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邛崃市气象水文、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对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范围进行了论述,并对地质灾害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
中图分类号:D9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30-01
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辖区面积1384.43km2。境内东部及东北部为平坝,南部浅丘绵绵,中部西北缘为深丘,是浅丘与西部山区的过渡带,西部为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势起伏较大。
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危险性
邛崃市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 邛崃市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点632处,其中滑坡隐患点367个,占58.07%,崩塌灾害点152个,占24.05%,泥石流灾害点9个,占1.42%,潜在不稳定斜坡103个,占16.30%,地面塌陷1处,占0.16%。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為主,危险性以中等为主。(见表1、表2)
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区域内地质灾害区域时空分布不均,主要发育于西部山区、深丘区,而浅丘、台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较少;在水口镇—油榨乡—火井镇—夹关镇—天台山镇—高何镇—南宝乡一带较为集中、危害性较大,以高何镇、天台山镇、天台山管委会、南宝乡等地最为发育。确定的6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南宝乡占11.23%,天台山镇占12.82%,水口镇占9.65%,大同乡占9.34%,高何镇占9.97%,其他乡镇共占总数的48.99%。其余地带则较分散、危害相对小。境内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区内西部三和场—蒙顶山背斜、崇姑山向斜、灌口向斜等构造中,而在中部和东部,地质灾害发育较少。(见表3)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和受灾对象相遇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在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是地质灾害产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当地质灾害产生的基本条件与主要诱发因素发挥作用时即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3.1 地震与强降雨的影响
邛崃是一个地震频繁区, 自有记载以来至1989年底止,市内共发生1.0级以上的地震47次,其中:2.0~2.9级地震29次,3.0~3.9级地震8次,4.0~4.9级地震5次,5.0级以上2次。特别在2008年经历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的影响,山体地质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造成山体松动,部分路段陡坡经常发生滚石和飞石危害,以崩塌(破碎岩石坠落)成灾为主,崩塌多发生于切割强烈、高差较大的中山区,尤以靠近震中芦山的高何镇、天台山镇、南宝乡、天台山管委会破坏最为严重。
区内一直为极端降雨高易发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3mm(见表4)。根据已调查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资料表明,境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地区的降雨量特征是:在无前期降雨情况下,日降雨强度50mm以上,将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当有前期降雨,尤其是累积降雨量100mm以上,将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3.2 地层和地貌的影响
区域内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小型崩塌为主,次为中型崩塌,其主要原因是邛崃西部区域地貌为中、低山,且受褶皱构造影响多呈单斜山形态,地形陡峻,为滑坡、崩塌发育提供势能条件,岩性以厚层状砂岩夹泥岩为主,特别是天台山景区白垩系夹关组地层最为明显,泥岩风化成凹岩腔,顶部砂岩成危岩,为崩塌提供破坏条件。
邛崃市山区地形约占60﹪,平原、台地区占30﹪,东部广大区域为平原,无地质灾害发生,而中西部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与龙门山过渡地带,断裂、褶皱等构造作用强烈,地层出露齐全,岩性多样,地质条件复杂,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是地质灾害分布集中的区域。
3.3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开挖削坡、弃土堆放、公路隧道等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破坏较为严重,像寿高路观音岩大型崩塌等由于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将会逐渐增多。
4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十分艰巨的任务,应在以人为本原则下根据现场环境结合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开展地灾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承俊.四川省邛崃市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报告,2013.
[2] 中国地质调查局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3]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4.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
中图分类号:D9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30-01
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辖区面积1384.43km2。境内东部及东北部为平坝,南部浅丘绵绵,中部西北缘为深丘,是浅丘与西部山区的过渡带,西部为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势起伏较大。
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危险性
邛崃市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 邛崃市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点632处,其中滑坡隐患点367个,占58.07%,崩塌灾害点152个,占24.05%,泥石流灾害点9个,占1.42%,潜在不稳定斜坡103个,占16.30%,地面塌陷1处,占0.16%。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為主,危险性以中等为主。(见表1、表2)
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区域内地质灾害区域时空分布不均,主要发育于西部山区、深丘区,而浅丘、台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较少;在水口镇—油榨乡—火井镇—夹关镇—天台山镇—高何镇—南宝乡一带较为集中、危害性较大,以高何镇、天台山镇、天台山管委会、南宝乡等地最为发育。确定的6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南宝乡占11.23%,天台山镇占12.82%,水口镇占9.65%,大同乡占9.34%,高何镇占9.97%,其他乡镇共占总数的48.99%。其余地带则较分散、危害相对小。境内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区内西部三和场—蒙顶山背斜、崇姑山向斜、灌口向斜等构造中,而在中部和东部,地质灾害发育较少。(见表3)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和受灾对象相遇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在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是地质灾害产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当地质灾害产生的基本条件与主要诱发因素发挥作用时即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3.1 地震与强降雨的影响
邛崃是一个地震频繁区, 自有记载以来至1989年底止,市内共发生1.0级以上的地震47次,其中:2.0~2.9级地震29次,3.0~3.9级地震8次,4.0~4.9级地震5次,5.0级以上2次。特别在2008年经历了“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的影响,山体地质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造成山体松动,部分路段陡坡经常发生滚石和飞石危害,以崩塌(破碎岩石坠落)成灾为主,崩塌多发生于切割强烈、高差较大的中山区,尤以靠近震中芦山的高何镇、天台山镇、南宝乡、天台山管委会破坏最为严重。
区内一直为极端降雨高易发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3mm(见表4)。根据已调查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资料表明,境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地区的降雨量特征是:在无前期降雨情况下,日降雨强度50mm以上,将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当有前期降雨,尤其是累积降雨量100mm以上,将会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3.2 地层和地貌的影响
区域内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小型崩塌为主,次为中型崩塌,其主要原因是邛崃西部区域地貌为中、低山,且受褶皱构造影响多呈单斜山形态,地形陡峻,为滑坡、崩塌发育提供势能条件,岩性以厚层状砂岩夹泥岩为主,特别是天台山景区白垩系夹关组地层最为明显,泥岩风化成凹岩腔,顶部砂岩成危岩,为崩塌提供破坏条件。
邛崃市山区地形约占60﹪,平原、台地区占30﹪,东部广大区域为平原,无地质灾害发生,而中西部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与龙门山过渡地带,断裂、褶皱等构造作用强烈,地层出露齐全,岩性多样,地质条件复杂,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是地质灾害分布集中的区域。
3.3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开挖削坡、弃土堆放、公路隧道等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破坏较为严重,像寿高路观音岩大型崩塌等由于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将会逐渐增多。
4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十分艰巨的任务,应在以人为本原则下根据现场环境结合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开展地灾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承俊.四川省邛崃市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报告,2013.
[2] 中国地质调查局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3]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