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稍有一点文化知识的人,都认识“平常”二字,但即使身处高位的人,也未必都能明白“平常”二字在人生天平上的分量。这不是咬文嚼字,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生活中一个既较为普遍又颇值得深思的事实。
看看你的周围,有多少人因不能善待平常而在生活中吃了苦头。
△△有的人因误解平常而被生活所捉弄。
△△也有的人因鄙视平常而被生活所折磨。
△△还有的人因远离平常而被生活所抛弃。
△△更有的人因亵渎平常而被生活所惩罚。
上述情况,在年轻人中有之,在老年人中也有之。
可悲的是,一些人吃了诸多苦头还不知其原因所在。
可喜的是,正是这些人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你要多一些快乐,你就必须拥有一颗平常之心。
仔细观察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曾经手握重权、地位显赫的人,其退休后的快乐之所以往往少于普通的职工干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还缺少一颗平常之心,由于觉得自己不平常,导致自己比普通人更难以适应平常的生活。毫无疑问,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其实,在浩瀚的宇宙中,人如同天上之繁星,再平常也不过了;也如同地上之小草,再普通也不过了。即使在人世间,哪怕是伟人、“圣人”,其之始,其之终,也均与常人完全一样。严格地说,在人群中本来就没有常人与非常人之别,有所区别的,只是在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而无论你扮演什么角色,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
生活中的情形也与此极为相似。生活的图画虽然是五颜六色的,但无论是谁,有生活就有衣食住行,就有七情六欲,就有生老病死,其“底色”都是一样的,都是既平常而又普通的。生活之所以变得繁复,全都是由于人自身不同的把握而造成的。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全新的,但其“底色”却是不变的。它一次又一次地忠告我们,平常,乃人之生活的基础;平常之心,乃人之心理的基石。人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平常就会离谱,人的心理如果缺少了平常就会失衡,而无论是离谱还是失衡,都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不幸。
平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练就一颗平常心也是能够做得到的。在这方面,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倒颇让人敬佩。
有报道称,这位做了11年首相的“铁娘子”,在退出政治舞台、痛失挚爱的人之后,“过着和平民寡妇一样孤独、凄凉的生活”,她在2003年生日的时候只收到了4张贺卡,人们只能感叹世事无常。但撒切尔夫人却不这样认为,她针对上述报道回应道:“如果贫困、孤独的生活对平民寡妇来说是正常的话,为什么当过首相的人过几天就不正常了?什么是‘常’?在台上风光无限,下台后还什么好处都占着,这才叫正常吗?”这三问,的确问得有理,问得很好。它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这位“铁娘子”安于平民生活的怡然胸襟。
经验告诉我们,你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就应当从多方面加强自身的历练。
△△要净化心灵。生活中有垃圾,人体中有垃圾,人的心灵中也有垃圾。有的人只看到了前两种垃圾而忽视了心灵中的垃圾,以致烦恼多多却不知其原因何在,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在位时想着风光无限,离职后还想着多得好处,得不到就感到不正常,这不正是一些人烦恼的根源所在吗?它启示我们,所有的非分之想,所有的私心杂念,都应当被视为心灵中的垃圾,都应当及时地加以清除,清除得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你应当这样想,自己已经得了很多好处,自己也是个普通的人。平常心容不得心灵中的半点污垢。要相信,只要你的心灵是洁净的,你的平常之心必定会茂盛起来。
△△要提升境界。境界是一种深邃,对于一个思想深邃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即使在逆境中也有能力充实自己。你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只是因为年龄到限,并非是对你的惩罚;你融入的是充满亲情的生活,既不荒凉偏僻,更不是什么逆境。相反,你还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能尽情地去享受生活,这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从长远看,尤其从健康的角度看,你更应当想得开,或许将来有一天你会发现,正是由于你早一点摆脱了劳累,而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比某些人得以更多地延长。如果你能这样想,你的平常之心自然也会升腾起来。
△△要视平常为一种美丽。平常也是一种美。平常如生活中之饮用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珍贵无比。说白开水最解渴、平凡的日子最美丽,是很有道理的。人性的弱点在于,往往来自平凡而又鄙视平凡,往往本为平凡而却自命不凡。环顾生活,多少人的烦恼与痛苦,不正是由于鄙视平凡与自命不凡所导致的吗?其实,即使伟人、“圣人”,又有谁最终不是凡人呢?即使亿万富翁,谁又能顿顿都吃鱿鱼海参而一概拒绝萝卜白菜呢?平凡的日子正像生活中的大白菜一样,虽然并不昂贵,但却不可缺少。如果你能这样想,你的平常之心或许还能飞舞起来。
经验还告诉我们,人的平常之心应当在青年和中年时就开始养育。如果你能经常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并身体力行,在身处高位时就拥有了一颗平常之心,那更是值得称赞的。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肯定,当你离开岗位之后,心中的烦恼必定会比别人少得多。
自然,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平常之心只能靠自己去养育,而不能靠别人赐予;如果你直到临终前也缺少这种至美之心,那只能怪你自己。
