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总会听到一些年青老师抱怨在讲授高中哲学课理论时不好把握尺度,讲解理论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在举例时课堂气氛又过度活跃,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完成不了课堂任务。为了更好地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政治课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举例是理论和实际联结的桥梁,它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还是一门课堂艺术。笔者根据多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举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思想性和教育性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职能,是每位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课堂举例时,始终要把思想性和教育性放在首位。
作为高中生,不应该只是埋头读圣贤书,而要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有所关心有所见解,国家的未来靠这些年青一代,高中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坚定,很大程度上和政治教师的积极引导密切相关。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然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列举了很多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例,比如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框题,教材里运用了孔繁森、雷锋、廖永远等人的先进事迹;在“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框题,教材讲了乐凯集团、王廷江、三峡移民等等事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事例,并且可以加入很多先进人物典型的其他事迹,丰富人物的形象,加深学生的认识。不能流于空洞的形式,反倒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在讲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这一课时,我先讲解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内因和外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孟母的做法,请学生发表见解,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孟子是否一心向学这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怎样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化解其他不利条件,使学生在分析理论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再好的条件都还是外因,能否成才关键看内因。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经对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有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面对半瓶酒,悲观者发出感慨:“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乐观者:“太好了,还有一半”。我把这个事例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论,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看法,最后总结出学习心态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二、针对性和结合性
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例证、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怎么办,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为了更好地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就必须做到举例少而精,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一古脑儿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
在讲解“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和破坏”,这一知识点时,针对笔者学校许多学生来自农村,笔者例举了前几年在贵溪农村大面积种植果树和近年水果滞销大跌价,造成大批果农亏本,甚至债台高筑的许多事实,加深了学生对市场的消极性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前几年琼瑶的《还珠格格》走红大江南北,在分析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时,我便把其中的主题歌运用在教学上,“你是风儿我是沙”,当我在课堂上提问:这首歌词中风和沙之间是什么关系?所比喻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三、启发性
教学过程中不能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对其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在材料介绍完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那样做只有表面上的热闹,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时也兴趣盎然,但缺乏必要的分析、结合,学生记住的只是事例本身,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此也会失去兴趣,最终影响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
我在讲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把三国时期的“孙权劝学”的故事在课堂上作了介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再继续深入下去:在我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学习态度上的不同,今天的第一不是永远的第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甜。这时候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接着讲: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让明天留下更多的遗憾。这堂课的理论在不知不觉中使许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
四、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确有此事。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所以,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否则就有悖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说它是综合主要体现在所列举的事例和历史地理等学科紧密相联,在例举一些历史素材和经济数据时,教师首先要对所讲解内容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数据、年份、阶段要仔细检查,看是否有误,如果数据本身不真实,自然会影响到整个事件的真实性。比如我在讲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问题时,列举了中国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的对比情况,1995--1996年,农民人均增收9%,1997年农民人均增收4.6%,1998年农民人均增收4.3%,1999年农民人均增收3.8%,2000年农民人均增收2%,2002年农民人均增收4.8%,2003年农民人均增收4.3%。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比例为1:3.24。我把这一系列数据写在黑板上,留下几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其义不言自明。
五、时代性
