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背景
国家版权局2004年12月3日发布消息称,2004年6月,国家版权局接到微软对中国两家光盘生产商投诉后随即展开调查,经查,北京中新联公司自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复制“联想操作系统恢复光盘”55000张,非法获利10405元;天津民族光盘公司于2002年复制“联想操作系统恢复光盘”4000张。
上述两公司在复制光盘时均未得到软件著作权人的授权,侵犯了微软公司的著作权。近期,国家产权局对两家公司分别处以8万元和1万元处罚。
2004年12月3日,国家版权局发出通告称,根据微软公司的投诉,国内两家光盘厂非法复制数万张WindowsXP操作系统光盘被查属实遭到重罚。这是微软公司在多年来的维权行动中,首次将矛头指向盗版源头光盘生产厂商。
在此之前,微软公司一直将打击目标锁定为企业级用户。
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微软仅在浙江展开的大规模打击盗版行动中,就有近百家浙江企业上了微软的黑名单。不少遭到微软投诉的浙江知名企业,大多数是先赔钱然后再购买微软的正版软件。同样是在浙江,今年微软又通过杭州市主管网吧的相关部门,强制迫使所有营业性网吧最终不得不为所用电脑安装了正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不止是在中国市场,盗版问题已经成为微软在全球面临的挑战。
随意检索半年来有关微软的新闻,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垄断诉讼与反盗版。这是一对法制社会中的经济挛生子。它们一直伴随着微软,在美国、在欧盟、在日本。当然,在中国还是例外,目前还只有微软的反盗版诉讼,尚无政府机构提起的反垄断诉讼。
前不久,微软针对英国盗版问题采取了新措施,微软承诺,2004年12月31日之前用户可以把盗版软件更换为正版。但客户要把购买时的收据和相关资料一并提交给微软进行分析,显然,微软在英国的做法是期望通过终端消费者去获取盗版商信息,拿到消费者确凿的证据再去制裁生产商。
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无可厚非,但微软在中国的市场策略一直是受人诟病的地方。
价格之“软”
有关资料显示,现在的整个办公软件市场中,成熟的良性市场仍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盗版占据了超过80% 的市场份额。如果不依靠打击盗版,微软中国的业绩将无所作为。靠打击盗版来赚钱,被认为是微软中国盈利的一大“高招”。
总体上看,微软的反盗版做法对企业用户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而对庞大的、快速增长的个人用户来说基本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令微软感到气馁的是,尽管微软在屡屡采用各种手段阻击盗版,但无论怎样还是没有阻止盗版呈越演越烈的趋势。有人认为,对于陷入盗版困境的微软,就如同已经被套上绳索的骡子,只有继续不停地“拉磨”。
微软在世界各国为盗版“拉磨”的过程,其注意力也在不停的转换,从消费者到渠道商再到生产商的“打压”,微软在尝试使用各种手段。
微软自诩为是一个有技术能力的软件企业,但是在不断变换打击盗版手段的背后,微软却很少从市场策略上做出反思。
以产品价格为例,微软10几年来一直实行全球统一价格,以谋求管理效率和维护自身形象。以微软WindowXP操作系统定价为例,在美国当地的售价,家庭版为199美元,商业版为299美元,美国人均收入已超26000美元,而中国人均收入为1000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者要花费1年的所得的1/5才能买到一个WindowXP操作系统。这对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微软的高层并非没有认识到价格的重要性。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微软首席执行官巴尔默最头疼的问题不是Linux和安全问题,而是盗版。但巴尔默给出的解决之道是,“要在新兴市场制止盗版就要提供低价个人电脑,一些国家必须有100美元的电脑,我们一定要将个人电脑设计得更便宜。”
尽管巴尔默并不想让微软降价,但他一语中的,说到了本质上,那就是盗版和价格是紧密相连的。但价格下降绝对不是如巴尔默所言的“设计得更便宜”,而是取决于市场充分竞争。看来,微软高层对中国的市场还缺少深刻的认识。
缺少灵活性
