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山河巨变,60年社会改观。有一件事情仿佛例外,中国人重人情这一传统好像没有什么改变。然而,按照辩证法,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变的,60年社会变迁下的人情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如果说文化是社会的上层,那么人情则是社会的基础。从变迁这一角度看,社会是最易变化的,文化次之,最难变化的是人情。因为人情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最基本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不受制度和文化的左右。
尽管如此,当人们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有时也会经历“文化震撼”的体验。这是因为感情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是文化与文化不一样的。这里的人情变迁既包括由于社会文化变迁而导致的表达形式的变迁,又包括其表达内容的变迁。
人情辨析
人情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共同探讨的话题。5000年前,中国孟子与荀子关于性善与性恶的争论开启了人性善恶之争的先河。现代心理学把这一古老主题淡化为本能与养育(nature vs nurture)之间的争论,把人性善恶问题归结于一个养育实践问题。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人情和国家、社会情操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认为,有什么样的个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社会情操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种观点被称作政治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形式,这是古希腊思想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纂图互注礼记》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关于性和情的关系,《周易详解》说:“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化天下,莫不皆有所感。非以心感,以性感,性以情感。情,天下万物之常理也。”这就是说,性和情密不可分,性是情之本,情是性之表。从情之表现,可以发现性之本质。
人情分为亲情、乡情、爱情、友情和建立在各种人际-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形形色色的情感。友情是社会的黏合剂,是它把社会构筑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人情分为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当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相冲突的时候,个人情感应该无条件地服从民族大义与国家利益,情之取舍是检验小善与大善的试金石。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许多先进的仁义志士、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做的,为了天下穷苦百姓得解放和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情感和宝贵生命。
人情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当遭遇紧急情况或外部压力增大时,人情会发生异乎寻常的变化。关于群体反压效应的机制原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条是明摆着的:压力愈大,情谊愈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98抗洪、08战冰和抗震中,中国人的人情得到了超越和升华:由个人的亲情、恋情、乡情、友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
人情,说到底,是人性的表现。人情的变化,反映着人性在善、恶,敛、张、收、放取向上的变化。总的说来,传统社会,人性质朴向善、含蓄内敛,因此在人情表现上往往质朴无华、率性而为;现代社会,人性贪婪向恶、张扬外放,因此在人情表现上常常矫揉造作、文饰伪装。
人情,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关系亲密,人情味浓;关系疏远,人情淡漠。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世俗化的过程,是人际关系疏远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情淡漠化是必然的。正如现代必然要取代传统一样,交易法则必然要战胜人情法则。物极必反,当物的法则取得统治地位后,人的法则必然要强势上升。
人情,一般是指对人事的领悟和掌控的本领,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那些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世人一般称呼其为“书呆子”。这里的“人情”,似乎多少带有一些贬义,而那些浑身正义、原则性强的人往往被世人议论为缺乏“人情”。
我们所讨论的“人情”,似乎是具有一些积极动能的褒义词,至少是让人留恋的中性词汇。像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普遍产生的怀旧情感或思乡情绪,则是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积极的伤感情绪。它像是陈年老酒,储存愈久,味道愈醇。
人情变迁
人情变迁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伴随物,建国60年的人情变迁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人情正常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第二、人情乖戾阶段(1966年文革爆发至1976年文革结束),第三、人情异化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十六大召开),第四、人情复归阶段(2002年十六大召开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7年,虽然有“反右派”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的干扰,但总的来看,尚属于人情正常发展的阶段。正常发展的标志,是人与人之间基本上保持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关系。向秀丽、雷锋等英雄人物辈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动人凯歌在神州大地唱响。
文革十年,造反成风,社会关系与上下级关系普遍受到冲击,是人情乖戾的阶段。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乾坤颠倒、 纲常混乱、四维衰微、五伦败坏的时代,是人情味匮乏的时代。谁具有人情味,就会受到批斗。正常人所具有的人情,被所谓“阶级感情”、“路线感情”所取代。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国从神圣社会转向世俗社会。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成为衡量社会成功的唯一标准的风气,在他们眼里,社会不再是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以人为本、以财为末,而是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以利为本、以义为末,以财为本、以人为末。人情关系完全异化为金钱关系,人变成了只认金钱的经济动物。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开始了向人情复归的阶段。向人情的复归即向人性的复归,即向人的本质复归。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社会情操的形成是人情复归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有一个优点,就是危机时抱团,患难现真情。在1998抗洪中,我们见识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在08年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中,我们又一次体验了中华民族的真情流露。这种情感冲破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界线,回到了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族缘”上,“我们同是炎黄子孙”是最富有感召力的话语。