为了增加政治课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教师讲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既可以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变化发展,都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所以思想政治课应与时事政治学习结合起来,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政治教师就应该在信息网络四通发达的今天注意收集每一条有用的信息,注意每一个政治事件的发展过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事件,可以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偏颇的观点,使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确实能为他们提供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政治老师应该成为一名杂家,视野开阔,博览群书,胸中有万卷,这样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把许多材料信手拈来。时代的发展要求政治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这样准备的课才有时代特征,才有生命力,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比如在美国大选年,可以从政党政治、金钱选举和美国式民主制度等角度广泛展开,分析两党竞选表现出来的轰轰烈烈和互相拆台的实质,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美国民众对选举的看法和投票率多少,美国下任总统所要面临的难题,这样作一全面分析,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收获不小,学生又学到了知识,又对西方的民主制度加深了认识。
六、趣味性
由于政治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举例子时要注意趣味性,教材中例子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教材中的例子多种多样有些是趣闻轶事,有些是文艺作品,有些是历史知识、科普知识、寓言、典故等,在教学中可以随机使用。除了讲授课本上的事例之外,教师还要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多下功夫。
为了让学主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哲学道理,笔者曾给学主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有一次微服私访到乡间,跟一位正在稻田里用稻草捆秧的农民对起了对联。这个农民出了一个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女”,请张英对出下联。张英在田头苦思冥想了好久,无法对出,只好尴尬地走了。回家以后,他仍然耿耿于怀,茶饭无味,便对夫人谈了此事,正好被他的一侍女听见。侍女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下联是‘竹蓝装笋母怀儿’。”张英一听,连声叫妙,称她为才女。故事讲完后,我请学生思考:一应学富五车的文毕殿大学士苦思不得其对的难题,为何被一侍女毫不费力地对了出来?……通过讨论,我作了归纳: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由故事到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听得有趣,学得有劲,理解得也深刻。
在讲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也和学生讲到一个幽默故事:在古希腊有两个人,甲向乙借了钱,过了段时间,乙问甲还钱,甲回答说,“借你钱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请你去找过去的我,去现在的我何干?”乙很气愤,遂把甲揍了一顿,甲来到法官面前状告乙的行为,要求法官支持公道,这时乙回答道:“打你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你要抓就去抓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可没有打你。”最后这场官司只好不了了之。这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绝对运动中含有相对静止,这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学内容,对所要讲的内容及与之相配套的参考资料都要了如指掌。包括基本的框架,基本观点、基本内容,要重点展开讲的部分,以及涉及的一些不同观点和争议的问题,都要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要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交叉学科内容,以及涉及的背景材料等。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只有这样,教师备课、讲课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积极投身于当前改革的洪流之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资料。如政治课中所涉及内容的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信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等。
举例并不都是多多益善,对事例也不能蜻蜓点水似的简单一带而过,而应该做到恰到好处的分析,效果才会最佳。总之,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子来说明教学内容,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教材观点的理解的例子。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力争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思想性和教育性
思想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职能,是每位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课堂举例时,始终要把思想性和教育性放在首位。
作为高中生,不应该只是埋头读圣贤书,而要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有所关心有所见解,国家的未来靠这些年青一代,高中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坚定,很大程度上和政治教师的积极引导密切相关。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然承担着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列举了很多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例,比如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框题,教材里运用了孔繁森、雷锋、廖永远等人的先进事迹;在“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框题,教材讲了乐凯集团、王廷江、三峡移民等等事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事例,并且可以加入很多先进人物典型的其他事迹,丰富人物的形象,加深学生的认识。不能流于空洞的形式,反倒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在讲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这一课时,我先讲解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内因和外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孟母的做法,请学生发表见解,孟子的母亲看到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孟子是否一心向学这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怎样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化解其他不利条件,使学生在分析理论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再好的条件都还是外因,能否成才关键看内因。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经对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有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面对半瓶酒,悲观者发出感慨:“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乐观者:“太好了,还有一半”。我把这个事例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论,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看法,最后总结出学习心态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二、针对性和结合性
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例证、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怎么办,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为了更好地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就必须做到举例少而精,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一古脑儿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
在讲解“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和破坏”,这一知识点时,针对笔者学校许多学生来自农村,笔者例举了前几年在贵溪农村大面积种植果树和近年水果滞销大跌价,造成大批果农亏本,甚至债台高筑的许多事实,加深了学生对市场的消极性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前几年琼瑶的《还珠格格》走红大江南北,在分析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时,我便把其中的主题歌运用在教学上,“你是风儿我是沙”,当我在课堂上提问:这首歌词中风和沙之间是什么关系?所比喻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三、启发性
