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多,而写作议论文就必须学會转述材料,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很多考生都犯了堆砌材料甚至用事例陈述取代议论分析的错误,从而导致文章出现硬伤。近几年省考试院也在反复强调这一问题:“堆砌、拼凑材料,动辄拿古人说事,在议论文中表现为用事例取代分析论证的过程。”(《2012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湖北卷语文》)“缺乏严密的论证过程,而是以堆砌事实论据来代替思辨分析的过程,甚至生硬、粗浅的贴上立意的标签,强行得出结论。”(《2013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湖北卷语文》)
其实,只要做到“四有”,即可避免之!
一、有选择。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用或不用什么材料,是由中心论点决定的。中心论点就是魂魄,是要统摄肉身——材料的。所以我们对材料应该有所选择,所用的材料必须能够论证中心论点,而不能游离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材料的新颖、鲜活、深刻等问题。
二、有概括。
为什么会堆砌材料,甚至用事例取代分析论证?究其根源,是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众所周知,议论文应该以议论为主,在议论文中,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中对事例的记叙不必也不能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的描绘。否则,文章就会“四不像”,丧失了文体特征,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所以,我们在议论文中对材料的陈述,要概括的转述,而不是生动的描述。例如2013年湖北高考三类文。
天生我材必有用
湖北一考生
茫茫苍穹,每个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正如诗仙李白说的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
……
美国前总统林肯,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他的总统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林肯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要想不愁饭吃,就去当大律师。但是由于家里贫穷,他的大律师之路没有走成。于是他被父亲送去当鞋匠,但由于鞋匠主吝啬、狠毒,他的鞋匠之路同样没有成功。后来长大了,他做过清洁工、送报员、服务生等工作,但是他觉得都不适合他自己,他永远坚信着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后来,他去竞选州长,但屡次竞选不上,他伤心,他彷徨,他曾一度想放弃这条路,但他没有,他相信自己,最后他终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总统之一。
……
也许你不适合做医生,但你可以去当律师;也许你不适合唱歌,但你可以去学琴:人生的道路千千万,总有一条道路适合自己。无论是“方”,还是“圆”,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有豁达的胸怀。
这篇作文的内容项得分很低,其根源就是考生在堆砌材料,没有对材料作概括性转述,而是在生动的描述。以美国前总统林肯的材料为例来看,考生不仅详细记叙了林肯的坎坷历程,甚至对其心理也作了生动的描述。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为林肯写传记呢,还是要用其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这种描述使得文章的主打材料游离了“方与圆”的中心,材料的重心倾向于“奋斗”“坚持”的主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林肯的事例。
三、有角度。
一则材料往往有多个角度,可以引申出多个主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材多用。所以,要将一则材料转化为议论文的论据,我们就必须找准它与中心观点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剔除与中心观点无关的内容,选取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的角度,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中心观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强有力的论证效果。例如201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的两个片段:
继续攀登,永不停止
山脚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上,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上,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游客们有的于山脚赏景,有的流连于山腰,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继续攀登。
继续攀登,看是简单的口号,却要让登山者拒绝多大的诱惑,忍耐多少的艰辛!登山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此心安处是吾山
许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我当立足尘世,安享繁华;许我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我当静心潜息,夷犹诗画;许我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我当极目望远,胸怀天下。
不必轻信人言的好与不好,也无需纠结于位置的高与不高,更不要叹什么人世虚妄生命无常。最重要的是,珍惜所有,此心安处,步步美景,处处灵山。
这是201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两篇作文都引用了作文题中的材料,但是,作者叙述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篇是站在继续攀登的角度,第二篇是站在此心安处、步步美景的角度,作者选用的角度使得材料和中心观点高度契合,这时,材料才真正成了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
四、有变化。
一篇议论文,往往不会仅用一则材料。使用多则材料时,我们的转述最好不要一味繁或者一味简,应该有变化。例如下面这篇2012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谁解家书味
湖北一考生
夜落月悬,独对孤灯,我静静地撕开信封,铺平。
我总爱望那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绊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视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信尾都是“霜寒露重,望君保重”。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哪怕霜寒露重,我们亦可互相温暖。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却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金圣叹在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憾矣。”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最睿智的讽刺。此中的滋味谁解?谁从他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辛酸与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颗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文革期间写下《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们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位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他那不识字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那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泪光而去的。
而现在呢?在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到家家户户的时候,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信呢?乔治·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写道:“我们奔走,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们走了,像松果一样坠落。”我们不仅丢掉了家信,更丢掉了一种情怀。
可我愿接你回来,为你掸掉沾染的尘埃,与你独对孤灯,我的家信!
这篇文章使用了多则材料,但作者比较注重转述材料时的变化。对林清泉、金圣叹、黄永玉的事例,作者在转述时采用了引用原文的方式;对傅雷、林觉民的事例,作者则采用概述的形式。而且,作者对傅雷的事例,是站在“我”的感受这一角度来转述材料的;对林觉民的事例,先概述家书的内容,再以“我”的想象来描述其妻读家书的模样,这又有不同。其实,我们在转述材料时还可以在详与略、主与次、正与反、中与外、古与今等方面动脑筋,多形式地使用材料。
其实,只要做到“四有”,即可避免之!
