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纳撕“湖怪”
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新疆阿尔泰西部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喀纳斯湖是著名的“变色湖”,湖面的颜色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喀纳斯湖有三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强劲的山谷大风吹着落入湖中的枯木逆水上漂,在湖中堆聚而成的;二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奇景——云海佛光;三是近年来盛传的喀纳斯“湖怪”,据说曾有庞然大物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吃了。
其实,在我国有“湖怪”传说的不止喀纳斯湖一个,长白山的天池,神农架的长潭,青藏高原的青海湖,西藏申扎县的文部湖也都曾出现过“湖怪”。那么,喀纳斯湖中的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袁国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喀纳斯湖怪”,多次进入喀纳斯进行环境生态考察,探究“喀纳斯湖怪”的秘密。1985年7月23日,他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出现在喀纳斯湖中的“怪物”,发现最宽有一米多的鱼头浮现在水面,巨大的圆形鱼眼十分清晰,大嘴呼吸时形成的水波一圈圈向外扩张放大。鱼体呈红褐色,鱼尾都没人深水中,露出一点脊背。它们移动缓慢,清晰可见。他不仅拍了照,还录了像,并向新华社发了消息:“估计6-9米长的鱼约有10-20条,3-6米的鱼约有30-40条,最大的一条鱼在10米以上,重量2-3吨”。
大红鱼
袁国映认为,根据他目击到的形态和特征判断,这些巨大鱼只能是哲罗鲑。因为喀纳斯湖中已知的其他七种鱼类都长不到l米以上。而早在50年代,就有人曾在该湖捕到过重达50千克的哲罗鲑。这种鱼头部平扁,且有许多黑圆斑,鱼体背部呈深褐色,老了则褐色发红。成年鱼在繁殖季节体色也均发红,故被当地人叫做“大红鱼”。
袁国映认为,喀纳斯湖中最大的大红鱼估计身长15米以上,远远超出了鱼类专家公认的最大长度,所以称它们为“湖怪”也未尝不可。到目前为止,人们曾在内陆淡水中捕到过9米长的鲟鱼;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捕到过2.1米长的哲罗鲑。这样看来。喀纳斯湖中的巨型大红鱼可称为“世界淡水鱼之王”了。中国科学院的刘东生院士为此语重心长地指出:“这种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希望喀纳斯湖的巨型大红鱼,不要像野生普氏野马和新疆虎一样在自然界令人遗憾地消失!”
尼斯湖水怪
说到“湖怪”,在咱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最耳熟能详的,自然是“尼斯湖水怪”了。最初的目击者是爱尔兰神职人员圣哥伦布,他到苏格兰旅游时目睹尼斯湖有怪物袭击游客,情急之下大喝了一声,怪物马上掉头潜落水底。从此,“尼斯湖水怪”一传就传了1400多年。1933年,尼斯湖旁兴建公路,目击“水怪”的报告也随之显著上升,仅2000年就有12宗之多。有人甚至发表了哄动一时的照片为证,但结果却被证实是伪造的。
尼斯湖水深213米,连一幢四十二层高的大楼也可隐藏,自然可以成为庞然大物的藏身之地。不过,多年来科学家屡次使用声纳探测器大面积地测探尼斯湖,都没有发现“水怪”存在的任何证据。2003年夏天,英国广播公司动用了最先进的探测仪器。在一个八人后勤小组协助下,英国人莱德·史葛在尼斯湖中总共潜行了26英里,最后仍然无功而返,没有发现任何怪兽的踪迹。
地震与巨鳗
不久前,在尼斯湖的浅水处,发现了一具一亿五千万年前的蛇颈龙的骨架。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科学家称,这是尼斯湖首次出土此类骸骨。它证实这种蛇颈龙曾在该区栖息过,但这也不足以证明现今仍有这种恐龙在尼斯湖中生存。
尼斯湖究竟有没有“水怪”,这个争论还会持续下去。支持者一口咬定1987年的“深探行动”中。探测仪器曾经显示了深水处有大型物体在移动;而怀疑者则表示,那么大个儿的动物栖居湖底,没理由一丁点物证也找不到。
