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聚焦微目标,目标的提出与生成要有学生的参与过程,以赏代评等内容的分析,详细阐述了新课标教学模式下微目标习作教学的三元素。
【关键词】聚微;共生;赏评
引言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写到:作文既以表达所积蓄的为目的,对于一字一词的得当与否,一语一句的顺适与否,前后组织的是否完密,材料取舍的是否合宜,自然该按照至当不易的标准,一一求能解答。言语中所提“至当不易”的标准,以如今的小学习作教学来看,当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此《课标》为准则,去指导、去评判,方是正路。如今的习作教学存在着诸多不当倾向,归纳起来有两类。
误区一:题目要求“有材料无目标”倾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题目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一,材料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习作: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想想她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其二,生活型。如长春版第四册“孩子眼里的妈妈”主题单元中的学表达:说说我的心里话。其三,搜集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龙”单元主题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板块的题目:搜集龙的形象的工艺品,了解家乡带“龙”的特产或地名,再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向同学们介绍。从教材的习作题目中,不难发现,题目要求侧重对习作素材的提醒,对于习作目标的指导基本不提。
误区二:习作目标“大而全”倾向。在各种赛事、各类征文、各级达标检测盛行的当下,为取得优绩佳名,执教者对习作教学力求“有底线无上限”。请看一位二年级老师对孩子看图写话的要求:语句通顺,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的对话,再写下来。试问:这样的要求与上文提及的人教版四年级《胜似亲人》的写话要求有何异?如若没有不同,二年级与四年级的习作评定如何区别?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一味追求“大而全”,基础工程踏陷,导致到了六年级“句不像句,段不像段”,“优者自优,弱者还弱”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中,笔者梳理出以“微目标”为导向的习作指导方式,收效显著,值得一说。
微目标,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是指微小细小的目标,是将笼统的习作目标进行分级与细化,成为一堂课有望达成的小目标。微目标习作教学由聚微、共生和赏评三个元素构成。
一、聚微——循序渐进
所谓的聚微,是聚焦微目标。《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已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吴忠豪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一书将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有助于老师在实践中张弛有度。其中,“教学内容”一栏就给了教者清晰的定位。
在《观察小象》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很好地实现“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一段话”这一目标。状物习作着重指导写清“怎么样”,也就是小象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写出什么样子?我带着孩子观察了小象的各个部位:帽子、头发、鼻子、耳朵、授带、脚掌、尾巴、领结和身子……然后选择最有特点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来说一说。如观察尾巴,有个孩子这样写:一条乌黑的尾巴藏在后面,像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又像一个倒立的逗号,有趣极了!就是他观察尾巴“怎么样”的结果。
《指要》中指出了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之一是:观察一幅或几幅图,通顺连贯地写几句话。其中的“几句话”就是在一年级写清“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怎么做”的要素。“怎么做”又可以细化到用上“表示动作的词”来写做事的经过。在明确目标之后,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则日记:
我有一个好习惯
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回到家里,我就会洗手。我先把手伸到脸盆里搓啊搓,拿起香皂抹啊抹,打开水龙头冲啊冲。关上水龙头,甩甩手,和小水滴说再见吧。最后,用手帕擦擦手。呀,这双手可以拿东西吃啦!
