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伟大工程的新起点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glankeji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不仅全面地、系统地、精准地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和人民的关切,而且也从理论建构、战略判断、价值敷陈、历史时序、实践路径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观点、中国方案。
  十九大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新起点,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迎来一个“新时代”、中国步入人类文明中心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十九大报告不仅全面地、系统地、精准地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和人民的关切,而且也从理论建构、战略判断、价值敷陈、历史时序、实践路径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观点、中国方案。既是一个理论丰富、方略清晰、路径明确的报告,也是一个给人以期望、信心、动力的报告。中国从此进入一个创造历史、開创新时代的全面进步、平衡和充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进入一个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时段。
  “新矛盾”开启新征程
  改革开放初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正确性的判断,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政策发展和制度变革空间,推动了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和实现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中国走向富裕;同样,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提出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将对我们形成新的发展方略和重大改革政策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必将在未来30年推动中国从富裕走向富强,使我国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性强国。
  如果说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了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局面,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那么,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议程也必须发生改变,我们的发展方略、政策选择、改革重点就要注重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再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
  随着国家整体富裕和发展程度的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会发生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这既体现在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上,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上。社会健康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安全、社会治理的水平,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要求我们在改革的“下半场”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三农”问题、城镇化问题、中西部地区发展问题,阶层固化问题、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等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议题,也需要从微观层面直面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精准扶贫、就业、住房、食品安全、人格权、教育与医疗均等化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课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潜力,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价值宗旨,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人人幸福安康、社会安全和谐、国家繁荣富强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目标。
  “新思想”开创新时代
  面对“新矛盾”,开创“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正确指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基本的愿望和需求的基础上,在高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方略的指导下,用“十四个坚持”系统地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全面提出了实现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为解决“新矛盾”、开创“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南,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
  “十四个坚持”的提出,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即治国理政和处理对外关系的总方针,为解决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面临的社会“新矛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概括起来讲,我认为这一基于“新矛盾”基础上的“新思想”,从“平衡”和“充分”发展的角度来看,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治国理政、解决“新矛盾”、实现“平衡”和“充分”发展的基础。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要求来看,党的领导始终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工程的新起点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领导地位;同样,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也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保持党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能力。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治国理政、解决“新矛盾”、实现“平衡”和“充分”发展的核心。我们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指“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国家谋富强”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逐步富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人格权”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愈来愈强烈,对基本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的追求,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期望值愈来愈高。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面对“新矛盾”,必须大力推进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推进“五位一体”的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补齐发展的短板,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信仰,维护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再次,坚持“依法治国”是新时代治国理政、解决“新矛盾”、实现“平衡”和“充分”发展的保障。任何“现代性国家”的一个最根本特征就是“法治国家”。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体安全、稳定和秩序,实现“公正”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是根本保障。   最后,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推进大国外交、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目标。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政治报告,这既标志着在人类文明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强的状况下,在世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倒退、恐怖主义流行、地缘政治竞争激烈、资本主义走向平庸的时代境况下,我们给出了人类文明一个“确定性未来”的中国思考,也标志著新时代中国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出发,重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实现和平发展的全球治理战略的成熟,这不仅对我国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指针,而且为“后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格局重构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历史并没有“终结”。
  “新战略”绘制新蓝图
  十九大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交汇点”上的一次会议,因此十九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着眼于当前,又放眼未来的一个报告,既要回答“决胜实现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问题,也要回答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从经济层面讲,我国的GDP总量将达到15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超过1.2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届时,我国基本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这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从此进入面对“新矛盾”、迈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开创新未来的“中国时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未来30年“两步走”的战略构想,为我们绘制了发展的新蓝图和改革的新路径,是指导我们迈向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到2035年的第一个15年,我们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35亿美元,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处于现在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人口占比将达到70%左右,居民收入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同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现代化”。可以说,社会发展或“社会现代化”是改革“下半场”的中心任务,与“经济现代化”相比,难度更大,复杂性更强。这就是说,面对“新矛盾”“下半场”改革重点是着力于“社会结构改革”,改革的成败决定着能否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这就意味着我国12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或超过12年;意味着医疗保健体系基本建成,人均寿命进一步提高;意味着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得到根本提升;意味着城市社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意味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意味着基尼系数处于0.4以下,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基本实现,“公正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2035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的实现,再用15年时间的努力,到2050年左右就会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把中国建成一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彻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
  总之,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新路径,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根本遵循。
其他文献
通过"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联合研究大厦"方案创作,阐述了对横跨城市干道的两高校联合建筑设计的特别思考及对老校园规划秩序再梳理的思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如何尽快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分析存在困境的原因之所在,力
在“垃圾围城”压力之下,明确生活垃圾分类要求、落实各相关主体责任是当务之急。  “用一个塑料袋装好,拿到楼下扔进小区的垃圾桶里。然后,垃圾就与我再没有什么关系。”纪录片《垃圾围城》导演王久良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而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想法。  尽管我国鼓励和试行垃圾分类多年,但收效甚微。今年3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全国46个城市实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认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是积极的,这是我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节点,备受瞩目。而谈判之外的声音也令人振奋,低碳转型已启程。大会期间,本刊记者就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等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  这位经历多次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