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女神”归来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64740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提琴“女神”又要来了!作为2016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中的重头戏,这场由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带来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早已吸引了不少乐迷的目光。目前,该场音乐会的票务工作业已进入收尾阶段,而在乐迷津津乐道的背后,显示出的则是这位“女神”在古典音乐界强大的号召力。
  “女神”的过往
  作为当代最具个性、最有魅力、最受喜爱的小提琴家之一,完美兼顾“性感与古典”的穆特早已为广大乐迷所熟知。
  1963年,穆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州的莱茵菲登。她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三岁便在琉森音乐节作为独奏家进行演出,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年后,她又在萨尔茨堡与“音乐教父”赫伯特·冯·卡拉扬一同在圣灵降临节音乐会上合作演出。这位“教父”对穆特极为青睐,不仅称她为“自青年梅纽因之后最杰出的小提琴天才”,更成为了她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导师,帮助她在其后的音乐道路上实现了常人可遇而不可求的音乐梦幻之旅。据穆特本人回忆,她第一次拉给卡拉扬听时的曲目包括巴赫的《恰空舞曲》及莫扎特的几首作品,这直接促成了她在发行第一张唱片时再次获得了与卡拉扬及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机会。这张处女作之后也在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中获得了“三星”评鉴。


索菲·穆特演奏间隙

  自此之后,穆特成为了一名在欧洲乐坛极其活跃的演奏家,频繁地与知名乐团及指挥家合作,并广泛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在欧洲以外,1980年,穆特首次赴美与纽约爱乐乐团及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合作演出。1988年,她再次远赴北美,举办了一系列个人独奏音乐会,足迹遍布美国与加拿大的多个城市,其中包括了一场极为精彩的卡内基音乐大厅处女秀。此后,穆特进一步将自己的提琴艺术带到世界各地,而其性感与严谨并存的外表与精湛技艺则征服了各地乐迷,迅速建立起数量庞大的穆特粉丝群。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上升,穆特不仅保持着高密度的演出,还应知名唱片公司之邀录制了一系列的唱片等。在这些唱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穆特在1998年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集》、在纪念莫扎特诞辰二百五十周年时录制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集与奏鸣曲集》以及2010年录制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集》。这几套曲集不仅是穆特成熟期的代表之作,亦是某种意义上当代德国音乐表演风格的缩影,体现出穆特个人及其身后文化背景的独特审美意蕴。
  在传统古典音乐曲目以外,穆特十分热衷于宣传当代新作。虽然她的精神导师卡拉扬的志趣并不在此,但她却坚定地认为“当代音乐非常美好,是对古典音乐世界的新的补充”。时至今日,穆特已首演了二十四部新作。作曲家塞巴斯蒂安·库瑞尔(Sebastian Currier)、索非亚·古拜杜丽娜、卢托斯拉夫斯基、潘德雷茨基、安德列·普列文和沃尔夫冈·里姆(Wolfgang Rihm)等都曾为她谱曲。她也积极投身于录制新作,试图通过自身的理解与诠释,为这些新作留下必要的音响资料。
  为了使有才能的青年艺术家得到更好的成长,穆特积极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创立专门为其提供帮助的基金会。1987年,穆特建立了鲁道夫·埃贝勒基金会,旨在为欧洲的青年弦乐演奏家提供支持。1997年,基金会迁到了慕尼黑,和“穆特之友”基金会一起为世界范围内年轻、有才华的音乐家提供帮助。我国小提琴家陆威就曾受到穆特及其基金会的慷慨帮助,现今,他已在德国德意志交响乐团中担任首席,是从穆特基金会中走出的佼佼者。
  除此之外,穆特还广泛参与和公益慈善相关的社会活动,定期举办公益音乐会。2007年,她为罗马尼亚欧拉特地区的一个“少女之家”义演。2008年,她在旧金山举行的独奏音乐会中将其所得用于对抗艾滋病的慈善活动。基于穆特在古典音乐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杰出贡献,她获得了诸多音乐奖项,亦被授予了诸多荣誉,其中包括1994年、1999年及2005年的格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2000年的格莱美“最佳室内乐演奏奖”、2003年的赫伯特·冯·卡拉扬音乐奖、2008年的门德尔松奖等。
