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学生,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因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优等生和学困生。作为教师,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作为教师,帮助学困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后进不是学生不想进步,只是进步比别人要慢一点。
1 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教师的一言一行要起到表率作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你谈心,当学生切实感到教师能够理解他,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的时候。学生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苦恼、忧伤、困惑以及对父母都不愿启齿的话,告诉老师,求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学生,才能够做到因人施教,取得教育的成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学困生他也有先进的地方,他的身上也有闪光点。
2 倾注教师的爱心,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1968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他充分说明了师爱的作用。教师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所进步。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教师“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得不到师爱的孩子,往往会自卑自贱,情绪消沉,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影响他们对美好未来的积极追求。我们常常听到这类语言,如“你这个大笨蛋”,你真是“朽木不可雕”,甚至于个别老师还能说出“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铅笔”等等。老师为什么不正面教育这个孩子,为什么不用‘捡’字呢?这些话在学困生的心里往往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极大的伤害了这些孩子。于是当学困生受到某种伤害时,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光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短;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
3 集体帮助,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学困生生活在班集体当中,他们必须同班集体共同进步。作为教师,要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1、积极同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进步。我班一名女学生父母在天津打工,她和弟弟在家。从几次考试成绩观察很不稳定,经过了解她看到别家的孩子有人关心而她甚至在开家长会都没人来。我及时同她的父母联系,告诉家长孩子很有前途,也正值青春期很需要人关心、管理。在我几次劝说下,她母亲才从天津回来,看到自己的孩子因无人管理后的生活情况,这位母亲哭了,决心留在家中照料孩子。家长在家后她的成绩从全班40名提升到20名,一次比一次好,最后进入全年级前10名,中考考入重点中学。2、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在班上成立“手拉手”小组。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学困生同桌,提醒、督促学困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3、争当“学习标兵”、 “进步标兵 ”“文明学生”。在集体中弘扬正气,树立先进。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活动,讲故事比赛,猜谜语,歌咏比赛,乒乓球赛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
4 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学困生只不过是进步的稍微慢了一点,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进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进步速度比别人慢了,掉队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我班一名学生是少数民族,父亲又是当地干部。学生个性张扬,经常打架。他住在学校附近,天天迟到。原来的老师非常头痛,学校商议将他转到我班。我首先了解了他本人的思想动态,他这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父亲很忙,母亲成天打麻将, 成天没人管.昔日很多老师顾及情面,放松了对他要求。我向家长通报了这种现象,当时这位学生的母亲自己感到难堪,认为自己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并提出好好配合老师。随后我又对这名学生提出要求。并让他当我班的纪律委员。我对他说“我相信你能把工作做好。”刚开始他也偶尔管不住自己。我不断地勉励,他后来就改掉了往常的坏习惯。很多老师惊讶,你用了什么法子。我说“就是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宽严相济。”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对学困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抱着满腔的工作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只有一条,那就是奉献我们的爱心。
1 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教师的一言一行要起到表率作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与你谈心,当学生切实感到教师能够理解他,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的时候。学生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苦恼、忧伤、困惑以及对父母都不愿启齿的话,告诉老师,求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学生,才能够做到因人施教,取得教育的成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学困生他也有先进的地方,他的身上也有闪光点。
2 倾注教师的爱心,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1968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他充分说明了师爱的作用。教师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所进步。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教师“应该充满着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得不到师爱的孩子,往往会自卑自贱,情绪消沉,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影响他们对美好未来的积极追求。我们常常听到这类语言,如“你这个大笨蛋”,你真是“朽木不可雕”,甚至于个别老师还能说出“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铅笔”等等。老师为什么不正面教育这个孩子,为什么不用‘捡’字呢?这些话在学困生的心里往往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极大的伤害了这些孩子。于是当学困生受到某种伤害时,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光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短;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
3 集体帮助,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学困生生活在班集体当中,他们必须同班集体共同进步。作为教师,要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1、积极同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进步。我班一名女学生父母在天津打工,她和弟弟在家。从几次考试成绩观察很不稳定,经过了解她看到别家的孩子有人关心而她甚至在开家长会都没人来。我及时同她的父母联系,告诉家长孩子很有前途,也正值青春期很需要人关心、管理。在我几次劝说下,她母亲才从天津回来,看到自己的孩子因无人管理后的生活情况,这位母亲哭了,决心留在家中照料孩子。家长在家后她的成绩从全班40名提升到20名,一次比一次好,最后进入全年级前10名,中考考入重点中学。2、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在班上成立“手拉手”小组。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学困生同桌,提醒、督促学困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3、争当“学习标兵”、 “进步标兵 ”“文明学生”。在集体中弘扬正气,树立先进。4、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活动,讲故事比赛,猜谜语,歌咏比赛,乒乓球赛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
4 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学困生只不过是进步的稍微慢了一点,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进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进步速度比别人慢了,掉队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我班一名学生是少数民族,父亲又是当地干部。学生个性张扬,经常打架。他住在学校附近,天天迟到。原来的老师非常头痛,学校商议将他转到我班。我首先了解了他本人的思想动态,他这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父亲很忙,母亲成天打麻将, 成天没人管.昔日很多老师顾及情面,放松了对他要求。我向家长通报了这种现象,当时这位学生的母亲自己感到难堪,认为自己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并提出好好配合老师。随后我又对这名学生提出要求。并让他当我班的纪律委员。我对他说“我相信你能把工作做好。”刚开始他也偶尔管不住自己。我不断地勉励,他后来就改掉了往常的坏习惯。很多老师惊讶,你用了什么法子。我说“就是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宽严相济。”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对学困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抱着满腔的工作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只有一条,那就是奉献我们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