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书家的成功,除功力、学养、心性之外,审美价值的取向亦不容忽视。古语有云:不学二王,下笔便错。因此“取法乎上”,无论从何种意义来说,都应成为临池的基本原则和评价一位书家品位高低的重要参照。王奎强先生在多年的艺术探索及实践中,始终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以风骨烂漫,遒丽天成的唯美之境为指归,将古典之意蕴诗意地呈现于笔下,从而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世纪之交的书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已成定局,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是一派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但在这热闹的背后,王奎强却以一颗敏感的心灵清醒地意识到,古典精神的缺席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书家的一大通病,而割裂传统的所谓创新却逐渐成为时尚。今人多不学古,偶有所为,亦往往浅尝辄止,其中缘由,或如王铎所言:“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致使急功近利之辈,望而却步,不得不自起炉灶而已。因此王奎强之可贵,首先是因为他的一双慧眼,使他在走向书坛伊始,便具备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当他选定了自己的道路之后,便从未迷失,亦不曾丝毫动摇。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定力,而所有这一切,显然应归功于他那颗不谐流俗的智者之心,使他在这条赋有启示的艺术之路上坚定不移,且越走越远。
但什么是古典?或者说王奎强心目中所理解的古典又是怎样一种风貌呢?从书体来看,王奎强先生创作的主攻方向,是行草书和小楷。就作品而言,亦不外临古与自运两大类。而临古之作,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陆机的《平复贴》、钟繇的《宣示表》,还是褚遂良的《黄帝阴苻经》以及《楼兰残纸》等,在其笔下,无不形神兼备,现出一派和谐、优美、典雅的意境,含蓄蕴藉,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即便是自运之作,如其所书郑板桥之《一生从未画梅花》诗一首、《施闰章诗》等,纵情挥洒、忘怀古今之际,亦与所习诸帖,貌离神合,形远意近。令人想起孙过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至理。可见他心目中之古典,当指二王为代表的魏晋风骨无疑。而提到魏晋,人们自然便会想起“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的定论。何为韵?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到在那个时代生与死、善与恶、艺术与暴力是怎样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所谓韵,首先就应该是一种生命地抗拒和呐喊,是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升华。当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东晋士人的河山之梦,在偏安一隅的痛苦和无奈中,他们忽然发现了自我,并在转向自我的一刹那豁然开朗了。于是他们融入山水,把自然作为精神的避难所和灵魂的栖居地,并在笔墨线条中享受一种抽象的自由,以此来逃避现实,慰藉人生。这种自由,就其本质而言,无疑是虚妄之产物。但却赋予了艺术一种神秘而忘怀的美,人们把这种美称之为韵。因此,晋人所尚之韵,首先就是生命的自由之美和这种美的自然呈现,就向我们在《兰亭序》、《十七贴》、《鸭头丸》以及那个时代的所有艺术杰作中感悟到的美一样。王奎强先生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美,自然、潇洒,信手拈来却又意态十足。故当其驰毫骤墨,情动形言,一点一拂,莫不随心而出,随机而动,纵复不端正者,亦神清骨朗,爽爽然有一种风气。而这种风气,恰恰便是中国书法美学的最高范畴——韵的体现。当然,就其现在的艺术水准而言,我们自然不能说他已达到了古人的高度,但通过他的作品,却至少可以看出他着力的方向和朝向这种高度的努力。正是由于这种努力,王奎强将朝圣与苦修入的双重形象印入了人们的脑海。对于经典,他始终怀着一种敬畏,这使他冷静而深刻,却并不因此而退却。而道路的艰难,除废纸三千、上下求索的刻苦历练之外,又要求他必须同时具备澹泊的心态和随物赋形的情怀,一方面去不断应付光怪陆离的现实,另一方面则始终保留自己对古典的一份痴情,最终达到将世俗人生与古典意韵相调合的目的,将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统一于笔下,以树真实之自我。王奎强的书法正是这种调合的产物,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价值,因为这与他尚韵的追求并不矛盾。任何时代都不可能重复,任何艺术杰作亦无法替代或复制,当一个时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归于沉默或等待超越时,另一个时代就必须在反思和追问中,负起一份创造的责任。因此,王奎强先生对古典的追求和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或刻意的模仿,而是现代意义上的重新演绎和诠释,是立足于时代,根植于传统的再创造,我把这种创造所产生的与众不同的美,称之为诗意,因为它是任情恣性、不拘一格的结果,是古典精神在现代土壤绽放的精致的花朵。
古典与诗意是王奎强书法动人之所在,也是他用以超越俗流,追求高品味艺术之根本,《王奎强书法作品集》中,我最为欣赏的两件作品《王士祯诗选录》和《张实居诗选录》可为明证。在这两件作品中,人们既可看到古典精神的闪光,又能领略现代审美意识所带来的微妙而合理的变化,是古典与现代相互生发的佳作。且张实居又是邹平人,学问、人品又都名动当时,两件作品如此精彩,除了将其一贯的审美追求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外,深埋与奎强先生内心的另一份情愫——对故土文化及乡贤的热爱,亦是作品感人肺腑之所在,对此,我深信不疑。
甲子孟夏,奎强兄以书集相赠,惊才艳艳,翰逸神飞,几为之倾倒,聊作此小文,以抒内心感慨也。
王奎强
王奎强,男,生于1958年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山东省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邹平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高研班曾来徳工作室。
获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第二届全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中国第四届电视书法大赛、中国(沈阳)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龙岗杯全国书法展、“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优秀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览,“林散之”传媒三年展、“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铜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等。
