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已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新课程呼唤情境设置”的思想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应是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思考和改进的问题。本人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对创设课堂情境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实践,产生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开辟多种途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1 针对时事,创设情境
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比较感兴趣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联系时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中有关总体、样本问题时,先采用多媒体显示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的战争画面,其中有很多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的场面,学生观看完后,流露出对入侵者的憎恨,对伊拉克人民所遭遇的战争灾难的同情,体现他们对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关注接着提出问题:如何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如何用样本的某种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性?在此情境下,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了积极和主动,最后通过讨论,学生代表做出总结:要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就得通过试验收集数据,考虑到炮弹的价值性和爆炸的破坏性,应从同一批炮弹中随机抽取部分炮弹(样本)进行试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样本平均数,从而达到估计整批炮弹的杀伤半径。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从部分估计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 撷取生活,创设情境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师要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河惯和应用意识。
3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新问题,则要求有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然而,当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仍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满堂灌”现象还普遍存在。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以上弊端。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设置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4 投身实践,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提倡“学以致用”,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可以给学生学习带来欢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让学生投身实践,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拓展宽阔的数学教学的空间,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
5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感受数学,探索问题,从而捌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教师搜集风景名胜(如武汉的黄鹤楼)、特色建筑(如北京的鸟巢)、日常实物(如喜庆的灯笼)、商标(如红旗轿车)、卡通图案等立体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 教师诱导,把握适度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课程。例如,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引用了编竹盘的事例,但学生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竹盘是怎样编的。鉴于此,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循循善诱,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求“真”,更重求“实”。这样才能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 拓展空间,创设弹性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文本给教师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在不偏离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可把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情景创设的题材。
3 平等互动,合作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一个重点是师生的平等互动。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注意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教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热情高涨,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学生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点拨。课堂情境的创设就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目的。
一、开辟多种途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1 针对时事,创设情境
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比较感兴趣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联系时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中有关总体、样本问题时,先采用多媒体显示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的战争画面,其中有很多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的场面,学生观看完后,流露出对入侵者的憎恨,对伊拉克人民所遭遇的战争灾难的同情,体现他们对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关注接着提出问题:如何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如何用样本的某种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性?在此情境下,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了积极和主动,最后通过讨论,学生代表做出总结:要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就得通过试验收集数据,考虑到炮弹的价值性和爆炸的破坏性,应从同一批炮弹中随机抽取部分炮弹(样本)进行试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样本平均数,从而达到估计整批炮弹的杀伤半径。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从部分估计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 撷取生活,创设情境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师要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河惯和应用意识。
3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新问题,则要求有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然而,当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仍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满堂灌”现象还普遍存在。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以上弊端。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设置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4 投身实践,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提倡“学以致用”,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可以给学生学习带来欢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让学生投身实践,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拓展宽阔的数学教学的空间,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
5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感受数学,探索问题,从而捌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教师搜集风景名胜(如武汉的黄鹤楼)、特色建筑(如北京的鸟巢)、日常实物(如喜庆的灯笼)、商标(如红旗轿车)、卡通图案等立体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 教师诱导,把握适度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课程。例如,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引用了编竹盘的事例,但学生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竹盘是怎样编的。鉴于此,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循循善诱,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求“真”,更重求“实”。这样才能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 拓展空间,创设弹性
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文本给教师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在不偏离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可把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情景创设的题材。
3 平等互动,合作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一个重点是师生的平等互动。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注意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教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热情高涨,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学生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点拨。课堂情境的创设就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