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于炎黄子孙,骨肉分离了半个多世纪,是该团聚的时候了。胡锦涛同志最近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愿。这种民族情感超出了政治的分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努力为台湾同胞拓展生存的国际空间。这种真情呼唤,感天动地,是中国走向和平统一的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义的民族,不仅表现在对国内事务的处理上,而且表现在对国际事务的担当上。对于公正国际秩序的渴望和全球变暖问题的忧虑,中国人民一点也不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少。在处理关乎人类生存安全的全球问题时,中国人民总是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原则进行颇具人情味的处理。这是导致中国国际威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时代是新人文主义时代,是人性第二次解放的伟大时代。这次人性解放比第一次人性解放更伟大、更深刻。因为它挑战的对象是“官本位”和“物本位”,比第一次从“神本位”中解放出来更加困难、更加艰巨。惟其困难和艰巨,才值得认真去做,才凸显其伟大意义。
美国新人文主义者埃莫森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前者建立航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金钱拜物教在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要把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实现人性的真正复归,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人情政治
实现人性的复归,就必须排除人情政治的干扰。所谓“人情政治”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建立在特殊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时人称家族政治,古人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第二、是指建立在人情物化表现基础上的政治,所谓“时人交往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是也。
无论是第一层意义上的人情政治,还是第二层意义上的人情政治,都是贪污之蔽薮,腐败之源泉。公职人员一旦陷入人情政治,就会置正义原则于不顾,把公权变成私权,公共权力就会变成某些人作奸犯科、谋取私利的工具。人情政治是与廉政建设水火不相容的,能否过好人情关,是党和人民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验。
作为领导干部,要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做惠民之事,常思贪欲之害,常有律己之为,这是防止公权变成私权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反腐倡廉的关键。社会控制贵在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从源头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拒腐防变要从平常日用、人情世故做起,平常日用中彰修养,人情世故中显原则。
人情政治并不完全是贬义词。中国古代先圣,都是重视人情的。《纂图互注礼记》说:“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老子对于人情提倡无为而治,他说:“绝圣弃智,民利万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情如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关键在于架舟之人如何因势利导,化逆为顺。中国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土壤,人情变迁是文化变迁的基础,文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中国政治家要治国安邦,必须要承认中国人情社会的现实,礼从俗,使从宜,稳打稳扎,步步为营,逐步实现自己的社会治理目标。■
如果说文化是社会的上层,那么人情则是社会的基础。从变迁这一角度看,社会是最易变化的,文化次之,最难变化的是人情。因为人情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最基本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不受制度和文化的左右。
尽管如此,当人们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有时也会经历“文化震撼”的体验。这是因为感情表达的内容和方式是文化与文化不一样的。这里的人情变迁既包括由于社会文化变迁而导致的表达形式的变迁,又包括其表达内容的变迁。
人情辨析
人情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共同探讨的话题。5000年前,中国孟子与荀子关于性善与性恶的争论开启了人性善恶之争的先河。现代心理学把这一古老主题淡化为本能与养育(nature vs nurture)之间的争论,把人性善恶问题归结于一个养育实践问题。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人情和国家、社会情操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认为,有什么样的个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社会情操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种观点被称作政治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形式,这是古希腊思想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纂图互注礼记》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关于性和情的关系,《周易详解》说:“天地之生万物,圣人之化天下,莫不皆有所感。非以心感,以性感,性以情感。情,天下万物之常理也。”这就是说,性和情密不可分,性是情之本,情是性之表。从情之表现,可以发现性之本质。
人情分为亲情、乡情、爱情、友情和建立在各种人际-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形形色色的情感。友情是社会的黏合剂,是它把社会构筑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人情分为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当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相冲突的时候,个人情感应该无条件地服从民族大义与国家利益,情之取舍是检验小善与大善的试金石。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许多先进的仁义志士、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做的,为了天下穷苦百姓得解放和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情感和宝贵生命。
人情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表现。当遭遇紧急情况或外部压力增大时,人情会发生异乎寻常的变化。关于群体反压效应的机制原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条是明摆着的:压力愈大,情谊愈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98抗洪、08战冰和抗震中,中国人的人情得到了超越和升华:由个人的亲情、恋情、乡情、友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
人情,说到底,是人性的表现。人情的变化,反映着人性在善、恶,敛、张、收、放取向上的变化。总的说来,传统社会,人性质朴向善、含蓄内敛,因此在人情表现上往往质朴无华、率性而为;现代社会,人性贪婪向恶、张扬外放,因此在人情表现上常常矫揉造作、文饰伪装。
