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历史最悠久、充满生机的、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中,如何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让小学生爱上汉字,喜欢学习母语呢?这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尤其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受美。
一、营造情景,享受汉字的情趣美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新课导入时,我就以一阵小鸟动听的叫声引入新课,接着,再把学生带进课文优美的插图中。请学生把听见的,看见的说一说。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这样创设识字教学的情境美,不仅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地中学习、掌握更多的生字,而且能体会到课文呈现出来的语言美,以便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及陶冶自身美的情操。
二、巧编儿歌,感受汉字的韵律美
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
教学“蹦”字时,我引导学生编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来到山上,‘蹦’要用脚的,所以是足字旁。”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话啊!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26课《红领巾真好》“叽”和“喳”这两个形声字时,它们的字形容易记,我就从声音上去引导学生编儿歌体会汉字的韵律美。我说:“叽,几只小鸡叽叽叽;喳,一群小鸟喳喳喳。”学生接着还联想到其他拟声词:“一群蜜蜂嗡嗡嗡”,“一只小猫喵喵喵”等。接着,我让学生描述课文中情景“一群小鸟在林中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不但发展了语言,还体会到汉字的韵律美,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美。又如教学“蓬”字时,我们还可以和诗句联系起来,“蓬头稚子学垂纶”,“清水出芙蓉,上面结莲蓬,一只蜻蜓沾其上,清风吹来微微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识字教学的诗意美和韵律美。
三、观字联想,体会汉字的内涵美
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象形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以描摹实物形状为特点的文字。在进行一年级上册的“日、月、火”等象形字的教学时。我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先出示图片: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如一只小船,一堆熊熊燃烧的火……接着,我在边上画出这些物体的简笔画,让这些画面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这些画面更具体、形象、生动,令学生充分感受美。(图1)第二步,如在教“月”时,我把关于“月”的图片(简笔画)与篆文的“月”、楷书的“月”放在一起,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月”与生活中的月亮是一脉相通的,他们看着图中的那轮弯月,用手写着由月亮演变而来的“月”字,内心充满了发现新事物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可乘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描绘出农历初一的弯月,十五的圆月,月亮朦胧、秀美的形象。(图2)这样一来,抽象的“月”字逐渐被学生头脑中鲜明生动的“月”所取代,“月”字的审美意味越来越深,而且学生今后只要一想到月亮的外形,就很容易联想“月”字的写法,这就达到了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比强制性的让学生机械记忆“月”的字形,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巢”字时,让学生观察后描述这个字形像什么?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巢’的上部分‘巛’就像在一棵果树上有三只小鸟宝宝正张着嘴在等妈妈喂食。它们住的地方就叫‘巢’。”这样,根据儿童知觉不精确和形象记忆占优势的特点抓住字形特点加上适当的想象,帮助学生识记。这样的教学,不仅趣味性和形象性相结合,同时寓美于学。充分挖掘了象形字的美,让每一个学生美在其中,乐在其间。再复杂的字也很容易就被学生记住了。字的造字特点诱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汉字的本身含义。
四、比较、示范,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作为非拼音文字,其字形结构端庄、方正、匀称、稳健,十分秀美。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这些方块字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的搭配以及整个字的合理布局。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除了掌握用笔的技能、技巧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具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老师通过示范书写,使学生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根据汉字的间架结构,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领悟以下几种书写原则:平正、匀称、让就、协调、变化。
平正,也就是常说的“横平竖直”,是字体结构的基本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字的重心。如教学“平”、“王”“山”等字时,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个字中间的一竖,那是重心所在。学生可体会到这类字的“方正”之美匀称,是指笔画疏密、大小、肥瘦、长短,布置得当,给人以匀称感。例如指导写“羽、双”两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左右对称的匀称美。
让就,是指字体结构的安排,当字体的左右、上下、大小、高低不相称时,为使各个部分结合妥当,有让有就,有呼有应。比如指导写“林”字时,它是由两个“木”组成,左旁的“木”字的“捺”就变成了“点”,(木—林)这体现了“收左让右”的和谐美。在指导写“领”字时,也可引导学生观察“令”字做偏旁时第二笔“捺”变为“点”(令—领)也正是体现了“收左让右”的和谐美;
变化,指汉字结字时,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又要因字制宜,随处灵活变化。比如“森”字,一字中有三捺,其字则不美。所以,最后一个“木”字为捺其余的皆写成点。这就体现了汉字的变化美。
就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中注意到不同的字不同对待,因字而异,顺其自然,悟其规律。每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特点,语文教学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识字之中,利用汉字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识字,感悟汉字的光彩,使其焕发美感,并恰当地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反映出它们自身形式美和个性美。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产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和愿望。
参考文献
[1]淳于怀春《汉字形体演变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