最近,有地质学家指出,尼斯湖根本没有“水怪”。所谓由“水怪”在湖面造成的“水花四溅”和“水流乱湍”,其实是由地震造成的。因为形状狭长,平均宽度只有1.6公里的尼斯湖正好位于一个地质断层之上,只要有轻微的地震,就会在湖面造成诸如水流乱湍和产生大水泡等效果。
而英科学家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尼斯湖水怪”可能是一条8~9米长,100多岁高龄,丧失了繁殖能力的巨鳗。通常,鳗鱼长到10岁左右就要游到佛罗里达沿岸海域繁衍后代,然后死亡。但南于某个因素对某种鳗鱼产生了影响,致使其丧失了繁衍能力,于是它们便不再前往大西洋,而留在尼斯湖继续生长,逐渐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庞大体积。他们相信,与关于尼斯湖水怪的其他说法相比,这是唯一有科学依据的解释。
地球上不可能存在“湖怪”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毅峰教授指出,按传闻中的描述,“湖怪”或“水怪”应该是指生活在湖泊地区不为人类所知的大型哺乳动物。事实上,很多河流和湖泊中确实生活着一些哺乳动物,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长江的白鳍豚、江豚和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环斑海豹等。但是,相对陆地而言,淡水水系中的大型哺乳动物种类是非常少的。
陈毅峰教授说,原本生活在海洋或陆地的哺乳动物进入湖泊,逐渐适应环境,并作为新物种繁衍至今,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新疆的喀纳斯湖和长白山天池的面积相对较小,且形成时间较短,根本不具备“湖怪”生存繁衍的客观条件。传说中的“湖怪”若隐若现行踪不定,因此它们在数量上应该极为稀少。按照生物学常识,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没有形成种群的动物是绝对不可能繁衍的。
这位曾经去过世界上很多湖泊进行实地考察的水生生物专家风趣地说,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也曾有过“湖怪”传闻,但参加联合考察的中俄科学家对此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当见惯了各种鱼类的贝加尔湖土著渔民,平生第一次在湖中见到环斑海豹时,会很自然地惊呼:“啊!上帝。我真的看到了可怕的怪物!”
“湖怪”为何越来越多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为何“湖怪”传闻越来越多?说白了,是科学、好奇心与商业利益三种因素在起作用。当科学压倒了商业利益,“湖怪”传闻就会下降;当商业利益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占据了上风,“湖怪”传闻就会飙升。此消彼长反反复复。
改革开放前,很少听说有什么“湖怪”,即使有,也会被人斥之为荒诞不经。后来,国门开了,人们开始听说“尼斯湖水怪”之类令人好奇的玩意儿。于是便想,咱们中国地大物博物种丰富,还有不少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难道那里就不会有咱们自己的“湖怪”?对于普通人来说,“湖怪”只是一个科学的未解之谜,但在有些人眼里,形形色色的“湖怪”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商业利益。
对于“喀纳斯湖怪”比较符合科学的解释,总会有人提出种种质疑;反正只要“湖怪”没有被抓住,你也拿不出“湖怪”不存在的实物证据。对于有人要组织探秘“湖怪”的活动,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总以经费缺乏为由,能拖则拖。为什么?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如果真的搞清楚了‘湖怪’是什么,喀纳斯湖就没有神秘性了,这对我们的旅游业没有什么好处。”
是的,每年5月至10月,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来到喀纳斯湖畔。除了争睹变色湖、云海佛光、枯木长堤、水下森林等奇景,一个最吸引人的去处就是喀纳斯湖西岸海拔2030米的观鱼亭。谁都希望能有足够好的运气在湖面上看见神秘的喀纳斯“湖怪”。谁又希望如此盛况会因为“湖怪”谜底揭晓而从此不再出现呢?中国如此,外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年英国政府中的高官也曾担心如果“尼斯湖水怪”被猎杀,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旅游业,以至于曾想专门制定一部保护“水怪”的法律。