人情,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关系亲密,人情味浓;关系疏远,人情淡漠。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世俗化的过程,是人际关系疏远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情淡漠化是必然的。正如现代必然要取代传统一样,交易法则必然要战胜人情法则。物极必反,当物的法则取得统治地位后,人的法则必然要强势上升。
人情,一般是指对人事的领悟和掌控的本领,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那些不懂人情世故的人,世人一般称呼其为“书呆子”。这里的“人情”,似乎多少带有一些贬义,而那些浑身正义、原则性强的人往往被世人议论为缺乏“人情”。
我们所讨论的“人情”,似乎是具有一些积极动能的褒义词,至少是让人留恋的中性词汇。像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普遍产生的怀旧情感或思乡情绪,则是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积极的伤感情绪。它像是陈年老酒,储存愈久,味道愈醇。
人情变迁
人情变迁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伴随物,建国60年的人情变迁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人情正常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第二、人情乖戾阶段(1966年文革爆发至1976年文革结束),第三、人情异化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2年十六大召开),第四、人情复归阶段(2002年十六大召开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7年,虽然有“反右派”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的干扰,但总的来看,尚属于人情正常发展的阶段。正常发展的标志,是人与人之间基本上保持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关系。向秀丽、雷锋等英雄人物辈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动人凯歌在神州大地唱响。
文革十年,造反成风,社会关系与上下级关系普遍受到冲击,是人情乖戾的阶段。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乾坤颠倒、 纲常混乱、四维衰微、五伦败坏的时代,是人情味匮乏的时代。谁具有人情味,就会受到批斗。正常人所具有的人情,被所谓“阶级感情”、“路线感情”所取代。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国从神圣社会转向世俗社会。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成为衡量社会成功的唯一标准的风气,在他们眼里,社会不再是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以人为本、以财为末,而是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以利为本、以义为末,以财为本、以人为末。人情关系完全异化为金钱关系,人变成了只认金钱的经济动物。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开始了向人情复归的阶段。向人情的复归即向人性的复归,即向人的本质复归。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社会情操的形成是人情复归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有一个优点,就是危机时抱团,患难现真情。在1998抗洪中,我们见识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精神,在08年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中,我们又一次体验了中华民族的真情流露。这种情感冲破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界线,回到了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族缘”上,“我们同是炎黄子孙”是最富有感召力的话语。
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于炎黄子孙,骨肉分离了半个多世纪,是该团聚的时候了。胡锦涛同志最近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愿。这种民族情感超出了政治的分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努力为台湾同胞拓展生存的国际空间。这种真情呼唤,感天动地,是中国走向和平统一的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义的民族,不仅表现在对国内事务的处理上,而且表现在对国际事务的担当上。对于公正国际秩序的渴望和全球变暖问题的忧虑,中国人民一点也不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少。在处理关乎人类生存安全的全球问题时,中国人民总是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原则进行颇具人情味的处理。这是导致中国国际威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时代是新人文主义时代,是人性第二次解放的伟大时代。这次人性解放比第一次人性解放更伟大、更深刻。因为它挑战的对象是“官本位”和“物本位”,比第一次从“神本位”中解放出来更加困难、更加艰巨。惟其困难和艰巨,才值得认真去做,才凸显其伟大意义。
美国新人文主义者埃莫森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前者建立航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金钱拜物教在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要把人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实现人性的真正复归,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人情政治
实现人性的复归,就必须排除人情政治的干扰。所谓“人情政治”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建立在特殊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时人称家族政治,古人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第二、是指建立在人情物化表现基础上的政治,所谓“时人交往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是也。
无论是第一层意义上的人情政治,还是第二层意义上的人情政治,都是贪污之蔽薮,腐败之源泉。公职人员一旦陷入人情政治,就会置正义原则于不顾,把公权变成私权,公共权力就会变成某些人作奸犯科、谋取私利的工具。人情政治是与廉政建设水火不相容的,能否过好人情关,是党和人民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验。
作为领导干部,要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做惠民之事,常思贪欲之害,常有律己之为,这是防止公权变成私权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反腐倡廉的关键。社会控制贵在自律,只有自律,才能从源头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拒腐防变要从平常日用、人情世故做起,平常日用中彰修养,人情世故中显原则。
人情政治并不完全是贬义词。中国古代先圣,都是重视人情的。《纂图互注礼记》说:“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老子对于人情提倡无为而治,他说:“绝圣弃智,民利万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情如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关键在于架舟之人如何因势利导,化逆为顺。中国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土壤,人情变迁是文化变迁的基础,文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中国政治家要治国安邦,必须要承认中国人情社会的现实,礼从俗,使从宜,稳打稳扎,步步为营,逐步实现自己的社会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