[2]徐诚意《书法十讲》,中国和平出版社
教学中,如何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让小学生爱上汉字,喜欢学习母语呢?这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尤其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受美。
一、营造情景,享受汉字的情趣美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新课导入时,我就以一阵小鸟动听的叫声引入新课,接着,再把学生带进课文优美的插图中。请学生把听见的,看见的说一说。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这样创设识字教学的情境美,不仅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地中学习、掌握更多的生字,而且能体会到课文呈现出来的语言美,以便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及陶冶自身美的情操。
二、巧编儿歌,感受汉字的韵律美
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小故事。
教学“蹦”字时,我引导学生编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来到山上,‘蹦’要用脚的,所以是足字旁。”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话啊!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26课《红领巾真好》“叽”和“喳”这两个形声字时,它们的字形容易记,我就从声音上去引导学生编儿歌体会汉字的韵律美。我说:“叽,几只小鸡叽叽叽;喳,一群小鸟喳喳喳。”学生接着还联想到其他拟声词:“一群蜜蜂嗡嗡嗡”,“一只小猫喵喵喵”等。接着,我让学生描述课文中情景“一群小鸟在林中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不但发展了语言,还体会到汉字的韵律美,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美。又如教学“蓬”字时,我们还可以和诗句联系起来,“蓬头稚子学垂纶”,“清水出芙蓉,上面结莲蓬,一只蜻蜓沾其上,清风吹来微微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识字教学的诗意美和韵律美。
三、观字联想,体会汉字的内涵美
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象形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以描摹实物形状为特点的文字。在进行一年级上册的“日、月、火”等象形字的教学时。我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先出示图片: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如一只小船,一堆熊熊燃烧的火……接着,我在边上画出这些物体的简笔画,让这些画面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这些画面更具体、形象、生动,令学生充分感受美。(图1)第二步,如在教“月”时,我把关于“月”的图片(简笔画)与篆文的“月”、楷书的“月”放在一起,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汉字的“月”与生活中的月亮是一脉相通的,他们看着图中的那轮弯月,用手写着由月亮演变而来的“月”字,内心充满了发现新事物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可乘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描绘出农历初一的弯月,十五的圆月,月亮朦胧、秀美的形象。(图2)这样一来,抽象的“月”字逐渐被学生头脑中鲜明生动的“月”所取代,“月”字的审美意味越来越深,而且学生今后只要一想到月亮的外形,就很容易联想“月”字的写法,这就达到了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比强制性的让学生机械记忆“月”的字形,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巢”字时,让学生观察后描述这个字形像什么?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巢’的上部分‘巛’就像在一棵果树上有三只小鸟宝宝正张着嘴在等妈妈喂食。它们住的地方就叫‘巢’。”这样,根据儿童知觉不精确和形象记忆占优势的特点抓住字形特点加上适当的想象,帮助学生识记。这样的教学,不仅趣味性和形象性相结合,同时寓美于学。充分挖掘了象形字的美,让每一个学生美在其中,乐在其间。再复杂的字也很容易就被学生记住了。字的造字特点诱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汉字的本身含义。
四、比较、示范,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汉字作为非拼音文字,其字形结构端庄、方正、匀称、稳健,十分秀美。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这些方块字的时候,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的搭配以及整个字的合理布局。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除了掌握用笔的技能、技巧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具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老师通过示范书写,使学生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根据汉字的间架结构,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领悟以下几种书写原则:平正、匀称、让就、协调、变化。
平正,也就是常说的“横平竖直”,是字体结构的基本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字的重心。如教学“平”、“王”“山”等字时,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个字中间的一竖,那是重心所在。学生可体会到这类字的“方正”之美匀称,是指笔画疏密、大小、肥瘦、长短,布置得当,给人以匀称感。例如指导写“羽、双”两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左右对称的匀称美。
让就,是指字体结构的安排,当字体的左右、上下、大小、高低不相称时,为使各个部分结合妥当,有让有就,有呼有应。比如指导写“林”字时,它是由两个“木”组成,左旁的“木”字的“捺”就变成了“点”,(木—林)这体现了“收左让右”的和谐美。在指导写“领”字时,也可引导学生观察“令”字做偏旁时第二笔“捺”变为“点”(令—领)也正是体现了“收左让右”的和谐美;
变化,指汉字结字时,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又要因字制宜,随处灵活变化。比如“森”字,一字中有三捺,其字则不美。所以,最后一个“木”字为捺其余的皆写成点。这就体现了汉字的变化美。
就这样,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中注意到不同的字不同对待,因字而异,顺其自然,悟其规律。每个汉字都有其自身特点,语文教学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识字之中,利用汉字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识字,感悟汉字的光彩,使其焕发美感,并恰当地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反映出它们自身形式美和个性美。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产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和愿望。
参考文献
[1]淳于怀春《汉字形体演变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
[2]徐诚意《书法十讲》,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