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外职业理论的发展和引入,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的理论和建设体系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的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则是重点关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反馈机制,更适用于当前社会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一、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兴起。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伦特(Lent)、布朗(Brown)和哈克特(Hackett)在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模型。
该理论提出,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个人目标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其中,自我效能是通过特定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四种渠道获取与修正的,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某种行为并完成其预期目标的能力。该理论整合了其他理论的共性职业要素,强调“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模型,即职业兴趣模型:个人的职业兴趣由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共同决定,兴趣又可以反作用形成动态的反馈环路;职业选择模型:职业兴趣影响职业目标的设定,进而激发职业行动实现目标,其中,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职业目标和职业行为;工作绩效模型:个人的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以及目标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工作绩效,工作绩效也会反馈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分析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可以强化个体在培养某种专长或技能中形成特定目标并取得成功信念。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中,班杜拉选取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作为自我效能的前因变量。许多国内学者也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
(一)个体因素:
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論中,个体对于环境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具有较大差异性。其中包括:个体的归因风格,既受先天的个性等因素也有个人经历与经验的影响,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将原因归结为个人不可控的因素。消极的个体归因风格会限制机遇与经验的获得,从而导致自身能力与技能水平不能充分发挥。个体监控偏好,即个体通过监控自身行为从而对行为表现的进一步修正。
(二)环境因素
SCCT理论中,环境因素影响着个体职业目标的形成和职业行为。社会支持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社会实际给予的支持和个人主观领悟到的支持。国内外学者将个体领悟社会支持作为影响自我效应自变量之一的有力的理论支撑。Cheng和Chan(2004)等国内外学者经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收到个人的性别、年级的影响而且与主观幸福感、孤独感、自信程度等均有关。Flum(2000)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为个体的安全感提供需要。
三、就业与创业自我效能的干预性研究
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过程中, 高校的教育干预者应把评估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作指导目标之一,利用影响自我效能的内外因素设计综合教育方案,为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工作思路。
(一)关注自我认知调节作用的影响
自我效能产生于直接经验以及对相应职业信息的搜集。引导学生回顾过往的成功经历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对待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在自身工作经历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发挥替代性经验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课余实践与实习机会,也可以通过参观、榜样树立、开办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对就业和创业案例进行间接经验的传播和普及。
(二)关注职业心理调节作用的影响
要注意利用情绪状态作为调节变量在就业与创业干预中建立积极状态与成功经验的联系,或通过调节个体归因的方式改变消极状态与失败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的结果,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指导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加强挫折教育。
四、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一)构建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的目标体系
根据SCCT理论,高校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应该构建三个子目标体系:一是长期发展性目标:立足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发掘并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树立适当挑战的职业目标,增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动力和成功的信念;二是调适性目标,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要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调节和辅导, 使他们能够正视并摆脱消极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应对和利用偶然性因素,树立能力增长观,通过自身努力找寻自信和职业目标。
(二)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和经历是决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能力、价值观和创业教育是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内容的关键。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知识包括对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本领,也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非专业领域的社会知识。
(三)丰富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实施途径
就业与创业自我效能的干预有赖于高校提供的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教育指导途径。首先,高校应该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系列,既要将理论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专业性的测评、咨询技术和方法, 以及个别和团体辅导的方式, 針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其树立职业目标、培育自我效能并唤醒主动体验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Lent,R.W.,Brown,S.D.,&Hacket,G..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r and academic interest,choice,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45:79-122.
【关键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一、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兴起。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伦特(Lent)、布朗(Brown)和哈克特(Hackett)在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模型。
该理论提出,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个人目标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其中,自我效能是通过特定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四种渠道获取与修正的,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某种行为并完成其预期目标的能力。该理论整合了其他理论的共性职业要素,强调“个人-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子模型,即职业兴趣模型:个人的职业兴趣由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共同决定,兴趣又可以反作用形成动态的反馈环路;职业选择模型:职业兴趣影响职业目标的设定,进而激发职业行动实现目标,其中,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职业目标和职业行为;工作绩效模型:个人的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以及目标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工作绩效,工作绩效也会反馈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分析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可以强化个体在培养某种专长或技能中形成特定目标并取得成功信念。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中,班杜拉选取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作为自我效能的前因变量。许多国内学者也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
(一)个体因素:
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論中,个体对于环境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具有较大差异性。其中包括:个体的归因风格,既受先天的个性等因素也有个人经历与经验的影响,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将原因归结为个人不可控的因素。消极的个体归因风格会限制机遇与经验的获得,从而导致自身能力与技能水平不能充分发挥。个体监控偏好,即个体通过监控自身行为从而对行为表现的进一步修正。
(二)环境因素
SCCT理论中,环境因素影响着个体职业目标的形成和职业行为。社会支持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社会实际给予的支持和个人主观领悟到的支持。国内外学者将个体领悟社会支持作为影响自我效应自变量之一的有力的理论支撑。Cheng和Chan(2004)等国内外学者经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收到个人的性别、年级的影响而且与主观幸福感、孤独感、自信程度等均有关。Flum(2000)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为个体的安全感提供需要。
三、就业与创业自我效能的干预性研究
在就业与创业指导过程中, 高校的教育干预者应把评估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作指导目标之一,利用影响自我效能的内外因素设计综合教育方案,为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工作思路。
(一)关注自我认知调节作用的影响
自我效能产生于直接经验以及对相应职业信息的搜集。引导学生回顾过往的成功经历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对待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在自身工作经历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发挥替代性经验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课余实践与实习机会,也可以通过参观、榜样树立、开办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对就业和创业案例进行间接经验的传播和普及。
(二)关注职业心理调节作用的影响
要注意利用情绪状态作为调节变量在就业与创业干预中建立积极状态与成功经验的联系,或通过调节个体归因的方式改变消极状态与失败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的结果,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指导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加强挫折教育。
四、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一)构建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的目标体系
根据SCCT理论,高校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应该构建三个子目标体系:一是长期发展性目标:立足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发掘并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树立适当挑战的职业目标,增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动力和成功的信念;二是调适性目标,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要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调节和辅导, 使他们能够正视并摆脱消极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应对和利用偶然性因素,树立能力增长观,通过自身努力找寻自信和职业目标。
(二)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和经历是决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能力、价值观和创业教育是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内容的关键。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知识包括对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本领,也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非专业领域的社会知识。
(三)丰富就业与创业指导的实施途径
就业与创业自我效能的干预有赖于高校提供的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教育指导途径。首先,高校应该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系列,既要将理论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专业性的测评、咨询技术和方法, 以及个别和团体辅导的方式, 針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其树立职业目标、培育自我效能并唤醒主动体验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Lent,R.W.,Brown,S.D.,&Hacket,G..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r and academic interest,choice,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45:7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