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吃透学生,广泛涉猎,才能上好课。历史课堂,不能材料堆积,不能为设计而设计,也不能过度奢华,更不能上成粗放式的练习课。只有不断提升历史教师自身的高度,才能彰显历史课堂的魅力和历史教师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历史;误区;知识;宽度;能力;高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7102
当今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笔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感触颇多。好的课大家都比较认同,其设计科学,构思新颖;有效地打破了原来的教材内容结构,对知识再度整合;图文资料选择新颖,用得恰当,视频资料选择精当,能很好再现历史;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思、思中悟,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從中笔者深刻地感悟到:知识决定宽度,能力提升高度。
优秀的课笔者不想说太多,下面仅就历史课堂教学的误区展开论述。
一、材料堆积,上成历史发布会
俗话说:“说有易,说无难。”这就是说我们要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泛谈。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要注意积累材料,特别是一些文字图片材料,还有学生比较喜欢的视频材料。只有在平时积累了大量有效的材料,我们上课才能有的放矢,不临阵磨枪。但是,我们也不能用大量的材料堆积,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这说明了知识决定宽度。
例如一名历史教师在上《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这一课时,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既有海量的图片,又有大量的文字材料,包括香港、澳门历史图文材料,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史料,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资料等等。大量的材料堆积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精选与组合,使得整个课堂成了材料堆积的历史发布会。缺少对海量材料的精炼与提升是历史课堂的大忌之一。其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做到心中有学生,也就是平实的课。
二、活动太多,上成了历史表演现场
有的历史教师没有深入解读课本知识,力求独辟蹊径,看似适应当今课改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中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只是他们没有注意到,一堂课应该是有意义的,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而不仅仅是图热闹。
例如在上《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活动,有对话,请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表现谈判对话的场景;有辩论,请学生分组辩论香港、澳门回归后到底是实行“一国两制”好还是实行“一国一制”好;有演唱,讲到香港、澳门回归时,教师先播放国歌,然后再请学生同唱国歌。我们暂且不评论这节课是否成功,笔者记得一位大师曾经说过:“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听了这节课精神压力好大。上课教师可能没有注意到,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国歌的播放一定要注意场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一定要贴切。课堂的互动活动是围绕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能把历史课堂变成历史表演现场。这节课的效果显而易见,授课教师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样其设计的课才能有高度。
三、为设计而设计的设计课
“读书先要除去杂念,才能熟得透彻,记得久远。”上课和读书一样。有些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的设计能力,花大量的时间在课的整体设计上,细节看似完美。然而一节好的历史课,它不仅仅是靠设计成功的,而是认真读透教材,读懂学生,再去打磨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给设计好的课,而教师在“演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学生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就进行实际操作,使得这堂课明显突显出设计者的痕迹。而上课教师只是照着“剧本”演下去。例如一名历史教师在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后任务:请学生课后写一份调查报告,主题是“你身边的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上只作了一个简单的布置,没有任何提示和方法指导。笔者认为既然作为一个必要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布置了,那么就应该认真做好。作为一个调查报告,可以告诉学生:从哪方面入手,怎样合作完成。例如可以提示:分小组来完成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分别是来自哪些地区?人口大约多少?男女比例如何?主要从事什么职业?经济收入怎样?等等。还可以确定调查报告的上交时间,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有哪些收获。这样既把调查报告完整地布置给学生,又能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同时也提高了作业完成的效果。这些方面有没有做好,都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低。
现在,有些历史教师,为了图方便,拿来别人的课件就上,也不进行加工,这样历史教学效果怎么会好呢?历史教师应该开阔视野,汲取和历史贴切的现象事例,配合历史教材,以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和活动。当今喧嚣闹市,物欲横流,使得人们致力于纸醉金迷,实用精神已经使人体会不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意义,反映在历史课堂上就表现为“为设计而设计”了。
四、过度奢华,上成了美文欣赏课
历史是厚重的,它囊括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是经验总结。我们应尽可能给学生展示主流思想(官方结论),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得到培养,历史素养得到提升。设计课的时候要注意该课的灵魂和精华,真正地打动学生的内心,而不是用华美的画面、美丽的辞藻和天籁之音来展示教师的自身优势,缺少深层次的构建。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授课老师用当下一个电视节目《朗读者》来贯穿整个课堂,但没有能够拓宽历史素材的来源,材料过于陈旧,也没有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人为本,只有学生广泛参与,才能形成师生心灵互动,课堂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虽然教师的能力能提升教学的高度,但缺少知识的宽度,再高也仅仅是一根竹竿,而不是参天大树。
五、习题太多,上成了粗放式的练习课
由于我们有些历史教师对上课存在畏惧心理,害怕自己在课堂上出现意外事件,害怕自己掌控课堂时出现问题;也有个别教师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设计了大量的习题,认为通过习题有利于自己更好地驾驭课堂。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时,设计习题有:从古至今,各民族演进过程是怎样的?古代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政策有哪些?近现代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应该是怎样的?请你为民族共同发展献计献策等等。题目形式多样,有选择、填空、填表,还有材料解析等等。但他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在课堂时间内自己设计的习题学生没有完成,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分配好,导致整个课堂变成一堂粗放式的习题课。该教师的知识宽度看似比较开阔,但没有处理好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发挥不好,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说明该教师的能力有待提升,这样的课怎么能说好呢?