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新疆阿尔泰西部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喀纳斯湖是著名的“变色湖”,湖面的颜色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改变。喀纳斯湖有三大奇观:一是千米枯木长堤。这是强劲的山谷大风吹着落入湖中的枯木逆水上漂,在湖中堆聚而成的;二是雨过天晴时才有的奇景——云海佛光;三是近年来盛传的喀纳斯“湖怪”,据说曾有庞然大物将在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吃了。
其实,在我国有“湖怪”传说的不止喀纳斯湖一个,长白山的天池,神农架的长潭,青藏高原的青海湖,西藏申扎县的文部湖也都曾出现过“湖怪”。那么,喀纳斯湖中的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袁国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喀纳斯湖怪”,多次进入喀纳斯进行环境生态考察,探究“喀纳斯湖怪”的秘密。1985年7月23日,他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出现在喀纳斯湖中的“怪物”,发现最宽有一米多的鱼头浮现在水面,巨大的圆形鱼眼十分清晰,大嘴呼吸时形成的水波一圈圈向外扩张放大。鱼体呈红褐色,鱼尾都没人深水中,露出一点脊背。它们移动缓慢,清晰可见。他不仅拍了照,还录了像,并向新华社发了消息:“估计6-9米长的鱼约有10-20条,3-6米的鱼约有30-40条,最大的一条鱼在10米以上,重量2-3吨”。
大红鱼
袁国映认为,根据他目击到的形态和特征判断,这些巨大鱼只能是哲罗鲑。因为喀纳斯湖中已知的其他七种鱼类都长不到l米以上。而早在50年代,就有人曾在该湖捕到过重达50千克的哲罗鲑。这种鱼头部平扁,且有许多黑圆斑,鱼体背部呈深褐色,老了则褐色发红。成年鱼在繁殖季节体色也均发红,故被当地人叫做“大红鱼”。
袁国映认为,喀纳斯湖中最大的大红鱼估计身长15米以上,远远超出了鱼类专家公认的最大长度,所以称它们为“湖怪”也未尝不可。到目前为止,人们曾在内陆淡水中捕到过9米长的鲟鱼;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捕到过2.1米长的哲罗鲑。这样看来。喀纳斯湖中的巨型大红鱼可称为“世界淡水鱼之王”了。中国科学院的刘东生院士为此语重心长地指出:“这种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希望喀纳斯湖的巨型大红鱼,不要像野生普氏野马和新疆虎一样在自然界令人遗憾地消失!”
尼斯湖水怪
说到“湖怪”,在咱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最耳熟能详的,自然是“尼斯湖水怪”了。最初的目击者是爱尔兰神职人员圣哥伦布,他到苏格兰旅游时目睹尼斯湖有怪物袭击游客,情急之下大喝了一声,怪物马上掉头潜落水底。从此,“尼斯湖水怪”一传就传了1400多年。1933年,尼斯湖旁兴建公路,目击“水怪”的报告也随之显著上升,仅2000年就有12宗之多。有人甚至发表了哄动一时的照片为证,但结果却被证实是伪造的。
尼斯湖水深213米,连一幢四十二层高的大楼也可隐藏,自然可以成为庞然大物的藏身之地。不过,多年来科学家屡次使用声纳探测器大面积地测探尼斯湖,都没有发现“水怪”存在的任何证据。2003年夏天,英国广播公司动用了最先进的探测仪器。在一个八人后勤小组协助下,英国人莱德·史葛在尼斯湖中总共潜行了26英里,最后仍然无功而返,没有发现任何怪兽的踪迹。
地震与巨鳗
不久前,在尼斯湖的浅水处,发现了一具一亿五千万年前的蛇颈龙的骨架。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科学家称,这是尼斯湖首次出土此类骸骨。它证实这种蛇颈龙曾在该区栖息过,但这也不足以证明现今仍有这种恐龙在尼斯湖中生存。
尼斯湖究竟有没有“水怪”,这个争论还会持续下去。支持者一口咬定1987年的“深探行动”中。探测仪器曾经显示了深水处有大型物体在移动;而怀疑者则表示,那么大个儿的动物栖居湖底,没理由一丁点物证也找不到。
最近,有地质学家指出,尼斯湖根本没有“水怪”。所谓由“水怪”在湖面造成的“水花四溅”和“水流乱湍”,其实是由地震造成的。因为形状狭长,平均宽度只有1.6公里的尼斯湖正好位于一个地质断层之上,只要有轻微的地震,就会在湖面造成诸如水流乱湍和产生大水泡等效果。
