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多年的今天,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管学生的感受的“老师问、学生答”的“说数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还时有存在于教学当中。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理念,改革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如果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会迥然不同,就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做数学”呢?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一、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践,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学习素材,创设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形成知识技能。教学时,我首先从“自己的位置在班级中处于第几行第几列”这一实际情况入手,请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位置,让学生认识 “行与列”,并介绍数对定位法。紧接着让学生用“行与列”以及数对定位法等新知识介绍好朋友的座位。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做”字上狠下功夫
要让学生“做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要让学生在“做”字上做足文章。
(一)在“做”中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可以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分别准备了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教学时,先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拼图,看看可以得到自己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然后请学生开动脑筋,怎样可以求出手中三角形的面积。于是,学生得出了自己的推断:三角形的面积就相当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一半。伴随着一些同学兴奋的叫声,大家纷纷算出了自制三角形的面积。由于这个计算方法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拿出来的,在以后的练习中,基本没有出现计算面积时遗漏除以2的错误。
(二)在“做”中促使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
叶圣陶说:“尝谓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让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观察——猜想——验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到一个直观认识,如图:
由此,学生猜测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老师趁机问,这规律是否真的成立呢?你可以拿出验证方法吗?学生说,可以把三个图形重叠起来。在大屏幕上,大家看到,三个图形真的可以重合,三个图形的黄色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老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这三个图形是画在地上的,你还能这样移吗?你还能怎样验证呢?于是,学生发言:1/2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扩大到2倍就得到2/4,1/2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扩大到4倍就是4/8;1/2、2/4、4/8三个分数分子都是分母的一半,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让学生在“做”中掌握求知的方法是学生能否在求知中体验到乐趣的关键,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三)在“做”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反复地不断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钥匙”,是学生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单纯的说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种种疑问,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各种不同的三角形,通过剪、拼、量等活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在学习中,学生不但会觉得兴趣高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十分深刻。
动手“做”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有了“做”的欲望,又有“做”的方法,何愁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呢?
让学生“做数学”,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不应削弱,还必须加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将随着学生“做数学”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提高。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断发展、有待开发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角色。因此,学生“做数学”必须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科学引导下扎实有序的进行。
那么什么是“做数学”呢?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是几个伙伴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一、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践,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学习素材,创设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如,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形成知识技能。教学时,我首先从“自己的位置在班级中处于第几行第几列”这一实际情况入手,请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位置,让学生认识 “行与列”,并介绍数对定位法。紧接着让学生用“行与列”以及数对定位法等新知识介绍好朋友的座位。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做”字上狠下功夫
要让学生“做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要让学生在“做”字上做足文章。
(一)在“做”中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可以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分别准备了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教学时,先让学生用手中的材料拼图,看看可以得到自己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然后请学生开动脑筋,怎样可以求出手中三角形的面积。于是,学生得出了自己的推断:三角形的面积就相当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一半。伴随着一些同学兴奋的叫声,大家纷纷算出了自制三角形的面积。由于这个计算方法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拿出来的,在以后的练习中,基本没有出现计算面积时遗漏除以2的错误。
(二)在“做”中促使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
叶圣陶说:“尝谓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让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观察——猜想——验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到一个直观认识,如图:
由此,学生猜测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老师趁机问,这规律是否真的成立呢?你可以拿出验证方法吗?学生说,可以把三个图形重叠起来。在大屏幕上,大家看到,三个图形真的可以重合,三个图形的黄色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老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这三个图形是画在地上的,你还能这样移吗?你还能怎样验证呢?于是,学生发言:1/2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扩大到2倍就得到2/4,1/2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扩大到4倍就是4/8;1/2、2/4、4/8三个分数分子都是分母的一半,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让学生在“做”中掌握求知的方法是学生能否在求知中体验到乐趣的关键,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三)在“做”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实践证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富有创意的解题能力,总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反复地不断运用,才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钥匙”,是学生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单纯的说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种种疑问,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各种不同的三角形,通过剪、拼、量等活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在学习中,学生不但会觉得兴趣高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十分深刻。
动手“做”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有了“做”的欲望,又有“做”的方法,何愁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呢?
让学生“做数学”,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引导作用不仅不应削弱,还必须加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将随着学生“做数学”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提高。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断发展、有待开发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角色。因此,学生“做数学”必须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科学引导下扎实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