一、有选择。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用或不用什么材料,是由中心论点决定的。中心论点就是魂魄,是要统摄肉身——材料的。所以我们对材料应该有所选择,所用的材料必须能够论证中心论点,而不能游离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材料的新颖、鲜活、深刻等问题。
二、有概括。
为什么会堆砌材料,甚至用事例取代分析论证?究其根源,是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众所周知,议论文应该以议论为主,在议论文中,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文中对事例的记叙不必也不能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的描绘。否则,文章就会“四不像”,丧失了文体特征,这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所以,我们在议论文中对材料的陈述,要概括的转述,而不是生动的描述。例如2013年湖北高考三类文。
天生我材必有用
湖北一考生
茫茫苍穹,每个生命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正如诗仙李白说的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
……
美国前总统林肯,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他的总统之路走得异常艰难。林肯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告诉他要想不愁饭吃,就去当大律师。但是由于家里贫穷,他的大律师之路没有走成。于是他被父亲送去当鞋匠,但由于鞋匠主吝啬、狠毒,他的鞋匠之路同样没有成功。后来长大了,他做过清洁工、送报员、服务生等工作,但是他觉得都不适合他自己,他永远坚信着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后来,他去竞选州长,但屡次竞选不上,他伤心,他彷徨,他曾一度想放弃这条路,但他没有,他相信自己,最后他终于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总统之一。
……
也许你不适合做医生,但你可以去当律师;也许你不适合唱歌,但你可以去学琴:人生的道路千千万,总有一条道路适合自己。无论是“方”,还是“圆”,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有豁达的胸怀。
这篇作文的内容项得分很低,其根源就是考生在堆砌材料,没有对材料作概括性转述,而是在生动的描述。以美国前总统林肯的材料为例来看,考生不仅详细记叙了林肯的坎坷历程,甚至对其心理也作了生动的描述。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为林肯写传记呢,还是要用其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这种描述使得文章的主打材料游离了“方与圆”的中心,材料的重心倾向于“奋斗”“坚持”的主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林肯的事例。
三、有角度。
一则材料往往有多个角度,可以引申出多个主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材多用。所以,要将一则材料转化为议论文的论据,我们就必须找准它与中心观点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剔除与中心观点无关的内容,选取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的角度,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中心观点有关的内容,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强有力的论证效果。例如201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的两个片段:
继续攀登,永不停止
山脚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上,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上,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游客们有的于山脚赏景,有的流连于山腰,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继续攀登。
继续攀登,看是简单的口号,却要让登山者拒绝多大的诱惑,忍耐多少的艰辛!登山如此,生活亦是如此……
此心安处是吾山
许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我当立足尘世,安享繁华;许我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我当静心潜息,夷犹诗画;许我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我当极目望远,胸怀天下。
不必轻信人言的好与不好,也无需纠结于位置的高与不高,更不要叹什么人世虚妄生命无常。最重要的是,珍惜所有,此心安处,步步美景,处处灵山。
这是201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两篇作文都引用了作文题中的材料,但是,作者叙述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篇是站在继续攀登的角度,第二篇是站在此心安处、步步美景的角度,作者选用的角度使得材料和中心观点高度契合,这时,材料才真正成了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
四、有变化。
一篇议论文,往往不会仅用一则材料。使用多则材料时,我们的转述最好不要一味繁或者一味简,应该有变化。例如下面这篇2012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
谁解家书味
湖北一考生
夜落月悬,独对孤灯,我静静地撕开信封,铺平。
我总爱望那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绊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视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信尾都是“霜寒露重,望君保重”。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哪怕霜寒露重,我们亦可互相温暖。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却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金圣叹在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看,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憾矣。”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最睿智的讽刺。此中的滋味谁解?谁从他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辛酸与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颗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文革期间写下《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们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位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他那不识字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那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泪光而去的。
而现在呢?在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到家家户户的时候,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信呢?乔治·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写道:“我们奔走,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们走了,像松果一样坠落。”我们不仅丢掉了家信,更丢掉了一种情怀。
可我愿接你回来,为你掸掉沾染的尘埃,与你独对孤灯,我的家信!
这篇文章使用了多则材料,但作者比较注重转述材料时的变化。对林清泉、金圣叹、黄永玉的事例,作者在转述时采用了引用原文的方式;对傅雷、林觉民的事例,作者则采用概述的形式。而且,作者对傅雷的事例,是站在“我”的感受这一角度来转述材料的;对林觉民的事例,先概述家书的内容,再以“我”的想象来描述其妻读家书的模样,这又有不同。其实,我们在转述材料时还可以在详与略、主与次、正与反、中与外、古与今等方面动脑筋,多形式地使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