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铜奖、第四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获邹平县第二届范公文化奖特别贡献奖,2001年〈青少年书法报〉作专题介绍。
世纪之交的书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已成定局,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是一派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但在这热闹的背后,王奎强却以一颗敏感的心灵清醒地意识到,古典精神的缺席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书家的一大通病,而割裂传统的所谓创新却逐渐成为时尚。今人多不学古,偶有所为,亦往往浅尝辄止,其中缘由,或如王铎所言:“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致使急功近利之辈,望而却步,不得不自起炉灶而已。因此王奎强之可贵,首先是因为他的一双慧眼,使他在走向书坛伊始,便具备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当他选定了自己的道路之后,便从未迷失,亦不曾丝毫动摇。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定力,而所有这一切,显然应归功于他那颗不谐流俗的智者之心,使他在这条赋有启示的艺术之路上坚定不移,且越走越远。
但什么是古典?或者说王奎强心目中所理解的古典又是怎样一种风貌呢?从书体来看,王奎强先生创作的主攻方向,是行草书和小楷。就作品而言,亦不外临古与自运两大类。而临古之作,无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陆机的《平复贴》、钟繇的《宣示表》,还是褚遂良的《黄帝阴苻经》以及《楼兰残纸》等,在其笔下,无不形神兼备,现出一派和谐、优美、典雅的意境,含蓄蕴藉,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即便是自运之作,如其所书郑板桥之《一生从未画梅花》诗一首、《施闰章诗》等,纵情挥洒、忘怀古今之际,亦与所习诸帖,貌离神合,形远意近。令人想起孙过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至理。可见他心目中之古典,当指二王为代表的魏晋风骨无疑。而提到魏晋,人们自然便会想起“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的定论。何为韵?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如果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到在那个时代生与死、善与恶、艺术与暴力是怎样不可思议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所谓韵,首先就应该是一种生命地抗拒和呐喊,是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升华。当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东晋士人的河山之梦,在偏安一隅的痛苦和无奈中,他们忽然发现了自我,并在转向自我的一刹那豁然开朗了。于是他们融入山水,把自然作为精神的避难所和灵魂的栖居地,并在笔墨线条中享受一种抽象的自由,以此来逃避现实,慰藉人生。这种自由,就其本质而言,无疑是虚妄之产物。但却赋予了艺术一种神秘而忘怀的美,人们把这种美称之为韵。因此,晋人所尚之韵,首先就是生命的自由之美和这种美的自然呈现,就向我们在《兰亭序》、《十七贴》、《鸭头丸》以及那个时代的所有艺术杰作中感悟到的美一样。王奎强先生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美,自然、潇洒,信手拈来却又意态十足。故当其驰毫骤墨,情动形言,一点一拂,莫不随心而出,随机而动,纵复不端正者,亦神清骨朗,爽爽然有一种风气。而这种风气,恰恰便是中国书法美学的最高范畴——韵的体现。当然,就其现在的艺术水准而言,我们自然不能说他已达到了古人的高度,但通过他的作品,却至少可以看出他着力的方向和朝向这种高度的努力。正是由于这种努力,王奎强将朝圣与苦修入的双重形象印入了人们的脑海。对于经典,他始终怀着一种敬畏,这使他冷静而深刻,却并不因此而退却。而道路的艰难,除废纸三千、上下求索的刻苦历练之外,又要求他必须同时具备澹泊的心态和随物赋形的情怀,一方面去不断应付光怪陆离的现实,另一方面则始终保留自己对古典的一份痴情,最终达到将世俗人生与古典意韵相调合的目的,将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统一于笔下,以树真实之自我。王奎强的书法正是这种调合的产物,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价值,因为这与他尚韵的追求并不矛盾。任何时代都不可能重复,任何艺术杰作亦无法替代或复制,当一个时代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归于沉默或等待超越时,另一个时代就必须在反思和追问中,负起一份创造的责任。因此,王奎强先生对古典的追求和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或刻意的模仿,而是现代意义上的重新演绎和诠释,是立足于时代,根植于传统的再创造,我把这种创造所产生的与众不同的美,称之为诗意,因为它是任情恣性、不拘一格的结果,是古典精神在现代土壤绽放的精致的花朵。
古典与诗意是王奎强书法动人之所在,也是他用以超越俗流,追求高品味艺术之根本,《王奎强书法作品集》中,我最为欣赏的两件作品《王士祯诗选录》和《张实居诗选录》可为明证。在这两件作品中,人们既可看到古典精神的闪光,又能领略现代审美意识所带来的微妙而合理的变化,是古典与现代相互生发的佳作。且张实居又是邹平人,学问、人品又都名动当时,两件作品如此精彩,除了将其一贯的审美追求展现的淋漓尽致之外,深埋与奎强先生内心的另一份情愫——对故土文化及乡贤的热爱,亦是作品感人肺腑之所在,对此,我深信不疑。
甲子孟夏,奎强兄以书集相赠,惊才艳艳,翰逸神飞,几为之倾倒,聊作此小文,以抒内心感慨也。
王奎强
王奎强,男,生于1958年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山东省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邹平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高研班曾来徳工作室。
获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第二届全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作品展、中国第四届电视书法大赛、中国(沈阳)书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龙岗杯全国书法展、“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优秀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览,“林散之”传媒三年展、“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铜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等。
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铜奖、第四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获邹平县第二届范公文化奖特别贡献奖,2001年〈青少年书法报〉作专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