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
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
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患者由于输液时间较长,又可能在输液的过程中睡着,家长对患者的观察也有所疏忽,有时患者在睡眠时也会不小心触碰到输液的地方,导致出现外渗的现象。
3.1.2 血管因素。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活动强度也较小,所以他们的血管一般都较为细小而且并不充盈,给护理人员在穿刺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尤其对于身体较瘦和营养不良的患者极易引起外渗的情况。
3.1.3 固定因素。由于患者在输液期间会有较强烈的哭闹情况,在哭闹中会有汗液排出,从而使胶布的粘性下降,导致固定出现问题,出现外渗的现象;也有时是因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固定不正确而导致的外渗。
3.1.4 药物因素。因为患者的血管较为脆弱,所以相关的内皮细胞也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是对于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来说,如果药物的渗透压和浓度较高,就会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较为严重的刺激,从而出现水肿的现象,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
3.2 预防措施。
3.2.1 相关的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输液前与患者的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为家长讲述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家长如何使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较为舒适。同时要不断的与患者进行聊天,或者采取给患者讲故事或看图书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有效的减轻患者哭闹的程度,使其保持较为固定的姿势,避免对输液针管和穿刺处的触碰,从而减少因患者哭闹造成的输液外渗情况[1]。
3.2.2 对患者进行较好的固定。由于患者的活动性较大,所以很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将固定物弄脱落,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较好的固定。对于选择头皮静脉的患者,在对患者的针头固定后,还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头围一周的固定,这样即使患者出现哭闹的情况也不会使针头因为汗液而出现划出,最终导致输液外渗的情况[2]。对于在足部进行穿刺的患者,在对针头进行较好的固定后,选择夹板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固定,使患者的足部即使出现较大的动作,也不会使其出现外渗的情况。对于手背穿刺的患者也要进行夹板的固定。
3.2.3 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因为对小儿患者进行穿刺的难度较大,所以护理人员在业余时间要不断的练习穿刺,使自己的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能够准确的找到患者细小的血管并且可以一针成功,使其直接进入患者的血管,这样能够避免对患者产生较大的疼痛,从而减少外渗的现象。
3.2.4 对药物进行详细的研究。因为患者的血管皮层较为脆弱,所以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会出现较为敏感的现象。护理人员要清楚的了解药物的特性,提前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患者的刺激程度。可以将室内的温度调试得较高,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保暖的措施,而且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护理人员可以在输液管的上方进行相关药物的涂抹,对输液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减轻对患者血管的刺激[3]。
3.3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哭闹的现象,而且患者的静脉血管较细又过于敏感,所以容易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因此在对小儿患者进行输液时,护理人员在输液前对患者家长告知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己的穿刺能力并对患者进行较好的固定,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输液外渗的情况。
3.4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是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总之,不同年龄的患儿在各种治疗中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注射时一般都存在恐惧心理,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我们应当熟悉血管分布及解剖部位,娴熟掌握各项基本操作与技术,在操作上要保持稳定的情绪,精细灵巧的动作,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靳曼丽.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6(12):29-30
[2] 张桂华.局部涂抹对减轻小儿静脉滴注疼痛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1,13(02):45-46
[3] 汤颖.翻转针柄法应用于输液不畅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学杂志,2010,12(23):78-79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
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
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患者由于输液时间较长,又可能在输液的过程中睡着,家长对患者的观察也有所疏忽,有时患者在睡眠时也会不小心触碰到输液的地方,导致出现外渗的现象。
3.1.2 血管因素。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活动强度也较小,所以他们的血管一般都较为细小而且并不充盈,给护理人员在穿刺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尤其对于身体较瘦和营养不良的患者极易引起外渗的情况。
3.1.3 固定因素。由于患者在输液期间会有较强烈的哭闹情况,在哭闹中会有汗液排出,从而使胶布的粘性下降,导致固定出现问题,出现外渗的现象;也有时是因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固定不正确而导致的外渗。
3.1.4 药物因素。因为患者的血管较为脆弱,所以相关的内皮细胞也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是对于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来说,如果药物的渗透压和浓度较高,就会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较为严重的刺激,从而出现水肿的现象,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
3.2 预防措施。
3.2.1 相关的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输液前与患者的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为家长讲述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家长如何使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较为舒适。同时要不断的与患者进行聊天,或者采取给患者讲故事或看图书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有效的减轻患者哭闹的程度,使其保持较为固定的姿势,避免对输液针管和穿刺处的触碰,从而减少因患者哭闹造成的输液外渗情况[1]。
3.2.2 对患者进行较好的固定。由于患者的活动性较大,所以很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将固定物弄脱落,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较好的固定。对于选择头皮静脉的患者,在对患者的针头固定后,还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头围一周的固定,这样即使患者出现哭闹的情况也不会使针头因为汗液而出现划出,最终导致输液外渗的情况[2]。对于在足部进行穿刺的患者,在对针头进行较好的固定后,选择夹板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固定,使患者的足部即使出现较大的动作,也不会使其出现外渗的情况。对于手背穿刺的患者也要进行夹板的固定。
3.2.3 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因为对小儿患者进行穿刺的难度较大,所以护理人员在业余时间要不断的练习穿刺,使自己的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能够准确的找到患者细小的血管并且可以一针成功,使其直接进入患者的血管,这样能够避免对患者产生较大的疼痛,从而减少外渗的现象。
3.2.4 对药物进行详细的研究。因为患者的血管皮层较为脆弱,所以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会出现较为敏感的现象。护理人员要清楚的了解药物的特性,提前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患者的刺激程度。可以将室内的温度调试得较高,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保暖的措施,而且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护理人员可以在输液管的上方进行相关药物的涂抹,对输液的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减轻对患者血管的刺激[3]。
3.3由于患者的年龄较小,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哭闹的现象,而且患者的静脉血管较细又过于敏感,所以容易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因此在对小儿患者进行输液时,护理人员在输液前对患者家长告知一些注意事项,提高自己的穿刺能力并对患者进行较好的固定,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输液外渗的情况。
3.4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是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总之,不同年龄的患儿在各种治疗中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注射时一般都存在恐惧心理,作为儿科护理工作者,我们应当熟悉血管分布及解剖部位,娴熟掌握各项基本操作与技术,在操作上要保持稳定的情绪,精细灵巧的动作,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靳曼丽.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6(12):29-30
[2] 张桂华.局部涂抹对减轻小儿静脉滴注疼痛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1,13(02):45-46
[3] 汤颖.翻转针柄法应用于输液不畅的效果观察[J]中国护理学杂志,2010,12(2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