  女神访沪纪录
  自2006年首次访沪后,穆特本次来访将是她第五次到上海献演。
  2006年,穆特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沪上乐迷带来了五首莫扎特的经典之作。在这次首访中,沪上乐迷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了身着亮色抹胸燕尾裙出场的穆特,其飘逸的金发和流畅的动作,无不显现着“女神”的气场和风范。这次首访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位坐在前排的乐迷无法按捺住心中对“女神”的喜爱,在演出进行到最后一曲时,拿出了带有闪光装置的拍摄工具不断进行拍摄,而穆特则当即选择了暂停演奏来回应这种对艺术家不甚礼貌的行为。事后,这个小插曲引发了乐迷对于中西方音乐欣赏传统的广泛讨论,虽然最终结论不得而知,但对于参与探讨的乐迷来说,却都无形中加强了观演的礼仪意识。
  2008年,穆特再次访问上海,在上海大剧院和德国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一同为乐迷带来了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的多首跨世纪作品。穆特一直偏爱与小型室内乐团合作演出协奏曲,而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则刚好能够满足这一条件。1999年,穆特曾与该乐团录制了维瓦尔第的《四季》,该唱片获得了阿玛迪乌斯音乐奖和“金色和谐奖”。2008年,穆特与该团再次合作录制了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上海是2008年穆特亚洲巡演的首站,穆特及乐团为乐迷们带来的正是这两首巴洛克时期的经典佳作。而在之后的加演中,穆特及乐团特别演奏了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将它献给了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
  2010年,穆特与她的老搭档、钢琴家兰伯特·奥基茨(Lambert Orkis)又一次登上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这一年,穆特刚和奥基茨一同录制了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集。对于已在艺术成熟期的穆特来说,经历过人间世事的年龄正好适合重新审视勃拉姆斯这样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作品。因而,这场音乐会不出意料地成为了一场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的专场音乐会。它不仅是对艺术家的一种考验,更是对台下听众的一种考验。
  2013年,穆特第四次访问上海。这次陪同她的是她在2011年创立的穆特名家弦乐团,其成员全部由安妮-索菲·穆特基金会比赛的历届获奖者组成。这场演出从一首新作《风铃》开始,并以低音提琴与小提琴的奇妙对话作为发展动力。而在下半场,穆特再次与乐团奏响了维瓦尔第的《四季》。



  女神献演曲目
  在此次音乐会中,穆特将与老搭档奥基茨为沪上乐迷带来四首风格迥异的作品。
  音乐会将以库瑞尔为小提琴及钢琴所作的《齿轮》作为开场。库瑞尔是美国当代知名作曲家,曾在1992年获得了极富荣誉的古根海姆奖,并在1994年获得了罗马奖。1999年到2007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作曲教授,穆特2013年造访上海时亦曾邀请他为其创作音乐会的开场曲《风铃》。
  在《齿轮》之后,穆特安排了莫扎特的经典作品:《A大调第三十五号小提琴奏鸣曲》(K.526)。这首作品既是莫扎特最后一部小提琴奏鸣曲,也是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丰富而强烈的感情远远超出宫廷艺术的典雅和朴实无华的青春精神这些范畴。
  在下半场中,穆特安排了一首难得听到的小提琴奏鸣曲——雷斯庇基的《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P.110)作为开始。雷斯庇基是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罗马三部曲”,其中尤以《罗马的松树》上演率最高。这次献演的《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共由三个乐章组成。目前,这首作品已有郑京和及卡普松录制的版本。
  最后一首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这首作品创作于1863年,是圣-桑专门为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而作的一首佳作。穆特亦曾在2016年柏林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中演奏此曲。让我们拭目以待,静候小提琴“女神”的归来!