袁志发,全国政协委员、原《光明日报》总编辑。此文选自《快乐老年》一书,该书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看看你的周围,有多少人因不能善待平常而在生活中吃了苦头。
△△有的人因误解平常而被生活所捉弄。
△△也有的人因鄙视平常而被生活所折磨。
△△还有的人因远离平常而被生活所抛弃。
△△更有的人因亵渎平常而被生活所惩罚。
上述情况,在年轻人中有之,在老年人中也有之。
可悲的是,一些人吃了诸多苦头还不知其原因所在。
可喜的是,正是这些人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你要多一些快乐,你就必须拥有一颗平常之心。
仔细观察生活,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曾经手握重权、地位显赫的人,其退休后的快乐之所以往往少于普通的职工干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还缺少一颗平常之心,由于觉得自己不平常,导致自己比普通人更难以适应平常的生活。毫无疑问,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其实,在浩瀚的宇宙中,人如同天上之繁星,再平常也不过了;也如同地上之小草,再普通也不过了。即使在人世间,哪怕是伟人、“圣人”,其之始,其之终,也均与常人完全一样。严格地说,在人群中本来就没有常人与非常人之别,有所区别的,只是在人类繁衍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而无论你扮演什么角色,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
生活中的情形也与此极为相似。生活的图画虽然是五颜六色的,但无论是谁,有生活就有衣食住行,就有七情六欲,就有生老病死,其“底色”都是一样的,都是既平常而又普通的。生活之所以变得繁复,全都是由于人自身不同的把握而造成的。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全新的,但其“底色”却是不变的。它一次又一次地忠告我们,平常,乃人之生活的基础;平常之心,乃人之心理的基石。人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平常就会离谱,人的心理如果缺少了平常就会失衡,而无论是离谱还是失衡,都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不幸。
平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练就一颗平常心也是能够做得到的。在这方面,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倒颇让人敬佩。
有报道称,这位做了11年首相的“铁娘子”,在退出政治舞台、痛失挚爱的人之后,“过着和平民寡妇一样孤独、凄凉的生活”,她在2003年生日的时候只收到了4张贺卡,人们只能感叹世事无常。但撒切尔夫人却不这样认为,她针对上述报道回应道:“如果贫困、孤独的生活对平民寡妇来说是正常的话,为什么当过首相的人过几天就不正常了?什么是‘常’?在台上风光无限,下台后还什么好处都占着,这才叫正常吗?”这三问,的确问得有理,问得很好。它让人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这位“铁娘子”安于平民生活的怡然胸襟。
经验告诉我们,你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就应当从多方面加强自身的历练。
△△要净化心灵。生活中有垃圾,人体中有垃圾,人的心灵中也有垃圾。有的人只看到了前两种垃圾而忽视了心灵中的垃圾,以致烦恼多多却不知其原因何在,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在位时想着风光无限,离职后还想着多得好处,得不到就感到不正常,这不正是一些人烦恼的根源所在吗?它启示我们,所有的非分之想,所有的私心杂念,都应当被视为心灵中的垃圾,都应当及时地加以清除,清除得越早越好,越彻底越好。你应当这样想,自己已经得了很多好处,自己也是个普通的人。平常心容不得心灵中的半点污垢。要相信,只要你的心灵是洁净的,你的平常之心必定会茂盛起来。
△△要提升境界。境界是一种深邃,对于一个思想深邃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即使在逆境中也有能力充实自己。你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只是因为年龄到限,并非是对你的惩罚;你融入的是充满亲情的生活,既不荒凉偏僻,更不是什么逆境。相反,你还可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能尽情地去享受生活,这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从长远看,尤其从健康的角度看,你更应当想得开,或许将来有一天你会发现,正是由于你早一点摆脱了劳累,而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比某些人得以更多地延长。如果你能这样想,你的平常之心自然也会升腾起来。
△△要视平常为一种美丽。平常也是一种美。平常如生活中之饮用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珍贵无比。说白开水最解渴、平凡的日子最美丽,是很有道理的。人性的弱点在于,往往来自平凡而又鄙视平凡,往往本为平凡而却自命不凡。环顾生活,多少人的烦恼与痛苦,不正是由于鄙视平凡与自命不凡所导致的吗?其实,即使伟人、“圣人”,又有谁最终不是凡人呢?即使亿万富翁,谁又能顿顿都吃鱿鱼海参而一概拒绝萝卜白菜呢?平凡的日子正像生活中的大白菜一样,虽然并不昂贵,但却不可缺少。如果你能这样想,你的平常之心或许还能飞舞起来。
经验还告诉我们,人的平常之心应当在青年和中年时就开始养育。如果你能经常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并身体力行,在身处高位时就拥有了一颗平常之心,那更是值得称赞的。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肯定,当你离开岗位之后,心中的烦恼必定会比别人少得多。
自然,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平常之心只能靠自己去养育,而不能靠别人赐予;如果你直到临终前也缺少这种至美之心,那只能怪你自己。
袁志发,全国政协委员、原《光明日报》总编辑。此文选自《快乐老年》一书,该书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