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浓厚氛围中生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生本等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的生成。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是生成的最佳媒介,也是引发创新意识的最佳平台。
【例】《小小的船》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看天空,天空上有星星和月亮(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它多像一只小船呀。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也好像飞上天空,坐到月儿上了?(“小小的船”乐曲在教室回响,孩子们眯着眼,美滋滋的。)
生:我飞上去了。
生:我好像身子变轻了。
生:我好像坐在月亮上了。
师:(把一个小朋友的剪影放在月亮上)现在,你们都已经飞上蓝天,坐在小船里了。
(孩子们都美滋滋地笑了)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里看到些什么?
以上情境建立了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孩子们喜不自禁,个个都想说,有的说我看到了星星,有的说我看到了蓝天,有的说我看到了刚刚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奔月,还有的说……学生的创新之泉可谓绵绵不绝。这样对文本的升华让我不得不感叹现在孩子的聪明。可是这其中少不了老师的精心预设的功劳呢。没有这快乐的音乐,没有这形象的感知,也就不会如此触动孩子的心弦。可见,成功的预设可以促进课堂的生成,让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质疑问难中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对话。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问”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质疑问难的天地,各抒己见。它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去发现课文中那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主动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生:乌鸦和狐狸一个住树上,一个住树下,狐狸怎么会抬起头来呢?
(教室里纷纷议论)
生:我觉得狐狸饿坏了,它常常在乌鸦那里骗东西吃。这天早晨,狐狸很饿,就想到乌鸦那里有没有吃的呢?于是它就抬头看乌鸦。
师:你想得很有道理,早晨起来狐狸得弄点吃的。
生:我觉得是因为乌鸦找到了一块肉,心里挺高兴,想到孩子们有吃的了,所以在树上又蹦又跳,引起了狐狸的注意,狐狸就抬头了。
师:你真会想象,而且合理。
生:我认为乌鸦找到这块肉特别香,而狐狸鼻子特别尖,闻到香味,就抬头寻找。
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用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的一句话来形容:“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感情,大人如果用自己的代替他们的,将是最愚蠢的事。”这位教师懂得用简练的语言、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解决好“生成”的问题,“你想得很有道理”“你真会想象”“对呀,狐狸鼻子特尖”等。鼓励学生更大胆地说下去。而不是为了“预设”不被打扰和冲击,错误地采取避开原则。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人,舒展他的个性,生成他的灵性,给学生一个展示独立人格、自由意志、舒展个性、弘扬个性的领域。
三、快乐合作中生成
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合作的方式很多,笔者经常用到的有:
第一,表演合作。如《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我预设课后练习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编排短剧,通过分角色表演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不甘于对原文的再现,而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设计了很多与剧情有关的道具、动作、神态、语言等,生动活泼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同时在“生成”中也展现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
第二,讨论合作。将班级学生按差异组成若干“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在课堂上以此为单位进行讨论,让每位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古诗《所见》时,我是这样预设小组讨论的:(1)相互说说记字的办法。(2)从古诗中你知道了什么?(3)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老师一会儿坐这儿指导,一会儿坐那儿和学生一起讨论……决不高高站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学生在记字时非常有个性,如“闭”字,有的说:“门里有位天才。”有的说:“诗人看见门上有个才字。”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由各组组长代表组员提问,求得各个小组同学的帮助。这样通过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促进了生成。当然,讨论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只要能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达到教学目的都是好的。
四、启发想象中生成
想象是激活学生丰富语感的钥匙。对一些丰富的词句,我们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信息,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材中有些内容离生活实际很远,我们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有些作品的某个“词”能引发想象;有些作品的“一句话”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教师要利用这一“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
【例】《狐狸和乌鸦》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
师:乌鸦会怎么想呢?
