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段子”批判/“黄段子”为何流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段子”批判
  林德清
  
  手机的短信功能本来是省事省钱的好功能,令人们大为方便:本来要在电话中罗嗦的,只需惜字如金“发个电报”就行;本来声息沟通有所不便的,一条短信省却了几多尴尬……方便是方便,可也给垃圾信息提供了方便——无论情不情愿,你必须低头察看,细分真伪,去芜存精。其中尤其令人烦恼的,便是“黄段子”。
  这“黄段子”让人烦恼在何处呢?
  首先,容易引起“亲密者”的误解。很多段子肉麻无聊,装出一副熟人的腔调,思你念你缠绵你,仿佛情史悠悠绵延不绝。倘若你的另一半刚巧在你身旁,倘若你们的信任度本来就偏低,倘若你的解释水平一塌糊涂,莫名其妙就会造成裂隙。退一步,虽然查无实据,但是疑窦已生,总是为未来的亲密关系布下阴影。
  其次,对女性而言,有伤其人格尊严。大部分黄段子以性为主要内容,直接或者间接地涉及女性的身体,有的粗鄙不堪,对女性是一种人格侮辱和性骚扰。除了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更多的时候,黄段子是在大庭广众下“共享”,以“笑话”的面目出现,这就让良家妇女乐也不是逃也不是,陷入尴尬境地。显然,这对女性而言,是极不尊重的。
  但可悲的是,黄段子文化之流行,几近泛滥成灾。许多旅行社的导游,成为黄段子的“专业”传播者,与对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的介绍相比,他们宣讲起黄段子来更加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据报道,一位女导游曾经对黄段子十分反感,而且以“公司规定不许讲黄段子”为由劝阻过游客,却招致游客不满,随后公司做出了相反的规定。如今众多导游深谙“黄”道,身怀绝技,不仅宣讲时面不改色心不跳,从容大度,谈吐非凡,而且善于启发动员,高水平掌握了招徕游客、取悦于游客及赢得竞争的手段。
  黄段子的传播以男性为主力,但女性在被动或主动的开化中也有不俗表现,不乏妙龄美女技高一筹,胆大三分而震慑众男,令人叹为听止。黄段子创造与传播阵容的扩大化、低龄化、女性化趋势已成为涌动之潮,蔚为壮观。它的传播不受条件制约,在场合、手段、方式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各种聚餐,旅游沿途,交通工具,时时开侃,处处设坛。有名人演讲荤话连篇喋喋不休,更有婚礼主持辅之以荤游戏荤动作,在婚礼上提前闹洞房……令人目不暇接。而且,“经典段子”被反复传诵,那些不够经典的段子一旦创出,传播中会屡经高手润色拔高,有点像头脑风暴,更像创作接力,渐渐出彩。真是忽忽然如风掠,漫漫然如水淹。
  黄段子,从制造到传播,将中国人的智慧在意淫的“艺术”领域进行戏谑,在自我人格和异性人格的双向亵渎中,将性解放进行曲歪曲成折磨尊严和矬化人格的变奏。它貌似幽默,实际上很具有腐蚀性,将中国的俗文化拉到格调低下的境界,毒化了社会风气,实在应该批判。
  
