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诗意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书家的成功,除功力、学养、心性之外,审美价值的取向亦不容忽视。古语有云:不学二王,下笔便错。因此“取法乎上”,无论从何种意义来说,都应成为临池的基本原则和评价一位书家品位高低的重要参照。王奎强先生在多年的艺术探索及实践中,始终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以风骨烂漫,遒丽天成的唯美之境为指归,将古典之意蕴诗意地呈现于笔下,从而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世纪之交的书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已成定局,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是一派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但在这热闹的背后,王奎强却以一颗敏感的心灵清醒地意识到,古典精神的缺席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书家的一大通病,而割裂传统的所谓创新却逐渐成为时尚。今人多不学古,偶有所为,亦往往浅尝辄止,其中缘由,或如王铎所言:“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致使急功近利之辈,望而却步,不得不自起炉灶而已。因此王奎强之可贵,首先是因为他的一双慧眼,使他在走向书坛伊始,便具备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当他选定了自己的道路之后,便从未迷失,亦不曾丝毫动摇。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定力,而所有这一切,显然应归功于他那颗不谐流俗的智者之心,使他在这条赋有启示的艺术之路上坚定不移,且越走越远。


  但什么是古典?或者说王奎强心目中所理解的古典又是怎样一种风貌呢?从书体来看,王奎强先生创作的主攻方向,是行草书和小楷。就作品而言,亦不外临古与自运两大类。而临古之作,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陆机的《平复贴》、钟繇的《宣示表》,还是褚遂良的《黄帝阴苻经》以及《楼兰残纸》等,在其笔下,无不形神兼备,现出一派和谐、优美、典雅的意境,含蓄蕴藉,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即便是自运之作,如其所书郑板桥之《一生从未画梅花》诗一首、《施闰章诗》等,纵情挥洒、忘怀古今之际,亦与所习诸帖,貌离神合,形远意近。令人想起孙过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至理。可见他心目中之古典,当指二王为代表的魏晋风骨无疑。而提到魏晋,人们自然便会想起“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的定论。何为韵?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到在那个时代生与死、善与恶、艺术与暴力是怎样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所谓韵,首先就应该是一种生命地抗拒和呐喊,是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升华。当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东晋士人的河山之梦,在偏安一隅的痛苦和无奈中,他们忽然发现了自我,并在转向自我的一刹那豁然开朗了。于是他们融入山水,把自然作为精神的避难所和灵魂的栖居地,并在笔墨线条中享受一种抽象的自由,以此来逃避现实,慰藉人生。这种自由,就其本质而言,无疑是虚妄之产物。但却赋予了艺术一种神秘而忘怀的美,人们把这种美称之为韵。因此,晋人所尚之韵,首先就是生命的自由之美和这种美的自然呈现,就向我们在《兰亭序》、《十七贴》、《鸭头丸》以及那个时代的所有艺术杰作中感悟到的美一样。王奎强先生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美,自然、潇洒,信手拈来却又意态十足。故当其驰毫骤墨,情动形言,一点一拂,莫不随心而出,随机而动,纵复不端正者,亦神清骨朗,爽爽然有一种风气。而这种风气,恰恰便是中国书法美学的最高范畴——韵的体现。当然,就其现在的艺术水准而言,我们自然不能说他已达到了古人的高度,但通过他的作品,却至少可以看出他着力的方向和朝向这种高度的努力。正是由于这种努力,王奎强将朝圣与苦修入的双重形象印入了人们的脑海。对于经典,他始终怀着一种敬畏,这使他冷静而深刻,却并不因此而退却。而道路的艰难,除废纸三千、上下求索的刻苦历练之外,又要求他必须同时具备澹泊的心态和随物赋形的情怀,一方面去不断应付光怪陆离的现实,另一方面则始终保留自己对古典的一份痴情,最终达到将世俗人生与古典意韵相调合的目的,将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统一于笔下,以树真实之自我。王奎强的书法正是这种调合的产物,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价值,因为这与他尚韵的追求并不矛盾。任何时代都不可能重复,任何艺术杰作亦无法替代或复制,当一个时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归于沉默或等待超越时,另一个时代就必须在反思和追问中,负起一份创造的责任。因此,王奎强先生对古典的追求和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或刻意的模仿,而是现代意义上的重新演绎和诠释,是立足于时代,根植于传统的再创造,我把这种创造所产生的与众不同的美,称之为诗意,因为它是任情恣性、不拘一格的结果,是古典精神在现代土壤绽放的精致的花朵。


  古典与诗意是王奎强书法动人之所在,也是他用以超越俗流,追求高品味艺术之根本,《王奎强书法作品集》中,我最为欣赏的两件作品《王士祯诗选录》和《张实居诗选录》可为明证。在这两件作品中,人们既可看到古典精神的闪光,又能领略现代审美意识所带来的微妙而合理的变化,是古典与现代相互生发的佳作。且张实居又是邹平人,学问、人品又都名动当时,两件作品如此精彩,除了将其一贯的审美追求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外,深埋与奎强先生内心的另一份情愫——对故土文化及乡贤的热爱,亦是作品感人肺腑之所在,对此,我深信不疑。
  甲子孟夏,奎强兄以书集相赠,惊才艳艳,翰逸神飞,几为之倾倒,聊作此小文,以抒内心感慨也。