文中“伸、搓、拿、抹、冲、关、甩、擦”等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就得益于讲评课中的聚微。聚微,是将纷繁的习作标准简单化,将笼统的习作要求分区化,将模糊的标准清晰化。因循着这个简单化、分区化和清晰化的习作目标指导、看待孩子的习作,日复一日,学生的习作自会日趋规范,日趋品味。
二、共生——取长补短
共生,指的是目标的提出与生成要有学生的参与过程。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到90%不等。其中,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率最低,仅有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最高,达90%。这也从另一方面强调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共生,是解决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被动调频到主动的有效渠道。
在《观察小象》习作指导课上,我出示语句让孩子猜图,聚集孩子的参与度;以观察实物调动孩子的第一感官;让5人小组讨论如何排列笔下的语句顺序,提升孩子的思考力;用全班检验排序是否合理来调度孩子的判断力;用互赏对方的词句并作上记号来检验孩子对知识的运用。在15分钟的习作指导中,老师作为课堂节奏的推动者,把学生从幕后推到台前,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动笔,自己调整,自己评判,自己领悟,参与了目标达成的提出与生成,化被动为主动,化接受为共鸣。
共生,带来的感觉是共鸣,是孩子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对习作的自我体悟。这种体悟深刻而主动。学生在参与中,历经从模糊到清晰,从懵懂到顿悟的过程,是对方法的觉知,更能将被动接受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赏评——推波助澜
赏评,指的是以赏代评。评,是将学生的作品放到大家的眼前,一起来评定它的水平高低。而赏,是将作品放到大家的眼前,一起来欣赏其可取之处。前者,令人生畏;后者,使人奋进。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文中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叶圣陶也曾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兴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改变。因此,习作的讲评不应做淘汰的事,而应做培养的事。
在《观察小象》一课的指导中,我采用一贯的“星旗”评价法,星代表的是目标达成层级,旗代表的是创意达成层级,前者代表共性,后者代表个性。我能感觉到当孩子将习作递交给我的时候,那种忐忑不安溢于言表。但是,当我将一颗颗星和一面面旗打在习作上时,他的忐忑消失了,争先恐后将习作交给老师。在孩子达不到目标的时候,指出一处可以修改的地方,让其修改后重新定星级,更是激励着目标渴求者的积极性。
在我们班,每周一下午是日记赏读课。赏读课一般分三个流程:公布表彰名单——宣读优秀作业——互赏日记。在欣赏中,“有了这个动作,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画面”,“家妤写自己真正的经历,说自己真正的感受,老师也被打动了”,“这个词的运用,就是一种文化啊”,“把自己读过的书写下来也是一种方法”之类的评语总能给予作者极大的荣誉感。观察发现,你的评价语言会成为孩子日后习作的一种方向和动力,你会发现下一次,优点雷同现象马上发生。以赏代评,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继续努力写作的激情,从而,变被动的写作地位为主动的内需。
聚微、共生和赏评一直是我习作教学的三大元素。聚微的关键理念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共生的关键理念是一起参与进来,赏评的关键理念是你也可以来,三者强调的都是要沉得住气,要静待孩子习作水平的潜滋暗长。如此,用聚微实现循序渐进,用共生实现取长补短,用赏评促进推波助澜,日积月累,定能看到学生习作能力的水到渠成。
【关键词】聚微;共生;赏评
引言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写到:作文既以表达所积蓄的为目的,对于一字一词的得当与否,一语一句的顺适与否,前后组织的是否完密,材料取舍的是否合宜,自然该按照至当不易的标准,一一求能解答。言语中所提“至当不易”的标准,以如今的小学习作教学来看,当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此《课标》为准则,去指导、去评判,方是正路。如今的习作教学存在着诸多不当倾向,归纳起来有两类。
误区一:题目要求“有材料无目标”倾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题目大致有三种类型。其一,材料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习作: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注意图中人物的服饰,想想她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其二,生活型。如长春版第四册“孩子眼里的妈妈”主题单元中的学表达:说说我的心里话。其三,搜集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龙”单元主题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板块的题目:搜集龙的形象的工艺品,了解家乡带“龙”的特产或地名,再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向同学们介绍。从教材的习作题目中,不难发现,题目要求侧重对习作素材的提醒,对于习作目标的指导基本不提。
误区二:习作目标“大而全”倾向。在各种赛事、各类征文、各级达标检测盛行的当下,为取得优绩佳名,执教者对习作教学力求“有底线无上限”。请看一位二年级老师对孩子看图写话的要求:语句通顺,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他们的对话,再写下来。试问:这样的要求与上文提及的人教版四年级《胜似亲人》的写话要求有何异?如若没有不同,二年级与四年级的习作评定如何区别?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一味追求“大而全”,基础工程踏陷,导致到了六年级“句不像句,段不像段”,“优者自优,弱者还弱”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中,笔者梳理出以“微目标”为导向的习作指导方式,收效显著,值得一说。
微目标,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是指微小细小的目标,是将笼统的习作目标进行分级与细化,成为一堂课有望达成的小目标。微目标习作教学由聚微、共生和赏评三个元素构成。
一、聚微——循序渐进
所谓的聚微,是聚焦微目标。《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已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吴忠豪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一书将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有助于老师在实践中张弛有度。其中,“教学内容”一栏就给了教者清晰的定位。
在《观察小象》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很好地实现“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一段话”这一目标。状物习作着重指导写清“怎么样”,也就是小象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写出什么样子?我带着孩子观察了小象的各个部位:帽子、头发、鼻子、耳朵、授带、脚掌、尾巴、领结和身子……然后选择最有特点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来说一说。如观察尾巴,有个孩子这样写:一条乌黑的尾巴藏在后面,像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又像一个倒立的逗号,有趣极了!就是他观察尾巴“怎么样”的结果。
《指要》中指出了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之一是:观察一幅或几幅图,通顺连贯地写几句话。其中的“几句话”就是在一年级写清“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怎么做”的要素。“怎么做”又可以细化到用上“表示动作的词”来写做事的经过。在明确目标之后,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则日记:
我有一个好习惯
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回到家里,我就会洗手。我先把手伸到脸盆里搓啊搓,拿起香皂抹啊抹,打开水龙头冲啊冲。关上水龙头,甩甩手,和小水滴说再见吧。最后,用手帕擦擦手。呀,这双手可以拿东西吃啦!