面对中国盗版市场泛滥的环境,微软没有针对性的采取灵活策略。不但在价格和全球保持一致。在反盗版的做法上也一直延续全球的做法,一方面通过高层政策打压和基层法律诉讼的手段,另一方面希望盗版生产者和用户能够望而却步。
微软在中国11年的辛勤耕耘过程中,至少有8年是在和盗版做殊死斗争。对上,微软拉拢国际势力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借用政府力量来抑制盗版生产;对下,微软采用商业间谍、网络扫描等各种手段寻找使用盗版微软系统的企业,有选择的实施重点打击。
对于消费者,微软一直都在尝试通过某种手段来改变其消费习惯,结果却适得其反。前不久,微软SP2升级包意图导致一些盗版用户系统崩溃,但是,这一事件经过媒体的传播,微软煞费苦心历经一年才推出的 SP2升级服务反倒成了一个“恶魔的陷阱”,大多数用户对微软的做法表示出了愤怒。一向调查统计显示,39%的消费者认为微软是一个霸权企业。微软如何在维护正版的同时,尽力的照顾这些潜在客户的利益,是改善自身形象的重要一环。如果一味沿用国外的策略,最终必将会遭到更多消费者的反感。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盗版的心态是与其它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都有其本质的差异的。中国消费者更出于理性,甚至说出于功利的目的来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因此,如果微软不能在“消费者剩余价值(由企业通过营销手段赋予产品超出消费者期望价值的部分)”上使中国消费者感到满意,仅仅靠“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难以令其就范。
同样面临中国庞大的盗版市场的金山公司,2003年的营业额已经过亿元。其原因可以归结为金山公司丰富的产品线、灵活多变的销售制度和较低的市场售价。金山公司很少在盗版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是通过调整本公司的市场策略,来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微软一直不愿正视其管理缺乏灵活性的现实,却希望通过频繁的人事调整来改善业绩。短短的3-4 年时间里,微软中国区就发生了吴士宏出局、高群耀退位、唐峻上台,以及黄存义淡出等众多引人关注的人事变动。在不伤价格的前提下扩大中国市场,这依然是眼下微软对中国公司的希望,对空降兵陈永正的希望。
国家版权局2004年12月3日发布消息称,2004年6月,国家版权局接到微软对中国两家光盘生产商投诉后随即展开调查,经查,北京中新联公司自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复制“联想操作系统恢复光盘”55000张,非法获利10405元;天津民族光盘公司于2002年复制“联想操作系统恢复光盘”4000张。
上述两公司在复制光盘时均未得到软件著作权人的授权,侵犯了微软公司的著作权。近期,国家产权局对两家公司分别处以8万元和1万元处罚。
2004年12月3日,国家版权局发出通告称,根据微软公司的投诉,国内两家光盘厂非法复制数万张WindowsXP操作系统光盘被查属实遭到重罚。这是微软公司在多年来的维权行动中,首次将矛头指向盗版源头光盘生产厂商。
在此之前,微软公司一直将打击目标锁定为企业级用户。
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微软仅在浙江展开的大规模打击盗版行动中,就有近百家浙江企业上了微软的黑名单。不少遭到微软投诉的浙江知名企业,大多数是先赔钱然后再购买微软的正版软件。同样是在浙江,今年微软又通过杭州市主管网吧的相关部门,强制迫使所有营业性网吧最终不得不为所用电脑安装了正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不止是在中国市场,盗版问题已经成为微软在全球面临的挑战。
随意检索半年来有关微软的新闻,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垄断诉讼与反盗版。这是一对法制社会中的经济挛生子。它们一直伴随着微软,在美国、在欧盟、在日本。当然,在中国还是例外,目前还只有微软的反盗版诉讼,尚无政府机构提起的反垄断诉讼。
前不久,微软针对英国盗版问题采取了新措施,微软承诺,2004年12月31日之前用户可以把盗版软件更换为正版。但客户要把购买时的收据和相关资料一并提交给微软进行分析,显然,微软在英国的做法是期望通过终端消费者去获取盗版商信息,拿到消费者确凿的证据再去制裁生产商。
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无可厚非,但微软在中国的市场策略一直是受人诟病的地方。
价格之“软”
