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外贸出口行业。然而外贸人才的匮乏正成为制约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与全球同行竞争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之一,受到了各高职类院校的重视。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完善各种教学体系,笔者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企业和市场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做了一次调查,并据此提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设想。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发布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人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 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3.建立、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训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训体系应包括外贸综合业务计算机模拟系统实训以及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互联网等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外贸综合业务计算机模拟系统实训应在学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通过开发相应软件,模拟一个真实的外贸环境,让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另外,应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际经贸工作的氛围并熟悉其流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灵活性训练,加强其自信心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成为创新的探索者。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发布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人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 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3.建立、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训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实训体系应包括外贸综合业务计算机模拟系统实训以及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互联网等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外贸综合业务计算机模拟系统实训应在学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通过开发相应软件,模拟一个真实的外贸环境,让学生通过全程仿真的进出口业务的训练,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另外,应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际经贸工作的氛围并熟悉其流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灵活性训练,加强其自信心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成为创新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