文中“伸、搓、拿、抹、冲、关、甩、擦”等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就得益于讲评课中的聚微。聚微,是将纷繁的习作标准简单化,将笼统的习作要求分区化,将模糊的标准清晰化。因循着这个简单化、分区化和清晰化的习作目标指导、看待孩子的习作,日复一日,学生的习作自会日趋规范,日趋品味。
二、共生——取长补短
共生,指的是目标的提出与生成要有学生的参与过程。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到90%不等。其中,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率最低,仅有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最高,达90%。这也从另一方面强调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共生,是解决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被动调频到主动的有效渠道。
在《观察小象》习作指导课上,我出示语句让孩子猜图,聚集孩子的参与度;以观察实物调动孩子的第一感官;让5人小组讨论如何排列笔下的语句顺序,提升孩子的思考力;用全班检验排序是否合理来调度孩子的判断力;用互赏对方的词句并作上记号来检验孩子对知识的运用。在15分钟的习作指导中,老师作为课堂节奏的推动者,把学生从幕后推到台前,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动笔,自己调整,自己评判,自己领悟,参与了目标达成的提出与生成,化被动为主动,化接受为共鸣。
共生,带来的感觉是共鸣,是孩子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对习作的自我体悟。这种体悟深刻而主动。学生在参与中,历经从模糊到清晰,从懵懂到顿悟的过程,是对方法的觉知,更能将被动接受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赏评——推波助澜
赏评,指的是以赏代评。评,是将学生的作品放到大家的眼前,一起来评定它的水平高低。而赏,是将作品放到大家的眼前,一起来欣赏其可取之处。前者,令人生畏;后者,使人奋进。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一文中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叶圣陶也曾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兴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发生改变。因此,习作的讲评不应做淘汰的事,而应做培养的事。
在《观察小象》一课的指导中,我采用一贯的“星旗”评价法,星代表的是目标达成层级,旗代表的是创意达成层级,前者代表共性,后者代表个性。我能感觉到当孩子将习作递交给我的时候,那种忐忑不安溢于言表。但是,当我将一颗颗星和一面面旗打在习作上时,他的忐忑消失了,争先恐后将习作交给老师。在孩子达不到目标的时候,指出一处可以修改的地方,让其修改后重新定星级,更是激励着目标渴求者的积极性。
在我们班,每周一下午是日记赏读课。赏读课一般分三个流程:公布表彰名单——宣读优秀作业——互赏日记。在欣赏中,“有了这个动作,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画面”,“家妤写自己真正的经历,说自己真正的感受,老师也被打动了”,“这个词的运用,就是一种文化啊”,“把自己读过的书写下来也是一种方法”之类的评语总能给予作者极大的荣誉感。观察发现,你的评价语言会成为孩子日后习作的一种方向和动力,你会发现下一次,优点雷同现象马上发生。以赏代评,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在内心深处触发了他们继续努力写作的激情,从而,变被动的写作地位为主动的内需。
聚微、共生和赏评一直是我习作教学的三大元素。聚微的关键理念是一步一步慢慢来,共生的关键理念是一起参与进来,赏评的关键理念是你也可以来,三者强调的都是要沉得住气,要静待孩子习作水平的潜滋暗长。如此,用聚微实现循序渐进,用共生实现取长补短,用赏评促进推波助澜,日积月累,定能看到学生习作能力的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