  王奎强
  王奎强,男,生于1958年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山东省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邹平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高研班曾来徳工作室。
  获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第二届全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中国第四届电视书法大赛、中国(沈阳)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龙岗杯全国书法展、“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优秀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览,“林散之”传媒三年展、“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铜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等。
  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铜奖、第四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获邹平县第二届范公文化奖特别贡献奖,2001年〈青少年书法报〉作专题介绍。

其他文献
芳菲年华 一脉清香  王维《谒璇上人》有:“少年不足方,识道年已长。”二十出头的晗香堂主映函用青春的步伐行走在香文化的路上,访名家,精研习,专注于品香、制香、传播香文化。见到映函,首先惊诧于她的清丽、素颜、洁净,莞尔一笑如邻家姑娘。待听她说话,却是年轻人中少有的得体、贴心。及至见她更衣落座,端然坐于香案前,我便惊叹于她由内向外散发的“静气”,看她行香,烛光微影中秉心静气,手随心动,我看得大气不敢出
期刊
主峰700多公尺高的诸暨浣西名山——鸡冠山麓,方圆数十里可谓凤山环绕、灵泉如带、峰峦挺秀、风景别致,盛产青石,自古传承着青石采凿雕镂工艺。清宣统《诸暨县志》载“诸暨鸡冠山出奇石”,多“茶上白”。  诸暨青石质地硬度适中,颜色清纯、结构细腻,耐腐蚀,耐酸碱,无辐射,可塑性强,具有质朴浑厚之感,是为诸暨有特色的青石雕刻畅销品,为江浙沪、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古建园林工程中颇受青睐的装饰品。本人从事诸暨青石雕
期刊
我对达摩的造像情有独钟,在10余年的根雕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达摩造像,得到了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我创作的《东渡》在2014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原创百花杯”金奖。  我为什么对达摩造像情有独钟呢?这有二个原因,一是达摩为了在中国创始禅宗,跋涉万里,从南印度(也有说伊朗)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岁月中,他为传播禅宗,历尽艰辛,殚精竭虑。达摩的这种矢世不渝的精神,令
期刊
摘要:微营销战略是利用微信、微博、微信公众平台、APP等工具,通过产品、渠道、员工和服务的互联网化,与企业的目标消费者建立管理、维护关系,并最终通过这个关系获得商业价值的一种营销战略。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微营销作用,是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必要手段。微信等工具是进行微营销的一个平台,更是一种智慧。微信实现的是连接的使者,它连接可以连接的一切。通过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组织之间自由、无碍的连接
期刊
竹根圆雕,是取天然竹根为材料,采用立体的雕刻手法,雕刻成各种造型生动传神的工艺品,具有高雅的艺术品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竹艺界占有一席之地。俞田便是一位擅长人物竹根圆雕的佼佼者。  俞田,男,1969年出生,浙江嵊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获“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优秀人才”称号,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  小时候,俞田便喜欢涂画、捏泥巴。凭着追求艺术的梦想,没
期刊
2015年9月3日至6日, 2015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暨大师精品展览于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广西梧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组织的参展企业展销两旺,所选送作品分获“八桂天工奖”铜奖。  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览是目前广西工艺美术届水平最高、规模最大,集作品展出、评比和销售于一体的重要展会,是广西工艺美术届标志性的盛会。展览所设奖项“八桂天工奖”是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最高奖项。梧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在对全市
期刊
(一)  2015年9月,在举世瞩目的中国盛大阅兵仪式上,有一位女性国家元首十分引人瞩目——韩国总统朴槿惠。2013年6月,朴槿惠访华期间,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谈到在“比死亡还痛苦的艰苦岁月里”,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帮助她重新找回“生命的灯塔”。  她对听课人说,中国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使她认识到,当政者进行内在精神修炼的重要性。为此她闭门学习中国文化,《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等
期刊
通往神话的桥梁  “汉明帝时,真人燕济居于三公山的石窑中。苦于毒蛇猛兽及邪魔侵犯,遂下山改居于华阴县庵中。真人在此居住三年,忽一日,三位道人投庵借宿,到了夜里,谈及三公山石窑虽好,怎奈有邪魔侵扰。其中一位道人说:“吾有奇香,能救世人苦难,焚之道得自然之玄妙,可升天界。”真人得此奇香,再入山中,焚烧此香,毒蛇、猛兽全部避走无声。忽有一日,那位道人披头散发,背着琴从空中飞来,将此香方书写在石壁上,乘风
期刊
香几与中国文人的艺术生活  香几之上不但可以摆设香炉,也可以放置花瓶、奇石、假山,以示流芳百世的荣耀。这种摆放的形式,反映了文人的山林之想与审美情趣,似乎在提醒主人保持心灵的宁静,免受俗事干扰。  艺术创作之时,香几与香炉的配套使用尤为重要。香烟袅袅,可以增添雅思。每逢文士斟酌诗词或精构画作时,最需要忘我的心境,能驱散消极忧郁情绪的香就显得尤为重要。香几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家具形制,具有社会的、历史
期刊
十数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王奎强君临写的冯承素本《兰亭序》和一幅端雅的小楷,使我为之感动而自愧弗如。它的精彩,自然地把我们拉在一起,结为忘年之交。此后十数年来,多有切磋书艺,品评讨论之乐。  奎强君一进入书法圈内,即显示出他的才华和识见。他在继承传统书艺方面,是以《荐季直表》、《平复帖》、《兰亭序》三帖为鹄的。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基本功的淬炼、笔法的精到、临摹碑帖对继承传统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