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可以不排他吗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ng1987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的排他性到底是天性使然还是社会建构?人们看到雄性动物为争夺一个雌性斗得你死我活,自然而然想到爱的排他性是天性使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男女关系中也充满了妒忌、独占欲与情杀,难道这还不能证明爱的天性是排他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证据表明,爱可以不是排他的。其中最主要的证据来自被称为多边恋的一种新社会潮流,也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在西方国家,实行多边恋的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协会,出版了自己的刊物书籍,他们所形成的亲密关系是在三人或更多的人之间,一种新的家庭婚姻组合方式。他们的存在向爱的排他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他们的存在证明,爱的排他性并不是人的天性,而是社会的建构,是社会为了子女养育、为了财产继承、为了养老等功能而建构起来的一种伦理道德,一种思维方式。天长日久,人们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于是不能再想象不排他的爱情,不排他的关系。
  即使在中国,在我们身边,其实也有许多不排他的个案。我认识三位老工人,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半辈子,其中两位是原配夫妻,后来有一位壮年男工,媳妇在乡下,感情也不好,他就加入了这对夫妻组合,跟妻子感情不错,丈夫也默认他们的关系,三人住在一起。在西北地区,这种情况以民间习俗的形式存在,叫做“拉帮套”:一位贫穷的娶不起媳妇的男子加入一对夫妇的家庭,帮助干活,与丈夫分享妻子的感情。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男女关系的独占性、嫉妒心也并不是像我们的文化中那么强烈的。最近看到舞蹈家杨丽萍的一个采访,她讲到自己民族男女关系中就没有那么强的嫉妒心,她对她的一些女友为了丈夫外遇(也许包括男人为女人外遇)哭天抢地寻死觅活感到很惊讶。在短短的一个访谈中,她说了三次觉得他们“特别可笑”。按照她们民族的习俗(走婚),女人喜欢好几个男人或者男人喜欢好几个女人,或者一阵儿喜欢这个人,一阵儿喜欢那个人,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寻死觅活才显得“可笑”。由此可见,我们以为是天性使然的排他性不过是社会习俗建构起来的,是当初为某些社会功能而建构起来的,一旦不需要这些社会功能了,就没有理由非如此不可,至少谈不上是“人的天性”。
  在西方的多边恋人群中,当事人大多数情况都是单独的个人,没有养育孩子的责任(或者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财产方面达成双方多方的同意(多数情况都不会涉及财产),于是一对一的关系没有了绝对的必要性,爱情也就没有了绝对的排他性。
  在谈到多边恋时,有一个区分绝对重要,那就是它同男权一夫多妻制的区分。这是中国的国粹,一夫多妻或妻妾成群,旧式离婚中的“七出之条”中甚至还有妒忌一条,让原配夫人不得妒忌小老婆,妻妾之间不得互相嫉妒,否则要遭到“休弃”。和多边恋一样,它倒是也讲究不妒忌,但是它是要求女方单方面的不妒忌,是男女双重标准的不妒忌,欺负女人,暗含着男尊女卑的逻辑,讨厌之极。多边恋是男女相同标准的不妒忌,是对爱情的排他性的挑战。其关系或则两男一女,或则两女一男,或则两男两女,所有当事人的关系都是平等、自由和独立的,这岂是一夫多妻制可与比拟的?又岂是后者可以企及的?