生:乌鸦知道自己被骗,心里非常难过。
生:乌鸦哭了一会儿,又飞去找食物了。
生:乌鸦回到家,把被骗的事告诉自己的孩子,教育它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
学生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教师两处的预设“乌鸦会怎么想?”“狐狸会怎么说?”使学生豁然开朗,对文中的乌鸦与狐狸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懂得辨别善恶。这种结尾的空白预设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教师的启发生成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学机智预设或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
一、浓厚氛围中生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生本等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的生成。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是生成的最佳媒介,也是引发创新意识的最佳平台。
【例】《小小的船》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看天空,天空上有星星和月亮(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它多像一只小船呀。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也好像飞上天空,坐到月儿上了?(“小小的船”乐曲在教室回响,孩子们眯着眼,美滋滋的。)
生:我飞上去了。
生:我好像身子变轻了。
生:我好像坐在月亮上了。
师:(把一个小朋友的剪影放在月亮上)现在,你们都已经飞上蓝天,坐在小船里了。
(孩子们都美滋滋地笑了)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里看到些什么?
以上情境建立了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孩子们喜不自禁,个个都想说,有的说我看到了星星,有的说我看到了蓝天,有的说我看到了刚刚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奔月,还有的说……学生的创新之泉可谓绵绵不绝。这样对文本的升华让我不得不感叹现在孩子的聪明。可是这其中少不了老师的精心预设的功劳呢。没有这快乐的音乐,没有这形象的感知,也就不会如此触动孩子的心弦。可见,成功的预设可以促进课堂的生成,让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质疑问难中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对话。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问”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质疑问难的天地,各抒己见。它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去发现课文中那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主动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段
生:乌鸦和狐狸一个住树上,一个住树下,狐狸怎么会抬起头来呢?
(教室里纷纷议论)
生:我觉得狐狸饿坏了,它常常在乌鸦那里骗东西吃。这天早晨,狐狸很饿,就想到乌鸦那里有没有吃的呢?于是它就抬头看乌鸦。
师:你想得很有道理,早晨起来狐狸得弄点吃的。
生:我觉得是因为乌鸦找到了一块肉,心里挺高兴,想到孩子们有吃的了,所以在树上又蹦又跳,引起了狐狸的注意,狐狸就抬头了。
师:你真会想象,而且合理。
生:我认为乌鸦找到这块肉特别香,而狐狸鼻子特别尖,闻到香味,就抬头寻找。
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用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的一句话来形容:“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感情,大人如果用自己的代替他们的,将是最愚蠢的事。”这位教师懂得用简练的语言、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解决好“生成”的问题,“你想得很有道理”“你真会想象”“对呀,狐狸鼻子特尖”等。鼓励学生更大胆地说下去。而不是为了“预设”不被打扰和冲击,错误地采取避开原则。他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人,舒展他的个性,生成他的灵性,给学生一个展示独立人格、自由意志、舒展个性、弘扬个性的领域。
三、快乐合作中生成
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合作的方式很多,笔者经常用到的有:
第一,表演合作。如《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我预设课后练习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编排短剧,通过分角色表演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不甘于对原文的再现,而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设计了很多与剧情有关的道具、动作、神态、语言等,生动活泼的表演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同时在“生成”中也展现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
第二,讨论合作。将班级学生按差异组成若干“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在课堂上以此为单位进行讨论,让每位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机会,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古诗《所见》时,我是这样预设小组讨论的:(1)相互说说记字的办法。(2)从古诗中你知道了什么?(3)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老师一会儿坐这儿指导,一会儿坐那儿和学生一起讨论……决不高高站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学生在记字时非常有个性,如“闭”字,有的说:“门里有位天才。”有的说:“诗人看见门上有个才字。”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由各组组长代表组员提问,求得各个小组同学的帮助。这样通过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促进了生成。当然,讨论的方式很多,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只要能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达到教学目的都是好的。
四、启发想象中生成
想象是激活学生丰富语感的钥匙。对一些丰富的词句,我们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信息,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材中有些内容离生活实际很远,我们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有些作品的某个“词”能引发想象;有些作品的“一句话”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教师要利用这一“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
【例】《狐狸和乌鸦》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
师:乌鸦会怎么想呢?
生:乌鸦知道自己被骗,心里非常难过。
生:乌鸦哭了一会儿,又飞去找食物了。
生:乌鸦回到家,把被骗的事告诉自己的孩子,教育它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
学生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教师两处的预设“乌鸦会怎么想?”“狐狸会怎么说?”使学生豁然开朗,对文中的乌鸦与狐狸的性格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懂得辨别善恶。这种结尾的空白预设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教师的启发生成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学机智预设或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