有关资料显示,现在的整个办公软件市场中,成熟的良性市场仍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盗版占据了超过80% 的市场份额。如果不依靠打击盗版,微软中国的业绩将无所作为。靠打击盗版来赚钱,被认为是微软中国盈利的一大“高招”。
总体上看,微软的反盗版做法对企业用户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而对庞大的、快速增长的个人用户来说基本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令微软感到气馁的是,尽管微软在屡屡采用各种手段阻击盗版,但无论怎样还是没有阻止盗版呈越演越烈的趋势。有人认为,对于陷入盗版困境的微软,就如同已经被套上绳索的骡子,只有继续不停地“拉磨”。
微软在世界各国为盗版“拉磨”的过程,其注意力也在不停的转换,从消费者到渠道商再到生产商的“打压”,微软在尝试使用各种手段。
微软自诩为是一个有技术能力的软件企业,但是在不断变换打击盗版手段的背后,微软却很少从市场策略上做出反思。
以产品价格为例,微软10几年来一直实行全球统一价格,以谋求管理效率和维护自身形象。以微软WindowXP操作系统定价为例,在美国当地的售价,家庭版为199美元,商业版为299美元,美国人均收入已超26000美元,而中国人均收入为1000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者要花费1年的所得的1/5才能买到一个WindowXP操作系统。这对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微软的高层并非没有认识到价格的重要性。
此前有媒体报道说,微软首席执行官巴尔默最头疼的问题不是Linux和安全问题,而是盗版。但巴尔默给出的解决之道是,“要在新兴市场制止盗版就要提供低价个人电脑,一些国家必须有100美元的电脑,我们一定要将个人电脑设计得更便宜。”
尽管巴尔默并不想让微软降价,但他一语中的,说到了本质上,那就是盗版和价格是紧密相连的。但价格下降绝对不是如巴尔默所言的“设计得更便宜”,而是取决于市场充分竞争。看来,微软高层对中国的市场还缺少深刻的认识。
缺少灵活性
面对中国盗版市场泛滥的环境,微软没有针对性的采取灵活策略。不但在价格和全球保持一致。在反盗版的做法上也一直延续全球的做法,一方面通过高层政策打压和基层法律诉讼的手段,另一方面希望盗版生产者和用户能够望而却步。
微软在中国11年的辛勤耕耘过程中,至少有8年是在和盗版做殊死斗争。对上,微软拉拢国际势力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借用政府力量来抑制盗版生产;对下,微软采用商业间谍、网络扫描等各种手段寻找使用盗版微软系统的企业,有选择的实施重点打击。
对于消费者,微软一直都在尝试通过某种手段来改变其消费习惯,结果却适得其反。前不久,微软SP2升级包意图导致一些盗版用户系统崩溃,但是,这一事件经过媒体的传播,微软煞费苦心历经一年才推出的 SP2升级服务反倒成了一个“恶魔的陷阱”,大多数用户对微软的做法表示出了愤怒。一向调查统计显示,39%的消费者认为微软是一个霸权企业。微软如何在维护正版的同时,尽力的照顾这些潜在客户的利益,是改善自身形象的重要一环。如果一味沿用国外的策略,最终必将会遭到更多消费者的反感。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盗版的心态是与其它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都有其本质的差异的。中国消费者更出于理性,甚至说出于功利的目的来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因此,如果微软不能在“消费者剩余价值(由企业通过营销手段赋予产品超出消费者期望价值的部分)”上使中国消费者感到满意,仅仅靠“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难以令其就范。
同样面临中国庞大的盗版市场的金山公司,2003年的营业额已经过亿元。其原因可以归结为金山公司丰富的产品线、灵活多变的销售制度和较低的市场售价。金山公司很少在盗版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是通过调整本公司的市场策略,来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微软一直不愿正视其管理缺乏灵活性的现实,却希望通过频繁的人事调整来改善业绩。短短的3-4 年时间里,微软中国区就发生了吴士宏出局、高群耀退位、唐峻上台,以及黄存义淡出等众多引人关注的人事变动。在不伤价格的前提下扩大中国市场,这依然是眼下微软对中国公司的希望,对空降兵陈永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