  李银河:著名学者,作家,中国首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其他文献
我从2002年开始阅读安妮宝贝的作品,她的作品给了我崭新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安妮的文字清净、淡定、美至诡异,她本人一直在行走、行走、行走,在自由的漂泊中寻找爱、幻觉和宿命,有对生死的澄澈觉悟。世事无常,情缘如风,安妮似乎从不相信人间有真的爱情存在,更不认可天长地久、天荒地老。她的有关爱的文字,字字忧伤挣扎,给人以一种尖锐哑默的绝望,她的狂野孤独无声地将人淹没。   生活中的安妮,极其低调。作为
期刊
一、  按照她的计划,徐然喝了她加了安定片的橙汁,起码在两小时候后才能醒来。两小时,足够她从容地离开。  她已经有过两次失败的逃跑经历。每一次都被徐然捉住,他抓住她的手说,不许再想逃跑,不许离开我。不许……  西叶的手被他的手紧紧握着,疼痛从手间蔓延到心间。她知道她还是会逃离的。  这是第三次。  二、  他们是在一个攀岩的发烧友论坛上认识的。徐然是版主,而她还是小虾米辈,经常提出一些别人不屑于回
期刊
合上书时,已是凌晨4点,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到晨光破晓,而我却再无丝毫睡意,依然沉浸在精彩的故事里,沉浸在自己的岛中。  无疑,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情节,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的三个女人,伊莲妮,玛丽娅和安娜,三个女人在与麻风病的纠缠中,命运因此沉浮,除却疾病的残酷,更多的体会到温暖和美好,这也正是作者的超脱所在。   岛,是斯皮纳龙格岛;病,是麻
期刊
第一眼看到黄新华,我的脑海中就迸出一个名字——卡尔·克洛黛尔,闻名于世的女艺术家,罗丹曾经深爱的女人。“一副绝代佳人的前额,一双清秀美丽的深蓝色眼睛……身披美丽和天才交织成的灿烂光芒,带着那种经常出现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残酷的巨大力量。”这是克洛黛尔的弟弟对姐姐的描述。我没有见过克洛黛尔,但直觉告诉我,她们是相像的,也许是气质相像吧。站在北京大学校门口的黄新华宛若画中人:头发在脑后盘成一个芭蕾舞发
期刊
这是一个“不能爱”的故事。这是铭刻我心的影片。这是经年之后我再见到的美丽面庞。喜欢它,最初是因为凯特温斯莱特,因为当年《泰坦尼克号》不能割舍的情怀。可是,当影片的前五十分钟里,一直用各种直白的镜头来展现Hanna与Michael之间的交往,因为裸露的身体几乎贯穿了他们的每一次见面,这不禁让我怀疑导演是否刻意营造这种效果,多少有点哗众取宠之嫌。随着情节的进展,我渐渐融入了剧情,也开始理解导演的用心。
期刊
1969年春天,我离家远行。   在我的行装中,有10袋特大号的牙膏、5公斤糖果和一大箱书。糖果后来在亚热带的草舍中迅速融化,引来大群的蚂蚁。我把糖果放进杯子,冲进开水,我知道这涉嫌杀生,可我的健康需要继续喝这糖水。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有大批城市青少年在多数不自愿又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以军事动员的方式被送到偏远的乡村。   对于这场运动,说痛苦、说悲壮、说忧伤、说升华的都有,没有定论。牵扯的
期刊
小桃自从生完孩子后,就一直在家当全职太太,家里赚钱的人少了,花钱的人多了,经济压力自然也就大了,一向大手大脚的小桃开始琢磨居家过日子的门道。小桃先仔细研究了一下家里的财政情况:先生月入8000元,家庭生活费每月需要1800元,孩子奶粉每月1800元,房子按揭每月2000元,水电煤气物管1000元,电话费300元,杂支1000元,算下来,家里每月都捉襟见肘,最可怕的是没有安全感,万一先生失业或者遇到
期刊
他和都市里的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谣言缤纷的花花世界里,但他并不浮躁,他也会沉下来审视自己的生命,他也并不消极,他认真的面对每一份工作并且不分昼夜的努力付出。   他可以跳得很高,也可以沉得很低。他为自己的理想要求一个“完美的句号”,他为这个句号每天都在追求着,从15岁到35岁,一晃就是20年。    青苹果乐园里尽情摇摆  我们永远无法忘记,那个留着蘑菇头的青涩男孩,天真无邪的眼睛里充满童话般的美
期刊
我憎恨把水不当回事的人,他们让我愤怒,让我浮想联翩。   1997年前后,是我人生中最干渴的一段时期,那两年,天不落雨,日复一日蒸腾。在我的故乡,我的沿着安河迁徙的亲人们遭罪了。地下水源不见了,井干了。人们担桶拿盆,拖儿带女,踉踉跄跄奔到南坡下的沟里找水源。那是他们的福地,几百年来,有了祸事、匪事,他们总是依靠秦岭化险为夷。那道大梁不但是中国的龙骨,也是他们的主心骨。在历史上,中国人每一次走不下去
期刊
写字楼里,男洗手间一般在较外的位置,靠近电梯间。女洗手间则靠里些。比男洗手间的位置更为突出的,是里面的一排小便池。它们与门相对,有挡板,屏风一般。小解时能看见走廊里人来人往。但有挡板也就从容多了。   但小解者绝不与外面的人对望,而是神情茫然地望着墙上的广告和并不喷饭的笑话。因此,在洗手间里的人大多一脸木然,似乎在以无声抗议如此混杂的气味。即便是要好的朋友。也默默无语,这已经不是默契可以形容的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