明之举。俗话说“百年树人”,国民素质的提高就是要从孩子开始,孩子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就不必重复。但是,如此优惠政策,就我所处的西南边垂地区仍有很多家庭供不起孩子上学。即便只是孩子的生活费也无法按月供给。父母要让孩子读书的意识浅薄,认为读书无非是将来找个工作有饭吃有衣穿,不读书打工同样可以。有些家庭确实是无能为力,也有不少的爱心人士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但类似情况太多,帮得了这个,帮不了那个。所以张桂梅老师才如此伟大,在她呵护下成长的孩子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但由于区域的原因进不了她的学校的学生怎么办?大部分农村家庭为供孩子上高中,父母不得不出门打工。而高中升学压力又那么大,毕竟不是每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成绩都优秀,还有智力一般,成绩一般的孩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孩子背负不了家庭和升学的压力,而放弃了努力的机会,甚至有的孩子从此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最终成为社会问题人群。
我曾经在一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上问过学生:“你们为了什么读书?”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归结起就是,将来能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其中有一个同学说是为父母而读,因为父母不识字。我对孩子们读书的目的没有否认的权利,因为这是现实教育的产物,但又不得不为孩子们读书的目而担忧。据报道:在一国两制的台湾、香港、澳门,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没有什么压力。他们学习时也能全身心投入。孩子们认为读书学习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那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负担就重得多。就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港、澳、台学生与大陆学生相比,在工作中港、澳、台学生的创造力是大陆学生的1.8倍。当然,也不是说大陆的学生一无是处。大陆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是港、澳、台学生所不及的。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工作的日的是为了生活。就最简单的一种工作——踩三轮车来说,大陆大部分家庭做这份工作是为了生计,顾不上颜面的,即没有读好书找不到好工作才不得不沦落为踩三轮的。而在澳门,记者跟踪了一位踩三轮的男子,问他是为了生计才来踩三轮车的吗?男子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说:“不全是,反正在家闲着也无聊,出来踩三轮,既能服务社会,又能锻炼身体,还有钱赚,我乐意”。记者又问道:“你有没有想过要攒点钱养老呢?”“没有,现在的社会制度那么好,老了不用愁,没想那么远。”与之相反的,有一主持人在了解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消费观时,说了一句:“中国人喜欢把钱攒起来,存在银行。”我认为这是不负责的说法,难道中国人不喜欢享受消费带来的快乐吗?追根溯源就是制度问题、国力问题。如果国力强盛,孩子们不需为将来的生计发愁,他们也就不需顶着如此大的压力来读书,家长也不需要孩子所谓幸福的未来承担过大的责任。
我们的国家需要强大,国家制度需要完善,国民素质需要提高,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国家领导人仍不忘“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道”,在安抚灾民的同时又拨出资金4.5亿元人民币,准备对中小学教师在暑期进行网络培训,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而我们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直接面对孩子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有责任的,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特别是在孩子的读书动机上要做出正确的引导。
孩子不是天生为就业而读书的,这是家庭和社会给的压力。“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改变现状,减轻孩子的压力,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少一些怨学逃学、为父母而读书、为就业而读书的孩子。让孩子的读书动机更单纯一些,涵养一个和谐的书香社会。
就现阶段我国的大众家庭来看,会有多少家庭能有这样的能力呢?前不久,邻居送自家小孩到英国留学,预计费用为60万元人民币。无法想象,这些孩子将来对社会做出哪般贡献,如果确实能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强大、国民的富裕做贡献,那不用讲,我代表祖国母亲向这些伟大的家庭和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表示感谢。但这样的家庭在中国毕竟不占多数,我们的教育要立足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
我国政府把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从政策上、经济上加大了重视力度,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让大部分孩子有学上,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第一步,也是英明之举。俗话说“百年树人”,国民素质的提高就是要从孩子开始,孩子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就不必重复。但是,如此优惠政策,就我所处的西南边垂地区仍有很多家庭供不起孩子上学。即便只是孩子的生活费也无法按月供给。父母要让孩子读书的意识浅薄,认为读书无非是将来找个工作有饭吃有衣穿,不读书打工同样可以。有些家庭确实是无能为力,也有不少的爱心人士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但类似情况太多,帮得了这个,帮不了那个。所以张桂梅老师才如此伟大,在她呵护下成长的孩子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但由于区域的原因进不了她的学校的学生怎么办?大部分农村家庭为供孩子上高中,父母不得不出门打工。而高中升学压力又那么大,毕竟不是每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成绩都优秀,还有智力一般,成绩一般的孩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孩子背负不了家庭和升学的压力,而放弃了努力的机会,甚至有的孩子从此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最终成为社会问题人群。
我曾经在一次小学四年级语文课上问过学生:“你们为了什么读书?”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归结起就是,将来能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其中有一个同学说是为父母而读,因为父母不识字。我对孩子们读书的目的没有否认的权利,因为这是现实教育的产物,但又不得不为孩子们读书的目而担忧。据报道:在一国两制的台湾、香港、澳门,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没有什么压力。他们学习时也能全身心投入。孩子们认为读书学习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那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负担就重得多。就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港、澳、台学生与大陆学生相比,在工作中港、澳、台学生的创造力是大陆学生的1.8倍。当然,也不是说大陆的学生一无是处。大陆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是港、澳、台学生所不及的。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工作的日的是为了生活。就最简单的一种工作——踩三轮车来说,大陆大部分家庭做这份工作是为了生计,顾不上颜面的,即没有读好书找不到好工作才不得不沦落为踩三轮的。而在澳门,记者跟踪了一位踩三轮的男子,问他是为了生计才来踩三轮车的吗?男子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说:“不全是,反正在家闲着也无聊,出来踩三轮,既能服务社会,又能锻炼身体,还有钱赚,我乐意”。记者又问道:“你有没有想过要攒点钱养老呢?”“没有,现在的社会制度那么好,老了不用愁,没想那么远。”与之相反的,有一主持人在了解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消费观时,说了一句:“中国人喜欢把钱攒起来,存在银行。”我认为这是不负责的说法,难道中国人不喜欢享受消费带来的快乐吗?追根溯源就是制度问题、国力问题。如果国力强盛,孩子们不需为将来的生计发愁,他们也就不需顶着如此大的压力来读书,家长也不需要孩子所谓幸福的未来承担过大的责任。
我们的国家需要强大,国家制度需要完善,国民素质需要提高,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国家领导人仍不忘“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道”,在安抚灾民的同时又拨出资金4.5亿元人民币,准备对中小学教师在暑期进行网络培训,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而我们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直接面对孩子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有责任的,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特别是在孩子的读书动机上要做出正确的引导。
孩子不是天生为就业而读书的,这是家庭和社会给的压力。“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改变现状,减轻孩子的压力,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少一些怨学逃学、为父母而读书、为就业而读书的孩子。让孩子的读书动机更单纯一些,涵养一个和谐的书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