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在幼儿教育中不仅仅要加强幼儿的自然科学文化教育,安全意识与安全防范教育也应该加以重视,并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得以体现,从而在保护幼儿安全的同时,培养幼儿在自我保护方面的安全意识。
一、班级管理中幼儿安全教育的安全知识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可以从安全知识教育入手,让幼儿在相对懵懂的阶段,就使安全知识深入内心,逐步形成安全意识。一方面,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或者是动画的方式,将安全知识传递给幼儿。图书的方式更加适合幼儿时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图书中的图文搭配,告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具备危险性质的。如“小心火灾,安全防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标志。教师可以将这些标志有意识地给幼儿们讲解,告诉孩子们火是非常危险的,一定不能轻易玩火,也不能一个人独自去点火。另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中结合情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例如,在幼儿吃饭、饮水中,有的幼儿吃饭太急,就应该告诉其适当细嚼慢咽,防止烫着或噎到;有的幼儿吃完饭餐具乱放,容易造成他人或自己的磕碰等,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规范其行为,降低安全风险。
二、班级管理中幼儿安全教育的自我防范意识教育
幼儿安全教育的自我防范意识首先要从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入手,让幼儿广泛识别不安全行为,一方面,确保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注意监督他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例如,在做游戏前养成认真听老师讲、仔细看老师做的习惯,避免在游戏中发生碰撞等不安全行为,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很好地按照老师要求做游戏。总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可以使其具有辨别危险的能力,减少幼儿生活、学习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培养幼儿与老师、家长沟通的能力,引导其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成长中的“烦恼”。例如,一些幼儿在受到恐吓后胆怯,将一些事情向老师和家长隐瞒,等待发现时已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些事情应引导幼儿主动和老师、家长交流、沟通,以学习正确的处理办法,避免幼儿在各种事件中受伤害。再次,结合社会上频繁发生的幼儿安全事件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例如:近年来,拐卖儿童的事件逐年上升,罪犯的犯罪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针对与陌生人的接触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即使是认识的人也不要轻易开门。在安全教育中可通过情景模拟等游戏加深幼儿对此类情况的认知,提高幼儿应对陌生人的能力,使其在与陌生人接触时能找到安全处理方式。又如,在进行幼儿的班级管理以及安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讲解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面对陌生人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当然,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也要注意讲解的方式和程度,不要因为安全知识的讲解,让孩子们心里存在一种畏惧心理,从而造成幼儿的心理压力等。最后,注重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避免班级管理中安全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幼儿学习、体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班级管理与幼儿安全教育中可通过图文讲解、情景创设、剧情演绎等形式提高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例如,通过图文讲解方式,让幼儿能够快速了解安全知识的内容。建议幼儿教师给孩子们订阅相关的图书,利用图书中图文并茂的内容,让幼儿们在视觉上对安全知识有所了解。如通过小品欣赏让幼儿了解骗子的伎俩,获得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警觉性,使其具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班级管理中幼儿安全教育的榜样教育
幼儿的学习、模仿能力极强,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榜样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极为有效。第一,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帮助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如教师活动后和幼儿一起将玩具等收集起来,放到指定位置,避免凌乱的玩具造成幼儿磕碰等后果。教育幼儿及时整理物品,不乱丢东西,走路时小心地面障碍物。第二,在班级管理中树立学生榜样,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使其更加重视自身的安全,提高其安全意识。第三,多与家长交流,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树立安全榜样,如不闯红灯、不去河里游泳等。
幼儿阶段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多样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是降低幼儿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幼儿行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结合幼儿的思想、智力发育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将班级管理与安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幼儿安全、健康成长,使其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杨 婕.幼儿园教育与安全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23—224.
[2]杨海珍.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J].北方文学,2013,(7):2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一、班级管理中幼儿安全教育的安全知识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可以从安全知识教育入手,让幼儿在相对懵懂的阶段,就使安全知识深入内心,逐步形成安全意识。一方面,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或者是动画的方式,将安全知识传递给幼儿。图书的方式更加适合幼儿时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图书中的图文搭配,告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具备危险性质的。如“小心火灾,安全防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见到的标志。教师可以将这些标志有意识地给幼儿们讲解,告诉孩子们火是非常危险的,一定不能轻易玩火,也不能一个人独自去点火。另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中结合情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例如,在幼儿吃饭、饮水中,有的幼儿吃饭太急,就应该告诉其适当细嚼慢咽,防止烫着或噎到;有的幼儿吃完饭餐具乱放,容易造成他人或自己的磕碰等,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规范其行为,降低安全风险。
二、班级管理中幼儿安全教育的自我防范意识教育
幼儿安全教育的自我防范意识首先要从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入手,让幼儿广泛识别不安全行为,一方面,确保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注意监督他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例如,在做游戏前养成认真听老师讲、仔细看老师做的习惯,避免在游戏中发生碰撞等不安全行为,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很好地按照老师要求做游戏。总之,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可以使其具有辨别危险的能力,减少幼儿生活、学习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培养幼儿与老师、家长沟通的能力,引导其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成长中的“烦恼”。例如,一些幼儿在受到恐吓后胆怯,将一些事情向老师和家长隐瞒,等待发现时已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些事情应引导幼儿主动和老师、家长交流、沟通,以学习正确的处理办法,避免幼儿在各种事件中受伤害。再次,结合社会上频繁发生的幼儿安全事件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例如:近年来,拐卖儿童的事件逐年上升,罪犯的犯罪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针对与陌生人的接触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即使是认识的人也不要轻易开门。在安全教育中可通过情景模拟等游戏加深幼儿对此类情况的认知,提高幼儿应对陌生人的能力,使其在与陌生人接触时能找到安全处理方式。又如,在进行幼儿的班级管理以及安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讲解的方式教会幼儿如何面对陌生人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危险。当然,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也要注意讲解的方式和程度,不要因为安全知识的讲解,让孩子们心里存在一种畏惧心理,从而造成幼儿的心理压力等。最后,注重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避免班级管理中安全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幼儿学习、体会安全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班级管理与幼儿安全教育中可通过图文讲解、情景创设、剧情演绎等形式提高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例如,通过图文讲解方式,让幼儿能够快速了解安全知识的内容。建议幼儿教师给孩子们订阅相关的图书,利用图书中图文并茂的内容,让幼儿们在视觉上对安全知识有所了解。如通过小品欣赏让幼儿了解骗子的伎俩,获得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警觉性,使其具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班级管理中幼儿安全教育的榜样教育
幼儿的学习、模仿能力极强,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榜样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极为有效。第一,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帮助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如教师活动后和幼儿一起将玩具等收集起来,放到指定位置,避免凌乱的玩具造成幼儿磕碰等后果。教育幼儿及时整理物品,不乱丢东西,走路时小心地面障碍物。第二,在班级管理中树立学生榜样,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使其更加重视自身的安全,提高其安全意识。第三,多与家长交流,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树立安全榜样,如不闯红灯、不去河里游泳等。
幼儿阶段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多样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是降低幼儿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幼儿行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结合幼儿的思想、智力发育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将班级管理与安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幼儿安全、健康成长,使其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杨 婕.幼儿园教育与安全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23—224.
[2]杨海珍.润物细无声——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J].北方文学,2013,(7):2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