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其积极思考,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善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其积极思考,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一名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收获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使其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探究的火花。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发思维。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善于对新知识作巧妙的铺垫,让学生发现新问题,引导其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2.善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想要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极大地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学习过程的感受、体会与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思维合作,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能满足于形式的同座讨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必须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调动思维创造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广思、吸纳、善问、表达等多种能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学习处于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衡量学生以“听话”“分数”为标准,建立科学公正的课堂评价机制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用激励、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让学生沐浴在老师激励的话语,和蔼的表情下,充满自信,体会到平等与尊重,能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站起来参与课堂教学表述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和主体参与意识出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还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名学生,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其积极思考,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一名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收获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使其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探究的火花。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发思维。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善于对新知识作巧妙的铺垫,让学生发现新问题,引导其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2.善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想要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极大地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学习过程的感受、体会与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思维合作,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能满足于形式的同座讨论、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必须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调动思维创造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广思、吸纳、善问、表达等多种能力,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学习处于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衡量学生以“听话”“分数”为标准,建立科学公正的课堂评价机制势在必行。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用激励、富有感召力的语言评价学生,让学生沐浴在老师激励的话语,和蔼的表情下,充满自信,体会到平等与尊重,能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站起来参与课堂教学表述自己的观点。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和主体参与意识出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还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名学生,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