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不清在哪一部书里见过一句关于英国诗人Keats的话,大意是说谛视一个佳句像谛视一个爱人似的。这句话很有意思,不过一个佳句往往比一个爱人更可以使人留恋。一个爱人的好处总难免有一日使你感到“山穷水尽”,一个佳句的意蕴却永远新鲜,永远带有几分不可捉摸的神秘性。谁不懂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谁能说,“我看透这两句诗的佳妙了,它在这一点,在那一点,此外便别无所有”?
  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廿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
  这两句诗的佳妙究竟何在呢?我在拙著《谈美》里曾这样说过: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比如李太白的《长相思》收尾两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钱起的《湘灵鼓瑟》收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温飞卿的《菩萨蛮》前阕“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秦少游的《踏莎行》前阕“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里所引的字句所传出的意象都是物景,而这些诗词全体原来都是着重人事。我们仔细玩味这些诗词时,并不觉得人事之中猛然插入物景为不伦不类,反而覺得它们天生成地联络在一起,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就由于它们在情感上是谐和的。单拿“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来说,曲终人杳虽然与江上峰青不相干,但是这两个意象都可以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所以它们可以调和,如果只说“曲终人不见”而无“江上数峰青”,或是说“江上数峰青”而无“曲终人不见”,意味便索然了。
  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倒塌去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另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种风味似之。不仅如此,人和曲果真消逝了么;这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没有惊动山灵?它没有传出江上青峰的妩媚和严肃?它没有深深地印在这妩媚和严肃里面?反正青山和湘灵的瑟声已发生这么一回的因缘,青山永在,瑟声和鼓瑟的人也就永在了。
  写到这里,猛然想起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独刈女》。凑巧得很,这首诗的第二节末二行也把音乐和山水凑在一起,传到那顶远顶远的希伯里第司打破那群岛中的海面的沉寂。华兹华斯在游苏格兰西北高原,听到一个孤独的割麦的女郎在唱歌,就做了这首诗。希伯里第司群岛在苏格兰西北海中,离那位女郎唱歌的地方还有很远的路。华兹华斯要传出那歌声的清脆和曼长,于是描写它在很远很远的海面所引起的回声。这两行诗作一气读,而且里面的字大半是开口的长音,读时一定很慢很清脆,恰好借字音来传出那歌声的曼长清脆的意味。我们读这句诗时,印象和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很相似,都仿佛见到消逝者到底还是永恒。
  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以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是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作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形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藉、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江上这几排青山和它们所托根的大地不是一切生灵的慈母么?在人的原始意识中大地和慈母是一样亲切的。“来自灰尘,归于灰尘”也还是一种不朽。到了最后,人散了,曲终了,我们还可以寄怀于江上那几排青山,在它们所显示的永恒生命之流里安息。
  (李文摘自安徽教育出版社《宗白华全集》)
其他文献
季羡林96岁,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每日清晨四时起,坐在床上拿只放大镜,用钢笔写“比较文学史”。手边一本书也没有,不用查资料,“写了一辈子,我就是干这一行的”。  医生不让他下地行走,骨髓炎,据说是跟十几年前一件事有关。  那年他78岁,要去开会,发现被锁在家里,1.8米的高度,他比划一下自己1.72米的身高,就跳下去了。后来检查骨裂了。  同去的女孩说“哎呀”。  他带点儿炫耀的自嘲:“有点儿冒进
山谷底端的临时火葬场,是一个仅开垦了灌木和草丛、掘起浅层土的简易火葬场。在那里,我和弟弟正用木片翻弄着散发出油脂和灰烬臭味的柔软表土。山谷已被日暮的雾气完全覆盖,那雾气清凉得仿若林中涌出的地下水一般。我们居住的小村庄,坐落在斜向山谷的山腰上。村落四周包围了一圈石头铺设的道路,葡萄色的光芒正倾泻其间。我伸了伸一直弯着的腰,无力的哈欠令口腔最大限度地膨胀开来。弟弟也站起身,在打了一个小哈欠后,冲我微笑
近现代·孙文(孙中山)   孙文(1866-1925年),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中山,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在北京病逝,生前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孙中山先生并不是以书法家著名,但其书法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结体紧密
如果孔子可以穿越到后世,他会选择哪个时代?  在孔子的时代,他能想象出来的最佳政治秩序无非就是西周式的封建制,你当然也可以说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统一”,虽然分封了上百诸侯,但总归有一个“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周天子。孔子在那个时代所有的政治不满可能都来自周天子地位的沦落,以及诸侯在领土与礼制上的种种僭越。  如果孔子可以穿越到之后的任何时代,他最喜欢的应该不是秦汉唐宋这样的大一统帝国,没听说过也就罢了
编绘/张帆
期刊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认识到了语文学科教学不应该单纯地去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而应该从基础知识讲解传授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综合素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讲,通过教材课后习题的练习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有效掌握;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口头表达的技巧,实现高年级学生语文口头交际能力的
給女兒拍这样天马行空的照片
【摘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首先要从课堂的导入开始。笔者作为一线的中学语文老师深刻地了解到,想要给学生呈现一堂好的语文课,语文课堂导入极其重要。通过掌握多种课堂导入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课堂导入艺术效果。  【关键词】课堂导入艺术;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
【摘要】本文基于支架式教学应用意义,探索支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支架效应;为学生  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探索,强化学习体验;及时拆除引导支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支架式教学深化。  【关键词】支架式;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语文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教学设计都要紧扣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当当!”  记得好些年前一天晚上,我正在家做物理作业,有人敲门,听着像用脚尖轻轻踢的,还故意嗽嗓子。  开门一看,果然是我爸,手里提两捆东西,肩上背个包,一头汗,正冲我笑。  “把这也拿屋里去。”他用下巴指指地上,敢情还有俩编织袋。  “您,怎么来的?”  “正好吴工来这边办事,搭个便车。”他把两捆塑料膜包裹的书本儿轻轻放在地上,摘下背包,刚要往沙发上搁,犹豫了下,转身放我床上了。  “好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