  “黄段子”为何流行
  陶江虎
  
  林德清同志对黄段子的批判义正词严,不知其性别如何,估计多半是女性使然。在对黄段子的问题上,男性似乎更为“宽宏大量”一些。而且,就本人接触到的女性而言,她们好像对此也并不十分反感,有时也会饶有兴趣地参与,虽然方式比较暧昧。
  这或许要说到“民俗心理”的专业问题。
  从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性有关的文字或者文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谓的黄段子其实古已有之,不但中国有,外国也很发达。为何如此发达?有其心理学意义。因为黄段子之类的性文化归根结底是被压抑的性欲望的语言宣泄——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普遍承认性欲望是人最本能的欲望,性欲望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和操纵着人的思维举止。男人面对的现实是,性欲望随时随地地产生却不能随时随地地得到满足,而性欲望又不像气球,搁置久了会自然的萎缩,它迟早要以这样或那样的途径予以释放。已知的性欲望的释放途径除了性交外,还有做梦、超负荷运动、语言宣泄、变态(如同性恋、恋物癖、窥阴癖等)和阉割。其中能为个人自我控制又不必伤及肢体的只有语言宣泄一种。所以大多数男人选择讲黄段子(或曰荤笑话)其实是为自己被压抑的性欲望找了个最佳的释放方式,这与人们愤怒时大吼大叫,悲伤时大哭大喊是同样的道理。斯宾塞、弗洛伊德以及柏格森、拉康一系的心理学家都相信笑话是一种释负现象,有助于释放性压抑,它的代偿功能使得那些看似“黄”的玩笑,却将性和色情本身消解于无形。弗洛伊德说:“自嘲是幽默,嘲弄别人则是‘玩笑’。”因此,作为“无意识对于滑稽的贡献”,一个黄段子一旦被叙述,被阅读,就和它的读者一道逃脱或超越了道德伦理的检查,一笑而泯色情。
  有“中国的金赛博士”之称的刘达临教授认为“黄段子”就是一种性文化,一种私人行为,没有什么危害,没有高雅低俗之别。不要回避,像谈吃饭一样谈论性,把它当成自然的事就可以了。吃饭与性,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似乎雅俗分明。可是老夫子“食色性也”的名言至少让我们懂得一个常识:无论上下,都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假如人类有本事把“形而下”的“性”通过文化包装变成“形而上”的“性文化”,其实它与纯粹的低级趣味已经泾渭分明。
  不必一棍子打死黄段子,人类对于性文化的需要注定它不会轻易消亡。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对黄段子也要进行梳理,把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段子化为财产,把无益无害的段子化为纯粹的消遣,而在消遣的时候,需要分清场合,一旦妇孺不宜,不能随意消费,如同电影的分级制。如此,谈笑间,黄段子便无伤大雅。不知看官以为然否?
其他文献
上海社会朋友之间的一个交往规则是:宁当施主,不当债主。  当然,不向私人借钱并不代表上海人不爱向银行贷款。调查显示,上海人具有更频繁的借贷倾向,上海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消费的比例已经占到了超过人口的1/4。  理性借贷,诚信交友,这日益成为上海人的主流生活模式,体现出一座商业都市的文明程度。    宁当施主,不当债主  文/何菲    上海社会朋友之间的一个交往规则是:宁当施主,不当债主。  美
期刊
今朝早上心情蛮好。阿拉同学还叫吾帮伊买早饭,吾开开心心帮伊买了3两锅贴,摆了书包里继续踏着我那辆老爷脚踏车到学校去。吾个拧踏脚踏车就是喜欢东张西望张法张法,看到吾斜背着的书包边上有一只手,吾哈了一跳,本能的“啊……”了一声再看看是一各大约廿几岁各新疆拧跟牢吾脚踏车跑一刚。各新疆拧听到吾叫了,一就走特了,吾就乃脚踏车停了边上,看看有伐有少东西,还算好书包没被拉开。吾想想又气,大白天新疆拧啊敢偷东西!
期刊
多年来我们一直对性讳莫如深,要说“性感”两个字好辛苦。记得81年代初看一部1974年出品的美国影片《鸽子号》,结尾处男主人公读父亲的来信,信的最后夸奖了一番他的女友,具体夸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就证明了最后两个字:性感。当时女友反应很讶异:你爸爸是这么说的?后来证实“性感”两字是男主人公假传圣旨加上去的。看来当时美国也还是蛮保守的,一是身为阿公不会随便拿“性感”来夸儿媳,二是身为男友开口夸女友“性感
期刊
关于王朔,曾有的、现有的和将有的话统统都是名余的,因为这位爷呢,整个就是“话”这种东西变出来的一妖怪。那天下午,我从“三人行”棚里钻出来的时候,他正撅了根烟在化妆间里神侃,听众们脸上一概瞠目结舌外加哭笑不得的奇妙表情看见我,他直嚷嚷,“哟,是影子吧,来来来,拥抱!”我打开小怀凑过去稍微意思了—下,他的大脑袋在我的下巴那儿使劲蹭了蹭。梁文道看了一眼一旁正在接受化妆的曾子墨,咳嗽了一声小心翼翼地说,锵
期刊
四大古文明之一    印度有很多深奥、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一般人要理解还是十分艰难的。我们今天普通的中国人对于欧美、韩日都比较了解,但是对于自己的近邻印度就知之甚少。尽管大家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对于佛教最终在印度消亡又疑惑不解。正因为如此,还请读者花不多的时间读完本篇文章,相信对于你快速了解印度是有益的。  要写印度,不得不从古印度写起。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包括了印度。但实际上当
期刊
应准确而全面了解    如今,人们常常喜欢使用这样两个时髦的单词,叫做“按国际惯例”和“与国际接轨”。甚至连教育人们走路,都要用上这样庄严的词汇。最近,看到好几篇文章都在呼吁一件事,指出人们在搭乘自动扶梯时,要做到“右侧站立,左侧急行”,也就是站在黄线右边,将左边的通道让出来,以供有急事的乘客快速通行,避免发生碰撞和拥挤,说这是与国际大都市的文明规则接轨,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因为文章认为“左行右
期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池。它永远安静地驻扎在心里,将无数细节平面成一片沉默的黑白光影。抽离那些扰攘而始终错身的人流,摈弃那些喧嚣而一闪而过的声响,留下的是否就会是一座只属于一个人的都市?平面因为内藏对比而生动,细节由于凝固在具体的景象中而获得质感。单纯的影像,当快门按下,将统统冠上我的名字,因为这样,我们彼此熟悉,然后彼此珍惜,它们是我的那座城池中具体而永恒的片断。
期刊
一个考察人员在深入研究了几个月的野生动物之后,分别给它们取了名字。  根据下面的提示,猜猜每个动物的名字:  捣蛋鬼、小飞侠和跟屁虫与其他动物看东西的方向相反。  跟屁虫和胆小鬼是兄弟。  书呆子和小飞侠是它们各自种类中唯一的动物。  嗲妹妹和开心果是姐妹,站在它们哥哥的前面。  美人、老顽固和弹簧都是妈妈。  小狂躁在弹簧和开心果中间,弹簧是它妈妈,开心果是它姐姐。  芦苇就在老顽固的后面,老顽
期刊
都市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艰辛,学习的劳累,生活的压抑,使得现代都市人不得不寻找一个能释放自己属于自己的空间,所以有一群人当结束了白天的繁忙后,晚上喜欢穿梭于都市的酒吧,画廊和时尚场所,混迹于各种派对中释放压力展现自我,所以就有了一群叫做派对动物的人。
期刊
低调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华丽,上海人很避讳“乡气”、“俗气”,在这个令_人惊艳的都市,每个人都会让自己尽量与周围协调,慢慢地,造就出一个华丽的城市。没有西方人的张扬,我们从低调中走出我们自己的华丽。  低调中是一种理性,在现在上海人的眼中,比财富更重要的是拥有财富的气质。上海人眼光“势利”,大概就是如此。人不会一辈子活在低调中,但偶尔能从低调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低调,上海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