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减负提质”重在朗读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wl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阅读教学重分析轻朗读,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地讲解,而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更谈不上留下语言!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只有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抄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延长了学习时间,剥夺了他们愉快的童年!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语文。这样下去,谈何提质,如何减负?真正做到提质减负,我认为在课堂中注重朗读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用最直接的语言说明了这个道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实际做法: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和功效
  (一)便于增强记忆,体悟情感。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朗读的速度比默读慢,但良好的记忆效果足以抵消这点差距。如我教学《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并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画面。
  (二)便于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竞读、分角色读等等,揣摩文章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可见,没有语感,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三)便于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黄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动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
  (四)便于品位和探究文本妙处。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佳点妙处进行探究品位。诵读还是探究文本妙处的有效方法。文本优美的语言、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手法都需要学生在吟诵之中去探究品位。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就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的第六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探究品位“探”、“攀”、“缩”、“倾”等动词的表现力;去探究品位父亲背影这一感人形象以及作者通过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巧妙构思;去探究品位作者通过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来塑造父亲形象的方法;去探究品位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抒情的特点等。
  (五)便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不断去发现和挖掘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朗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很多老师急功近利,认为大量时间用在朗读教学上,没有明显的效果。朗读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二)一些老师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强。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因此朗读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够好。
  (三)朗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机会,就不可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从而达到语文课堂“减负提质”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历史最悠久、充满生机的、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如何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让小学生爱上汉字,喜欢学习母语呢?这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尤其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受美。  一、营造情景,享受汉字的情趣美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新课导入时,我就
期刊
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日益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作为社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影响面广,影响力深,亟待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中
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生活中的人们阅读习惯常见的形式是默读,我们很少见过谁在公共场所或图书馆中高声朗读的,因为这会影响其他人。另外,默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过去所言的“一边读一边想”,主要指的就是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默读也是独立阅读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不出声、不指读、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独立思
期刊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由此可见,作文特别是高考作文是一种特定场景下(高考)限时完成的一项任务,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智力活动,是人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维按隐晦抽象的题目要求,用多年来练就的语文“功力”巧妙表达出来的行为。恢得高考已有30多年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和理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种重要途径,就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符合小朋友活泼好动,思维能力活跃的特点,把合作与交流看成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他们性格方面的培养大有裨益,为以后的成长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作为孩子们进入中国式教育的环境,接受科学文化学习的第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是需要教师探索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品读与读写两个结合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品读结合,感悟阅读真谛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品为辅,品读结合。读是根本,品是核心,以读促品,品读交融。品就是品味,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把语感实践和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感情丰富,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思维,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呢?结合教学实践,本人对培养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以下
多年的语文教学历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好,教活语文,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极其重要;再者,吃透教材,走入文本,深切体会作者的心声也必不可少。能用心去做以上两点,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必会提高:  一位教师在执教《风筝》(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有学生对文中小兄弟的“什么也不记得”、“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提出质疑:“莫顿,亨特对自己五十七年前的事都记忆犹新,文中的小兄弟最多不过四十多岁,而且他那么
期刊
本文通过基本不等式、构造向量、柯西不等式、判别式、构造几何意义、E(ξ2)≥E2(ξ)六种视角分析求解了一道三元二次式的最值问题,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