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提问艺术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本文结合教育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1.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儿童,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的和可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提问艺术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3.1 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再次,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3.2 提问要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课堂效果不见得好。例如:学习方程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请你判断下列式子是否为方程:
(1)8x=56;(2)7+21=28;(3)6+3x;(4)9+x=31;(5)x-17=13;(6)24÷x=3
①“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②“判断是与否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方程这一概念中最关键的词是什么?”
③“你认为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使学生思路明确,积极思维活动,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方程”这一概念,并为下面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4.提问要有适度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问“好不好?”“对不对?”“高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给出肯定的答案。教研员沈福美老师在评课时特别指出像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是不可取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这种问题。但教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课堂上一个难题下去,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出现冷场的现象,到头来还是由教师自己来解答,这样教学效果就不明显了。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1.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儿童,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的和可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提问艺术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3.1 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再次,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3.2 提问要有新颖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有位老师上的公开课“用字母表示数”,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四只青蛙……学生们特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很长一串。这位老师就提问了:“奇怪了,儿歌没有了,你们怎么还能读下去呢?”“你们从数学的角度发现这首儿歌存在着数量关系,那么你们能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很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提问要有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课堂效果不见得好。例如:学习方程这一概念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请你判断下列式子是否为方程:
(1)8x=56;(2)7+21=28;(3)6+3x;(4)9+x=31;(5)x-17=13;(6)24÷x=3
①“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②“判断是与否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你认为方程这一概念中最关键的词是什么?”
③“你认为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上面有顺序的提问,使学生思路明确,积极思维活动,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方程”这一概念,并为下面学习解简易方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4.提问要有适度性。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肤浅,学生只做浅层次的记忆性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会问“好不好?”“对不对?”“高不高兴?”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给出肯定的答案。教研员沈福美老师在评课时特别指出像这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是不可取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这种问题。但教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难,如果课堂上一个难题下去,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出现冷场的现象,到头来还是由教师自己来解答,这样教学效果就不明显了。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