纵观当今历史课堂教学,暴露出我们历史教师的诸多问题。诚然,历史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但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只要我们的知识宽度、能力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历史课就必然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内在的尊严就能显露出来。笔者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段话:“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使每个从事并愿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不断去学习、充实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仅以此语与诸位同行共勉。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历史;误区;知识;宽度;能力;高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7102
当今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笔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感触颇多。好的课大家都比较认同,其设计科学,构思新颖;有效地打破了原来的教材内容结构,对知识再度整合;图文资料选择新颖,用得恰当,视频资料选择精当,能很好再现历史;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思、思中悟,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從中笔者深刻地感悟到:知识决定宽度,能力提升高度。
优秀的课笔者不想说太多,下面仅就历史课堂教学的误区展开论述。
一、材料堆积,上成历史发布会
俗话说:“说有易,说无难。”这就是说我们要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泛谈。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要注意积累材料,特别是一些文字图片材料,还有学生比较喜欢的视频材料。只有在平时积累了大量有效的材料,我们上课才能有的放矢,不临阵磨枪。但是,我们也不能用大量的材料堆积,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这说明了知识决定宽度。
例如一名历史教师在上《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这一课时,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既有海量的图片,又有大量的文字材料,包括香港、澳门历史图文材料,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史料,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资料等等。大量的材料堆积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精选与组合,使得整个课堂成了材料堆积的历史发布会。缺少对海量材料的精炼与提升是历史课堂的大忌之一。其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做到心中有学生,也就是平实的课。
二、活动太多,上成了历史表演现场
有的历史教师没有深入解读课本知识,力求独辟蹊径,看似适应当今课改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中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只是他们没有注意到,一堂课应该是有意义的,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而不仅仅是图热闹。
例如在上《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活动,有对话,请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表现谈判对话的场景;有辩论,请学生分组辩论香港、澳门回归后到底是实行“一国两制”好还是实行“一国一制”好;有演唱,讲到香港、澳门回归时,教师先播放国歌,然后再请学生同唱国歌。我们暂且不评论这节课是否成功,笔者记得一位大师曾经说过:“在这个智力为王的时代,我们的身体终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听了这节课精神压力好大。上课教师可能没有注意到,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国歌的播放一定要注意场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一定要贴切。课堂的互动活动是围绕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能把历史课堂变成历史表演现场。这节课的效果显而易见,授课教师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样其设计的课才能有高度。
三、为设计而设计的设计课
“读书先要除去杂念,才能熟得透彻,记得久远。”上课和读书一样。有些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的设计能力,花大量的时间在课的整体设计上,细节看似完美。然而一节好的历史课,它不仅仅是靠设计成功的,而是认真读透教材,读懂学生,再去打磨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给设计好的课,而教师在“演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学生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就进行实际操作,使得这堂课明显突显出设计者的痕迹。而上课教师只是照着“剧本”演下去。例如一名历史教师在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后任务:请学生课后写一份调查报告,主题是“你身边的少数民族”。教师在课堂上只作了一个简单的布置,没有任何提示和方法指导。笔者认为既然作为一个必要内容,在课堂上展示布置了,那么就应该认真做好。作为一个调查报告,可以告诉学生:从哪方面入手,怎样合作完成。例如可以提示:分小组来完成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分别是来自哪些地区?人口大约多少?男女比例如何?主要从事什么职业?经济收入怎样?等等。还可以确定调查报告的上交时间,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有哪些收获。这样既把调查报告完整地布置给学生,又能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同时也提高了作业完成的效果。这些方面有没有做好,都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低。
现在,有些历史教师,为了图方便,拿来别人的课件就上,也不进行加工,这样历史教学效果怎么会好呢?历史教师应该开阔视野,汲取和历史贴切的现象事例,配合历史教材,以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和活动。当今喧嚣闹市,物欲横流,使得人们致力于纸醉金迷,实用精神已经使人体会不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意义,反映在历史课堂上就表现为“为设计而设计”了。
四、过度奢华,上成了美文欣赏课
历史是厚重的,它囊括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是经验总结。我们应尽可能给学生展示主流思想(官方结论),体现出历史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得到培养,历史素养得到提升。设计课的时候要注意该课的灵魂和精华,真正地打动学生的内心,而不是用华美的画面、美丽的辞藻和天籁之音来展示教师的自身优势,缺少深层次的构建。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授课老师用当下一个电视节目《朗读者》来贯穿整个课堂,但没有能够拓宽历史素材的来源,材料过于陈旧,也没有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人为本,只有学生广泛参与,才能形成师生心灵互动,课堂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虽然教师的能力能提升教学的高度,但缺少知识的宽度,再高也仅仅是一根竹竿,而不是参天大树。
五、习题太多,上成了粗放式的练习课
由于我们有些历史教师对上课存在畏惧心理,害怕自己在课堂上出现意外事件,害怕自己掌控课堂时出现问题;也有个别教师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设计了大量的习题,认为通过习题有利于自己更好地驾驭课堂。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课时,设计习题有:从古至今,各民族演进过程是怎样的?古代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政策有哪些?近现代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应该是怎样的?请你为民族共同发展献计献策等等。题目形式多样,有选择、填空、填表,还有材料解析等等。但他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在课堂时间内自己设计的习题学生没有完成,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分配好,导致整个课堂变成一堂粗放式的习题课。该教师的知识宽度看似比较开阔,但没有处理好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发挥不好,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说明该教师的能力有待提升,这样的课怎么能说好呢?
纵观当今历史课堂教学,暴露出我们历史教师的诸多问题。诚然,历史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但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只要我们的知识宽度、能力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历史课就必然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内在的尊严就能显露出来。笔者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段话:“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使每个从事并愿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不断去学习、充实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尊严与欢乐的职业。”仅以此语与诸位同行共勉。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