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发展背后的隐忧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笔者参加农村职业教育调研组考察了四个省的几十所职校。考察过程中,笔者看到了一些较美的职教风景,这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美丽“风景”的背后,笔者也发现职教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隐忧。
  一是表面“热”与深层“冷”并存。近几年,在国家职教发展的政策背景下,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进行了不少呼吁甚至追捧,乍看起来,似乎人人看好职教。然而,调查稍微深入,便会发现表层的“热象”中潜藏着“冷态”,社会对职教的认可度并没有实质性提升。例如,招生时,学校热,家长冷;管理方面,主管者热,非直接管理者冷;机构设置中,管大学的热,管职教的冷一一据说,在教育部的厅局机构设置中,负责全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仅一个司,而与大学工作相关的司局多达六七个;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等等。这些冷热不均衡现象表明,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缺乏吸引力。
  二是重点与一般的隐忧。调研组被引领考察的都是重点示范校,有些确实建得不错。但全国成千上万的职校,有多少这样的幸运者呢?干任何工作,当然得有重点与一般之分,办职校也不例外。但资源配置的差距要有个度,比例要恰当,因为大多数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是社会的所需人才。据教育部资料统计,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支持820个实训基地建设,9.8亿元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是,2008年全国中职学校共计14000所,高职院校1184所。这90%以上的非重点职校,靠什么支持发展?
  三是质量提升与规模发展的不匹配。2005年以后,职校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中职年招生规模突破810万,在校生2087万人;商职年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但职教有职教自身的规律,只有从理念、目标到管理体制、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等各方面都重视了,才能保证质量的全面提升。近5年来,中职生激增64%,但教师只增加20%,有些学校生师比高达33:1。职教师资数量缺口大,水平质量不齐,适合职校要求、熟悉专业、长于实践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不少地方已再现了前些年大学规模上去了,质量下来了的类似遗憾。
  显然,这些职教发展背后的“隐忧”,反映出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职业教育难以踏上发展坦途,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也将难以实现。在此,笔者建议:
  首先,应继续加大对职教的投入。除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外,还要加强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力度。其次,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应抓住近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难的机遇,从中选择一批优秀人才进行培训后充实到职教师资队伍中去。再次,通过立法和机制建设,加强校企联合。通过税赋减免、政策扶持、精神激励等机制,提高企业积极参与职校人才培养工作,健全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办学的网络体系。
  此外,许多被调研学校还反映,教材普遍短缺、内容杂乱等现象让师生难以适从。要加强教材研编工作,系统并且因行业制宜地编写出优秀的职教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从亭职教研究的人员甚少,而德国仅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就有400多人,所以我们要加强职教规律研究,做好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其他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已经广泛应用在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事实上,该理论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也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能够满足高校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等方面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做了重要阐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单独列为一章;国务委员刘延东多次对教育信息化落实作出指示,在2011年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还很严峻。目前采取的系列促就业措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其中一些措施只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除了从宏观上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也需要对教育类型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