教学过程中不能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对其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在材料介绍完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又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那样做只有表面上的热闹,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时也兴趣盎然,但缺乏必要的分析、结合,学生记住的只是事例本身,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此也会失去兴趣,最终影响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
我在讲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把三国时期的“孙权劝学”的故事在课堂上作了介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再继续深入下去:在我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学习态度上的不同,今天的第一不是永远的第一,天生我材必有用,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甜。这时候许多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接着讲: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让明天留下更多的遗憾。这堂课的理论在不知不觉中使许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
四、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确有此事。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所以,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否则就有悖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说它是综合主要体现在所列举的事例和历史地理等学科紧密相联,在例举一些历史素材和经济数据时,教师首先要对所讲解内容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数据、年份、阶段要仔细检查,看是否有误,如果数据本身不真实,自然会影响到整个事件的真实性。比如我在讲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问题时,列举了中国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的对比情况,1995--1996年,农民人均增收9%,1997年农民人均增收4.6%,1998年农民人均增收4.3%,1999年农民人均增收3.8%,2000年农民人均增收2%,2002年农民人均增收4.8%,2003年农民人均增收4.3%。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比例为1:3.24。我把这一系列数据写在黑板上,留下几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其义不言自明。
五、时代性
为了增加政治课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教师讲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既可以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变化发展,都为思想政治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所以思想政治课应与时事政治学习结合起来,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政治教师就应该在信息网络四通发达的今天注意收集每一条有用的信息,注意每一个政治事件的发展过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事件,可以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偏颇的观点,使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确实能为他们提供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政治老师应该成为一名杂家,视野开阔,博览群书,胸中有万卷,这样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把许多材料信手拈来。时代的发展要求政治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教学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这样准备的课才有时代特征,才有生命力,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比如在美国大选年,可以从政党政治、金钱选举和美国式民主制度等角度广泛展开,分析两党竞选表现出来的轰轰烈烈和互相拆台的实质,美国的选举人团制度,美国民众对选举的看法和投票率多少,美国下任总统所要面临的难题,这样作一全面分析,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收获不小,学生又学到了知识,又对西方的民主制度加深了认识。
六、趣味性
由于政治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举例子时要注意趣味性,教材中例子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教材中的例子多种多样有些是趣闻轶事,有些是文艺作品,有些是历史知识、科普知识、寓言、典故等,在教学中可以随机使用。除了讲授课本上的事例之外,教师还要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多下功夫。
为了让学主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哲学道理,笔者曾给学主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有一次微服私访到乡间,跟一位正在稻田里用稻草捆秧的农民对起了对联。这个农民出了一个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女”,请张英对出下联。张英在田头苦思冥想了好久,无法对出,只好尴尬地走了。回家以后,他仍然耿耿于怀,茶饭无味,便对夫人谈了此事,正好被他的一侍女听见。侍女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下联是‘竹蓝装笋母怀儿’。”张英一听,连声叫妙,称她为才女。故事讲完后,我请学生思考:一应学富五车的文毕殿大学士苦思不得其对的难题,为何被一侍女毫不费力地对了出来?……通过讨论,我作了归纳: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由故事到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听得有趣,学得有劲,理解得也深刻。
在讲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这个知识点时,我也和学生讲到一个幽默故事:在古希腊有两个人,甲向乙借了钱,过了段时间,乙问甲还钱,甲回答说,“借你钱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请你去找过去的我,去现在的我何干?”乙很气愤,遂把甲揍了一顿,甲来到法官面前状告乙的行为,要求法官支持公道,这时乙回答道:“打你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你要抓就去抓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可没有打你。”最后这场官司只好不了了之。这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事例说明,任何事物绝对运动中含有相对静止,这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学内容,对所要讲的内容及与之相配套的参考资料都要了如指掌。包括基本的框架,基本观点、基本内容,要重点展开讲的部分,以及涉及的一些不同观点和争议的问题,都要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要了解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交叉学科内容,以及涉及的背景材料等。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只有这样,教师备课、讲课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积极投身于当前改革的洪流之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平时要多注意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资料。如政治课中所涉及内容的最新观点、经济动态和有关数字、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和政治动态的最新信息,新的政治法规及社会重大事件等。
举例并不都是多多益善,对事例也不能蜻蜓点水似的简单一带而过,而应该做到恰到好处的分析,效果才会最佳。总之,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子来说明教学内容,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教材观点的理解的例子。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力争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