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教育,使技校的体育教学与现代教育接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体育是一种体验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学到一定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种体验来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在技校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技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的理论教学与户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与高尚人格的培养。
一、以教师的修养影响学生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就体育教学而言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品质的培养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这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要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学习的楷模,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技术与完美规范的动作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以爱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与主线,我们要对学生施以厚爱,寄以厚望。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差生,要把爱的阳光洒向全体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沉的爱。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要真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真诚的帮助。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做对了一个动作也要给予必要的鼓励与表扬,使他们重树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中来。
(二)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教师要是一个渊博的学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要对体育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应准确掌握各项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同时要熟知各项体育项目的竞技比赛,及时向学生通报我国在此项目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教师渊博的知识、完美的动作都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憾,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外塑形象,内修品质,要在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举止大方、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用语文明、品行端正。同时,作为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不怕苦、不怕累、有耐性等品质。
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技校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有着较强的敏感心理。在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受教师的重视等原因造成他们自暴自弃、处事极端等,因此对于技校生来说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关系到他们今后的成才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如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对于成功,不要产生骄傲自满心理,要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对于失败要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要认识到失败是暂时的,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的增长,只要我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就能取得成功。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拼搏进取精神与乐观态度的培养,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关注学生竞争合作意识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需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也需要合作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体育中有许多的个人竞技项目和集体的竞技项目,这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最佳渠道。我们要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和他人竞争,在竞争中认识自己在技术与动作要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不断改正,通过不断地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取得最好的成绩。在集体项目中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团队项目中,成功不是靠个别人的超常发挥所能取得的,而是需要全体队员精心协作、默契配合,团结一致,发挥团队的优势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涉及许多方面,新课程标准针对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学生要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一场体育活动、一个比赛都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交往,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来对学生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艺术,学会为人处世。
(四)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体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室外活动多,而且这些活动中通常需要较大的体力与耐力。如长跑,其运动强度大,需要较大的耐力,一些学生因此而不愿参加此类运动。此时,我们要在心理上鼓励学生,在技术上指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缓解的方法与技巧,运用这类活动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毅力,从而使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虽然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可以使体育教学更成功,二者互相促进。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是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要抓住机遇,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获取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编 闫祥)
一、以教师的修养影响学生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就体育教学而言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品质的培养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这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要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学习的楷模,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技术与完美规范的动作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以爱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与主线,我们要对学生施以厚爱,寄以厚望。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差生,要把爱的阳光洒向全体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沉的爱。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要真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真诚的帮助。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做对了一个动作也要给予必要的鼓励与表扬,使他们重树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中来。
(二)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教师要是一个渊博的学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要对体育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应准确掌握各项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同时要熟知各项体育项目的竞技比赛,及时向学生通报我国在此项目上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教师渊博的知识、完美的动作都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憾,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外塑形象,内修品质,要在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举止大方、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用语文明、品行端正。同时,作为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不怕苦、不怕累、有耐性等品质。
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技校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有着较强的敏感心理。在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受教师的重视等原因造成他们自暴自弃、处事极端等,因此对于技校生来说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关系到他们今后的成才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如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对于成功,不要产生骄傲自满心理,要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对于失败要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要认识到失败是暂时的,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的增长,只要我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就能取得成功。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拼搏进取精神与乐观态度的培养,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关注学生竞争合作意识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需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也需要合作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体育中有许多的个人竞技项目和集体的竞技项目,这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最佳渠道。我们要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和他人竞争,在竞争中认识自己在技术与动作要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不断改正,通过不断地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取得最好的成绩。在集体项目中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团队项目中,成功不是靠个别人的超常发挥所能取得的,而是需要全体队员精心协作、默契配合,团结一致,发挥团队的优势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涉及许多方面,新课程标准针对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学生要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一场体育活动、一个比赛都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交往,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来对学生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艺术,学会为人处世。
(四)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体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室外活动多,而且这些活动中通常需要较大的体力与耐力。如长跑,其运动强度大,需要较大的耐力,一些学生因此而不愿参加此类运动。此时,我们要在心理上鼓励学生,在技术上指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缓解的方法与技巧,运用这类活动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毅力,从而使学生形成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虽然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可以使体育教学更成功,二者互相促进。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是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要抓住机遇,伴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获取体育知识、形成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编 闫祥)