其他文献
筝,中国民族乐器,因其“铮铮然也”的优美音色受到人们的喜欢,也因其悠久的历史常被在前面冠以“古”字,而为“古筝”。  古筝近十多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学习者人数的迅增、大批优秀作品与演奏家的出现、乐器制作的兴起使它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鲜为人知一跃成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最热门的民族乐器之一,并继续着燎原之势。  创作是推动古筝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按照目前演奏的曲目,古筝的音乐作品可以划分为传统作品与创作
期刊
1892年夏天,德彪西在一家书店里偶然发现一本新书,那便是他“梦想中的诗篇”《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这本书的作者、比利时象征主义戏剧家莫里斯·梅德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早年曾当过律师,后来在巴黎参加过象征派文学运动,1889年发表诗集《温室》和第一个剧本《玛莱娜公主》,受到法国评论界的重视。梅特林克的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
期刊
这位八零后音乐家与许多成长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天之骄子一样,也在附中毕业后选择了远渡重洋,在美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琴艺。但与许多自视甚高的青年音乐家不同,胡盛华踏实努力,面对挫折和失败,有着一般人不具有的韧性和执着。他也是先成家后立业的典范,在国外熬过无数艰辛的岁月,面对如今令众多年轻音乐人艳羡的成功,他总是笑着说,一切都归功于对他不离不弃的太太。  我想,胡盛华就是所谓的“笨拙地努力着的人”吧。因
期刊
序言  《冬日彩虹》,冬日彩虹?  初见这个名字,已是神往心驰;一听这个作品,引动神思遐想。  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正值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之后、立冬之前。那寒意渐浓雨丝纷飞的三个夜晚,“上海民族乐团与E.宋歌音乐现场”,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连续演出三场。我专程前往聆赏10月29日第二场,想象中音乐应达及渐入佳境高潮将临的理想状态。  第一次落座于音乐厅西侧空间偏小的演艺厅,但见观众
期刊
英国音乐的发展尽管不像德奥那般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大师,但也有一些伟大的音乐家闪耀着熠熠光芒,亨利·普塞尔便是其中一位。作为真正翻开英国歌剧史第一页的作曲家,普塞尔凭借其高超的作曲技法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创作的戏剧作品复兴了英国本民族传统的音乐,使之成为英国巴洛克音乐的精华。因此,十八世纪的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给普塞尔冠以“我们英国的俄尔普斯”(俄尔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天才)或“音乐领域的莎
期刊
我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专职作曲工作,迄今已有三十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我创作过不少动画电影配乐和主题曲,本以为只是做了点微小的工作,准备就这样踏踏实实地退休了,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当年一帮主创人员忽然成了大家的“噩梦”。  以前朋友介绍我,会说“这是上海美影厂的作曲”,近些年变成“这是《邋遢大王》的作曲”,有人听闻会表示出惊吓,然后告诉我,这片子有点恐怖,自己儿时曾受过父母“
期刊
第一次听到佐兰·杜科奇(Zoran Dukic)的名字是在2009年,那年他在杭州及上海演出,我从一位向来挑剔的前辈口中听说,现在大部分的演奏者都在过分地追求完美,已经好多年不曾有令他感动的现场演出了,佐兰的演奏是令他难忘的。从此以后,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在网上,佐兰的视频不多,而且重复性很高,即便听了他的CD,也只是觉得“不错”“很棒的演奏”而已。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是目前旅居北京的西班
期刊
“敦煌杯”系列民族器乐比赛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发起并设立,各专业学会、民管会主办或支持,国家级各专业音乐团体、著名音乐院校的知名作曲家和演奏家等担任评委,旨在传播和发扬中国的民乐文化,并为民乐爱好者提供一个才艺展示和梦想起航的舞台。“敦煌杯”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以二胡、琵琶、古筝为主,自2010年首届二胡比赛以来,凭借其公平公正、高标准、高规格以及高参与度,受到了专业人士和参赛选手的认可和好评,并被数家
期刊
双簧管与大管同为双簧乐器,它们是管乐大家族中的两个“兄弟”,国际上常把这两件乐器放在一起,共同举办音乐节、音乐周、音乐研讨会等,还成立了国际双簧协会。我国近年来与世界频繁接轨,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双簧学会。这个学会成立仅四年之久,已经举办了两届四川双簧艺术周。2016年6月,这个国际性的双簧艺术周再次在成都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双簧管、大管专家以及
期刊
2016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北德广播爱乐乐团与大名鼎鼎的钢琴家安德拉什·席夫来向我们展现贝多芬的音乐。从2016年10月14日至21日,除了上海,该团还将在天津、北京、哈尔滨和苏州演出。  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创建于1950年,有着六十六年的历史。乐团位于德国汉诺威,以擅长演奏多元化音乐风格的作品且水准一流而闻名。它既是一个演奏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乐团,也是当代顶级的跨界交响乐团;更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