而英科学家最近发表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尼斯湖水怪”可能是一条8~9米长,100多岁高龄,丧失了繁殖能力的巨鳗。通常,鳗鱼长到10岁左右就要游到佛罗里达沿岸海域繁衍后代,然后死亡。但南于某个因素对某种鳗鱼产生了影响,致使其丧失了繁衍能力,于是它们便不再前往大西洋,而留在尼斯湖继续生长,逐渐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庞大体积。他们相信,与关于尼斯湖水怪的其他说法相比,这是唯一有科学依据的解释。
地球上不可能存在“湖怪”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毅峰教授指出,按传闻中的描述,“湖怪”或“水怪”应该是指生活在湖泊地区不为人类所知的大型哺乳动物。事实上,很多河流和湖泊中确实生活着一些哺乳动物,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长江的白鳍豚、江豚和俄罗斯贝加尔湖的环斑海豹等。但是,相对陆地而言,淡水水系中的大型哺乳动物种类是非常少的。
陈毅峰教授说,原本生活在海洋或陆地的哺乳动物进入湖泊,逐渐适应环境,并作为新物种繁衍至今,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新疆的喀纳斯湖和长白山天池的面积相对较小,且形成时间较短,根本不具备“湖怪”生存繁衍的客观条件。传说中的“湖怪”若隐若现行踪不定,因此它们在数量上应该极为稀少。按照生物学常识,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没有形成种群的动物是绝对不可能繁衍的。
这位曾经去过世界上很多湖泊进行实地考察的水生生物专家风趣地说,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也曾有过“湖怪”传闻,但参加联合考察的中俄科学家对此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当见惯了各种鱼类的贝加尔湖土著渔民,平生第一次在湖中见到环斑海豹时,会很自然地惊呼:“啊!上帝。我真的看到了可怕的怪物!”
“湖怪”为何越来越多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为何“湖怪”传闻越来越多?说白了,是科学、好奇心与商业利益三种因素在起作用。当科学压倒了商业利益,“湖怪”传闻就会下降;当商业利益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占据了上风,“湖怪”传闻就会飙升。此消彼长反反复复。
改革开放前,很少听说有什么“湖怪”,即使有,也会被人斥之为荒诞不经。后来,国门开了,人们开始听说“尼斯湖水怪”之类令人好奇的玩意儿。于是便想,咱们中国地大物博物种丰富,还有不少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难道那里就不会有咱们自己的“湖怪”?对于普通人来说,“湖怪”只是一个科学的未解之谜,但在有些人眼里,形形色色的“湖怪”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商业利益。
对于“喀纳斯湖怪”比较符合科学的解释,总会有人提出种种质疑;反正只要“湖怪”没有被抓住,你也拿不出“湖怪”不存在的实物证据。对于有人要组织探秘“湖怪”的活动,喀纳斯环境与旅游管理局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总以经费缺乏为由,能拖则拖。为什么?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如果真的搞清楚了‘湖怪’是什么,喀纳斯湖就没有神秘性了,这对我们的旅游业没有什么好处。”
是的,每年5月至10月,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来到喀纳斯湖畔。除了争睹变色湖、云海佛光、枯木长堤、水下森林等奇景,一个最吸引人的去处就是喀纳斯湖西岸海拔2030米的观鱼亭。谁都希望能有足够好的运气在湖面上看见神秘的喀纳斯“湖怪”。谁又希望如此盛况会因为“湖怪”谜底揭晓而从此不再出现呢?中国如此,外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年英国政府中的高官也曾担心如果“尼斯湖水怪”被猎杀,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旅游业,以至于曾想专门制定一部保护“水怪”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